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P6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个世间实现。

  p. 120

  在普贤菩萨的心境上,他深知佛法身命系于*轮常转,如果真能常转*轮,那么佛日必能增辉。佛日果能增辉,便能烁破世间黑暗,令一切众生都能深受佛法的洗礼,免遭陷溺;因此我们就应该要运用身口意三业,作为种种方便,殷勤劝请佛转妙*轮,因为普贤菩萨的心境超乎常情,既深广难测,圆融又无碍,如经中所说: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这就是显示普贤心境上的佛刹圆融观。而且普贤菩萨也深知唯有诸佛如来,才能转妙*轮,才能导众生登临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这是普贤菩萨殷勤劝请佛转妙*轮的原因。

  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间佛法的弘扬,一定要有人去推动,才能使佛法永远住世。而且法无高下,应病为良,只要具有正知正见,甚至都可以发心自转*轮,所以太虚大师说:“*轮似东西转,佛道逢源左右通。”由此可知,只要大家都具有续佛慧命的心愿,那么*轮自然常转。而且请转*轮可以除慢法障,得到多闻智慧。当然倘若我们遇到佛菩萨,乃至善知识而不肯去请转*轮,皆因吾人心内怀著轻法慢教之心,因此对治之法就是凡是遇到大善知识,都要以殷重启请的心去请其说法,虽然当前无佛在世,也有善知识可以加被,自能除去慢法之障。总之,佛教正法要赖*轮常转,佛陀慧命也要靠四众弟子真心放在道上,远离五欲六尘,放弃名闻利养,为法忘躯,方可称为真佛弟子,大家都变成真佛弟子,必能共同达成共转*轮的大圆满功德。

  (七)请佛住世

  “诸佛住世”,就是劝请大慈大悲的佛陀,永恒的住在这个世间。为何要请佛住世呢?因为倘若佛陀能出现在这世间,这是极为稀有难遇的事。法华经上形容佛尚未出现在这个世间时,这个世界普遍充满了三恶道众生,因为他们得不到光明的指引,不知道有向上问善的光明。所以便长时期处在罪恶的深渊中流转生死,因此恶道众生就会渐渐增多。然而佛一出世,就有如暗日的明灯,光照世间,指引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而趋向光明,这当然是稀有难得的事。

  p. 121

  所以为佛弟子的应为发愿,劝请佛陀常住世间。如果佛不住世,那是众生福薄,也将是人类罪恶增加的时候。因此普贤菩萨请佛住世,其所劝请,充遍法界,统括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这并不限于过去或已成之佛,而于未来或未成之佛,也均被包含在劝请之列。

  本来佛陀并没有生灭相,示现生灭相是一种方便说,因为诸佛的法身是中道的理体,它是不生不灭而且充满于整个法界,万古常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佛的报身系修行圆满而享受法乐之身,它是彰显有始无终,不须劝请即能自然住世。化身所以有生灭相,是因为化缘已尽,佛乃示灭。遗教经所谓“化缘已尽,住世无益。”因佛在世时也不度无缘之人,可是众生却有差别心、怠惰心,如果佛陀能永住世间,将会被认为并没有什么稀奇,如果遇到任何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向佛去请教,不必忙著修行,更不会作难遇之相,反而对众生不利,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得不示现涅槃。而应身是应众生的机缘而变现之身,可能随缘而示现生灭相。众生的机感是千差万别,佛陀便能随顺机缘度化。

  而且我们所劝请的绝不只是诸佛,而且还要遍及诸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大善知识,均悉劝请莫入涅槃,永住世间,刹乐一切众生,以免众生失去种福田善根的机会。其实倘若众生心念够清净的话,便能常常见到佛,也就是佛还是住在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般涅槃;相反的,如果众生的心念不能清净,就不能见到佛,自然便会认为佛已不住世间,而入于涅槃。总之,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绝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必然会立愿劝请佛永住世,这就是菩萨悲愿所趋使,唯有请佛住世,才能使正法不致湮灭。

  (八)常随佛学

  常是无穷尽的、是超乎时间而不计度的,随是随顺不违背。常随佛学就是不违背佛陀对我们所教海的,所谓“高高山顶住,深深海底行”,这正是我们随佛而学的原因。佛是怎样教导我们,我们就得像佛的教导去做,绝对不做出有违背佛陀意旨的事,

  p. 122

  自然就能随顺于佛了。古人说:“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然佛陀虽具足广大无边的神通妙用,但是他始终不以神通为标榜,而且告诫学佛者,最忌讳的就是以得神通来发心。如果是真正为了生死大事要超出三界火宅,就应该体会佛陀的教化,千万不可好高骛远,应该遵从佛陀言论,如法奉行。所以我们要成就佛果,就必须经常跟随佛学去勤习,永不间断,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绝对不可懈怠,能够跟随著佛陀所已经修行过来的途径去参学,终究会成就圆满佛果。

