..续本文上一页人,便能走向人生的正路,趋向解脱之门。恩田是发挥恭敬父母师长教养的恩德之心,以报答他们抚养栽培之义;因为这些恩德非常之大,我们无论如何供养,均无法报答于万一。悲田是指对一切有情众生而言,我们悲悯众生轮转于六道,受无量的苦而不知,因此便产万悲悯的心情,要想方法来普渡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便作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布施的三种布施法门,使众生都能弃恶向善,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趣向菩提。
倘若人们都能在这三种田中耕耘灌溉,就可以顺利地培植出丰硕的果实。而且我们发现世间的一般人大多数都喜欢获得福根,可是肯培植福田的人并不多见。其实培植福田就有如耕耘收获的道理一样,天地间那有不劳而获的事呢?所以多种福田,才能增长福德。而且事实上,如果没有智慧,也是无法种植福田而得到解脱;因此要通达到广修供养的道理,就应该不执著,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佛。”人不可以执著人天福德,而是应该具足福慧两足尊,也就是应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广修供养:慈是带给众生快乐;悲是要拔众生的苦,喜是让众生普遍获得欢喜,舍是对一切的所作所为,一切的修行、福报诸事,皆不让它在心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否则只是人天小慧有漏之因而已。
p. 116
当然在经文中特别强调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只要人人都能依据这七种心去如法奉行,解行并重,求证菩提,就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够做到这一步,才是真正的法供养,因为修行是一切供养的总纲。利益众生是必须救拔众生的苦难,并应惠及一切群黎,这样才正是合乎佛陀的本怀。而且摄受众生必须是因势利导,接引普渡,行四摄法时不余一人;普代众生受苦是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绝不逃避,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般,子女若有病疾,父母都是寝食难安,以这种心情扩而充之,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时也都是如此,普愿代其受苦,而且是心甘情愿。勤修善根是属于自利方面,要不断的勤修,以培植增长其善根,不令善根间断或衰退。不舍菩萨业就是广修六度万行,把修持菩萨道之事成为自己专门的职份,不推诿、不懈怠,即使遇到任何困难障碍,都应该设法去克服,绝不退转道心;也绝不远离菩提心一步,因为学佛就是在成就菩提心,自然应以菩提心为中心思想,若断除菩提心去学佛,就是著魔。所以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离开菩提心,而且要念兹在兹,不可须臾远离它。
以上所说的供养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切要,而且是最完善、最彻底的;如果真能做到,便是具足彻证心源,遣妄归真的资粮。因此,学佛必须广修供养,能使福慧两足尊,才是成佛之道。
(四)忏悔业障
华严经的原文是“忏除业障”,现在寺庙早课的十大愿王则是“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一个人如果自知有过,应生惭愧心,即应当立即忏悔,所谓“忏悔则安乐,不忏罪益深”,所以“忏悔”是佛教极为修行法门。而“业障”是指修行者在修行中所发生的障碍,能障人天善法及出世圣道。何谓业障?顾名思义就是指多生多劫以来所造的罪业而言,如地藏经所说: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
p. 117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而障又可分为三种:一为烦恼障,即由贪嗔痴等迷惑所生的称为惑障,指人的根本无明来说的;二为业障,为人内心行为所造作的不善业,如五逆十恶等罪;三为报障,是指由恶业所感招的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三途的果报。这三障是由起惑造业感受的苦果;惑是因,苦是果,业是枢纽。孔子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道源法师在开示时说:业力甚大,所以要先忏悔;烦恼障潜伏力弱后,故后忏之 ;而报障已经成恶果的,只有随缘消业,难以忏除了。又说:忏悔业障就是要忏前面三障,因为烦恼障就像种子,业障如水土,报障如果实;我们在忏悔业就好像要除去水土的缘,能如此的话,那么烦恼障的种子自然干枯,而恶报果实也自然无法生起。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把业障忏悔清净,那么三障悉可蠲除了。所以忏悔文说: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至于应该如何来忏悔业障呢?在观普贤行法经中说: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道根。”