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有个我的观念存在,便会对诸功德产生执著之心,那里还肯回向呢?可是对于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他遍观诸法体性空寂,法性平等,既不见有我,当然就不会产生取著之心。以无所染著的立场,自然就肯回向于一切众生,令诸众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
有关必须著重回向的主要理由,是因一切与我同一法身,若有一众生未能成佛,那么我的法身便不能圆满与完整。而且我们把我们所修的功德,回向大众,对我们本身并没有减少,而对众生来说,或许由于如此而增加他们的善根与福德因缘。我们应该经常读诵古德所做的回向偈,如修净土者,应以善导大师“观经疏文”来作为回向偈,
p. 125
随时殷重回向,不惟成人,也可成己,所以修菩萨行,绝不可被私我所蔽,应当发广大心,应当忆念所有众生,而以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这才算是真正在修学普贤菩萨的行愿。
至于在华严经中所讲的“普皆回向”,总共可分为三种:
(1)回向菩提:就是回转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趣向于佛果菩提,使得般若法满之境与菩提相应,以成就觉海妙果,这是属于种善因、证善果,所以又被回因向果。如华严经云: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因为菩提果德广大无边,为了令所修善根,普遍增加而扩大到无量,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才能获取回向大利,才能做永无停留的信受奉行。
(2)回自向他: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福德,均布施于一切众生,也就是把向上回向所证得的菩提佛果,如数悉皆回向于一切众生。这种回向法,就是以自己为能化之因,藉回向之力,便尽未来际中凡众生能见者,皆能敬顺受法。也就是以自己悲智双运的能化之果,去为佛法自作自受的实理,只要加以回向,就能成就自己能化之因,使未来世也都能成就自己能化之果。像华严经所说的: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们修学菩萨道,并不只为自己一人而修,而是为了悲悯一切众生(自己也是众生)而修,所以若有功德的话,悉应回向到尽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众生。
(3)回事向理:理是指诸法的平等理性,因为大乘佛法是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诸法平等性的理念,菩萨必须要透过其理性智慧,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都能契合于真理,最后并应达成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的境界。所以他把所修的一切事功,都回向于真如法界的理体。虽然说是回事向理,但是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众生。因为有情众生,为欲著相,无法解脱,浮危不已,除非真能与实理相合,才能得到稳固,所以经典中说:“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而且随相修善,局狭而不多,唯有行愿与理体冥合,才能如理广大。华严经又说: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
p. 126
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这些都是为了要把功德,回施于法界众生,所以对于这三种回向,必须圆满具足,才能成就广大善法;因为唯有大智大悲者,方能上求佛果菩提,下化有情众生,而且所修功德必须离相,才能遍满于一切处,也才有可能圆满普贤菩萨的行愿。
对于以上的这十种殊胜行愿中的前面四愿,是偏重于自己个人的修持工夫;第五至第八,是由充实自己而扩充到其他众生,也就是说不仅是就自己的修行而已,还要达及一切有情众生为修持的对象;第九与第十就是著重于利他为主的修法,处处都要为众生著想。所以我们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一切修菩萨行的总归纳;在这里面,并应以“普皆回向”为最紧要,我们应该要把一切所修行的功德,统统都归向到所有的众生,也可以说要把前面的九个行愿,一起都归纳在这里边来,成为一个总结,这就是菩萨行愿的一个最高最后的究极目的,而且应该要以严净佛土,才能广济众生。
五、结论:结归净土
当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开示十大愿王之文,逐条缕述将罄,对于他所参的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所具有的各种解脱法门,都要想尽方法一一深入修行的话,就须依靠这十大愿王为能入的方便,也就是告诫修行佛法的人,如果要想成就佛果,就必须发恭敬心、长常心、不畏惧心、慈悲心、大行愿心,然后才能够彰显普贤愿海的功德。对于研习大乘佛法的菩萨行者,就应当以华严经普贤菩萨的圆融法界为宗本,并应本著这种广大行愿之力,为教而努力,从见一切性,修一切行,度一切众,断一切障,千万不可把自己拘滞局促,而丧失了自己应修的圆融功德,否则对于称性的佛德,反而不能显现,甚至会被愚痴之见所隔塞,这岂不是徒然而又可悲吗?而且对于这十大行愿是普贤菩萨的因心,