  “常随佛学”,意谓跟佛去学习。因为学佛是力行,佛学是知解;学佛是实验,佛学是知识;学佛是创立功德,开展智慧领域,佛学是学说上的立言,也就是说要学佛的身口意三业。佛是已成就智慧圆满的圣者,我们要学佛,就必须先学佛的智慧,学佛的大慈大悲,学佛的无量无边之功德,学佛的种种修行法门,学佛的种种德行,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深入经藏,反求诸己,便可以智慧如海。换言之,就是要依据佛陀所说的经律论来作为身、口、意三业的准则,然后生起修持戒、定、慧三学,由教、理、行、果的所行之境,随顺著信、解、行、证的能行之心,去实践力行,那么能所的相应一致,便能从体起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这就是佛法为何重视行解相应的理由。

  如此说来,即使末代众生离佛太远,只要我们能深切体认,全心全力都用在办道的路途上,绝不越出雷池一步,以如理如法去奉行,虽然佛陀不能显现在当今人世,我们也如同亲随佛陀去修学一样。另外常随佛学,也可以除去堕落与退转的危机。如果不能常随佛学,那么佛法对我们,将永远像说食数宝,不能含有任何利益;所以我们为了追求最终的解脱之道,只有依据佛陀在经律中的指引,不过佛陀也仅能够指点迷津,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九)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众生的各种不同根性,赋之以利益,去成就他们;也就是恒顺而令其趋向于善行,

  p. 123

  绝不可随其产生恶业。换言之,就是对于一切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都是已觉悟的众生,而众生是未来诸佛;因此我们应该视众生如父母、师长和诸佛一样的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良医,应病与药;众生迷失方向,我们指示他们,走向平坦的正路;众生处于黑夜暗室,我们为他们广设明灯;众生深受贫穷之苦,我们就要想尽方法,来解除他们的一切困难。菩萨就是以这种平等心,去饶益有情众生,所以华严经说: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些,其实就是佛陀在方便诱导众生,应该如何发心,以上行下效地不断增长我们的大悲心。正如华严经中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成等正觉是果,而发菩提是因,换言之,如来的证果,是由行菩萨道而成的,行菩萨道的原动力,就是在于发菩提心,因此倘若要想成就佛道,就务必要从发菩提心著手。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发菩提心的大小,来判定其果位上的差别;如发心自己先成佛再来度众生时,其证得的果为罗汉;如发心先度尽一切众生后自己才成佛者,其证得的果为菩萨;如发心自己是佛,一切众生也均为佛,圆满圆满,平等平等,无人我之相者,其证得的果位为佛果。

  可是菩提心是如何产生的呢?那是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悲心所生起的;因为大悲心是诸佛的本体,诸佛以众生为心,由其悲悯众生,视众生等视己心,故开广自心去运大悲心来利生。假若没有众生或不见众生苦,又将如何引起菩提心呢?因为如果没有众生,又将到何处去修六度万行呢?既然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那么就没有成佛的因,如此又将如何产生成佛的果呢?所以我们应该安乐利益众生,视十方众生犹如自身,犹如慈母爱护子女。并且普愿十方众生的一切业障苦恼,都归我来代受。我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也均普施十方众生,让众生都去成佛,而我却愿普代众生受苦,视成佛与入地狱,为平等平等之事。这样一切为众生,不为自身,以如此誓愿为发心,

  p. 124

  便是大菩提心。

  而且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对于度化众生一事,其实就是度化我们心目中的众生,而成佛正是成众生心目中的佛。如此说来,菩提是属于众生,自然我们必须恒顺一切众生。所以华严经说: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尽;发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众生心无明闇室,能灭无量百千万不可说劫,积聚一切诸业烦恼,种种障碍,发生一切大智光明。”处在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本末颠倒,不明因果,只要我们能发出无上菩提心,就如同一盏明灯,走入百千年闇室,使得内外光明,让众生立刻发起信心与希望。唯有“菩提心,才是菩萨净土”,千万不要在众生最需要我们的时候,而我们反而变成这个世界的逃兵。

  (十)普皆回向

  回是回转,有回复的作用;向是趣向。这句话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都能趋向于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就叫做“回向”。因为宇宙的法则是圆的,为了要达到周遍圆满,所以不论每一个对佛的礼拜,每念一句佛号,所作的每一件善事,通通都要回向。换言之,普皆回向就是将前面的九种行愿,完全不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所具有,而是应作普遍而广大的回向到每一位众生的身上,绝对不可存有一己之私有。因为菩萨如果还存有一己之私,即非菩萨,只…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华严经》导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