因为忏悔的目的是在于涤除罪业,若以轻掉心作忏悔,不但无法达成目的,反而会徒增罪业;所以忏悔务须如法,至心忏悔,也就是要洁其心,净其意,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使得内外身心都诚敬了,然后才可以开始作法作忏。在一般佛门中具有三种忏法:(一)作法忏:这是要在佛前披陈发露自己所犯罪业,以至诚恳切之心,求哀忏悔。其方法是由身礼拜、口称唱、意思维。凡是由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一切罪业,都能一一如法忏悔,这是毁灭犯戒之罪的一种方法,现在所有的有法华藏、大悲忏等。(二)取相忏:这是为了灭除烦恼所产生的罪性,必须要在禅定中作忏悔想的修持,以清凉的定心虔诚召感的方法,真实至忱,痛哭流涕,矢革前非,彻底净化,消除业障。(三)无生忏:这是为了灭除罪障中的无明,自然要正心端坐,观想罪障的法体是无生,为涤除善恶之隔时所用之忏法;换言之,无生忏又名实相忏,应该摄心于意,不思善,不思恶,惟观罪性由何而生;应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切唯心所造。
p. 118
经上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这是从根本内心的忏悔,又称为理忏。在诸忏悔中,以理忏的功能最大。普贤菩萨时时忏悔,刻刻消除三障,这就是念念相续的作忏法。所谓一念心灭则出三界,心如虚空,才算是彻底净化心地,才能达到真正忏悔的目的。
(五)随喜功德
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快慰不厌恶的悦业。利益众生是功,长养菩提是德,有功无德,人天福报,必须要离相修善,才算功德。这里所说的功德,是指一切善法而言。任何善举,须要自己具足纯厚天性的美德,才能结成美满善果。也就是对于四圣六道十法界的一切功德善法,皆要发心随顺欢喜,认为这是值得赞美随喜的。随喜便能成就功德,这是从大悲心中所产生的无漏种子的缘故。只要它是好事,不论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乃至于一毫之善,一尘之福,都应该随顺欢喜。换言之,随喜功德就是要做到“随他意喜”和“随己意喜”。对于别人有什么善事,我们都应随顺他,称赞他,以成善举。见人习定、诵经,也应当赞叹,这些都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功德,如本经中所说的随喜诸佛德,随顺菩萨德、随喜二乘善、随喜六趣善等,都是随他意喜。如果自己曾做善事,也当心生欢喜,不得因为曾出财力、物力、体力或精神而感觉麻烦,绝对不可以退转其心,必须要持之以恒,随时都能随他意喜,也随己意喜,才能圆满此一随喜功德。
所以“随喜功德”便成为佛法中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但要随时随地致力去做好功德,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须见贤思齐。凡是十法界中,一切凡圣所作诸功德,都要发心随喜才好,而且还要加以赞颂。因为随喜的反面就是嫉妒,嫉妒的特色乃是“不耐他荣”,见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这是修学佛法中所最要不得的。所以我们能够随喜,不仅大有功德,而且能够扑灭憎恨或嫉妒的心理。对于随喜虽然不只是口头赞美,内心的欢悦而已,更要广泛的随喜,如此便能够扩大我们的心胸,不让它有一丝一毫的狭窄念头。
p. 119
而且还要随时随地,只要见到他人作功德,均能立即生起随喜之心;或以身业随喜助成,或以口业随喜赞叹,或以意业而生欢悦之心。如是用功修行,久而久之,就能使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而生起平等善法。因此 随喜功德发挥至极时,那么上至诸佛功德,下至蠢类一毫之善,莫不随喜,这些都是基于无私心与大悲心的缘故。
(六)请转*轮
请是众生的祈求,转是诸佛宣说,法是诸佛言教的总称,轮是教法的比喻。佛性的全体大用,都摄入于*轮之中,故以*轮为佛法的总代表。“请转*轮”就是由我们祈求诸佛菩萨来宣说微妙法音,令*轮常转,使众生皆能破迷启悟,使佛法奥妙的道理,令众生从了解产生信心,进而依解生行,才能超凡入圣而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所以请转*轮,对佛法的弘扬流通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护持佛法最要紧的任务,就是要使它永远的流转不绝,如果要想达到这个崇高的目的,就要靠以弘法为天职的佛子们来承担这个重责大任。华严经说: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由此可知请转*轮是何等的重要了。
以前佛在世时,人们可以到佛前去请他转*轮,如今释迦文佛已示现灭度,弥勒佛尚未降临,在此空档期间,为了要护持正法永住世间,就必须令*轮常转,使佛日增辉。于是荷担如来家业的重任,就落在僧宝的肩上,所以历代高僧宗教兼通,有修有证者不计其数,代佛宣化,著书立说,广开法筵,让众生普遍了解佛法的妙理,然后发心去亲证佛法的实际受用。所以我们现在对于说法的高僧,应该尽到四事供养的责任,这无异就是在修请转*轮的这一个大愿王。而且如来*轮能够常转,那么佛法便能弘通流行,广利众生,如此佛法就有如慧日,能破世间闇。对于宣扬正法,更能指引众生向善,从小处说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大处看,可以使众生离苦得乐,断惑证真。倘若人人都能断惑证真,便成人间净土,那么儒家的大同世界便能彻底…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