p. 127
其功德为成就毗卢遮那佛的果觉。只要我们能够勤修普贤行门与愿海之因,便能完成毗卢遮那的功德之果,这就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为我们学佛的彻底方针,既使千佛万佛,也如出一彻。所以清凉国师说:“行愿一品,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义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西域王臣,未有不习;为吾人学佛不可少之典章。”由此圆满愿海来作为媒介,便可以达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登耸高高觉海,游渊深之性海”就是。
另外,沈家桢博士在讲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提纲”时,曾指示三种修行的秘决,现在约略叙述如下:
(一)对象要无量:就是不要有限制的对象,譬如说你今天拜佛,不要心里只想拜一尊佛,而是在你拜下去时,心里要观想是拜无穷无尽数的佛。经中说: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你一拜下去,是拜这么多的佛,这就叫做“对象无量”。对于做什么好处,都能不断地扩大胸襟到无穷无尽,譬如愿十方三世极微尘数佛刹无量一切众生,都有好处,那么您所修的那功德也就扩大到无穷无量,这是第一个秘诀。
(二)境界要无限:前面在讲对象,通常是指人、有情众生;而境界是指事、范围、环境。无限就是不要有篱笆,不要有围墙、不要有边际。有一本教禅定的书,教人练习坐禅时,将心从自己本身,渐渐扩大到所坐的房子,再渐渐扩大到所在的市镇,再扩大到所在的国家,再扩大到地球,扩大到虚空,扩大到“一真法界”这就是“境界无限”。可是在我们无明的世界里头是处处自生障碍,千世万劫,永远达不到普贤的大自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应该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自筑篱笆,自划界限;唯有无限境界,自在心胸,方是佛法的究竟。
(三)时间无间断:经文中每一行愿之末,都有这么一句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就是一刹那一刹那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我们修学佛法时,不要有间断,讲到要做功德时,也不要有间断,真正要修行而有进步的话,
p. 128
就要像母鸡孵蛋,像猫捕鼠,不要有一时一刻的停留,应该要全神贯注。这就是为何普贤行愿中要特别强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每一行愿都要如此,这叫做“时间无间断”。[9]。
倘若我们真能对于这十种行愿归并成三种修行的秘诀,而且都能融会贯通,那么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旅程上,一定会进步得非常神速。尤其更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归根结穴,同时又极力提倡宏扬净土法门,唯此愿王随身不离,得能导归极乐世界。如本经说: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从这一段经文中,更可以看出十大行愿与净土法门的殊胜处。只要经文一入于耳根之中,都已能不再退转,将能到达极乐世界国土,和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在一起,而且是莲花化生,而蒙佛授记。这种不生华藏世界而生极乐世界,是因弥陀愿重,他要遍接有缘娑婆世界众生,只要机缘成熟,彼此能够融通,便能方便接引。所以欲生净土者,须依普贤之激励,终身持守愿王,誓加勤励实行,那么将不致临终之时,彷徨无主,无所归趣。
因此在经文后的四偈,就是表示愿生净土的道理,如本经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利。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生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从这一段话中,便可得知,我们要想面见彼佛蒙佛授记,是因为我们现前已经成就了广大行愿,普利了一切众生,为累劫积德之后,才能证得佛果。为转*轮,以广度有情众生为其最后的结果。然而在弥陀净土法门之中,因其在因地履行,发四十八愿,摄取有情,往生净土,而且又必须以信、愿、行为三大资粮,而且每一愿就是坚定决心,愿生极乐净土之义,故为总愿。由于弥陀的愿重,故极乐净土为大愿的总成果;对于十大愿,乃是别愿。也就是说由总愿中,开出十个别愿。
p. 129
凡是欲修净土者,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者,便需要时常发这十大行愿,令这十个别愿,成为一个总愿,如此就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犹如本经所说: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而且当善财童子在遍参知识时,其中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都以念佛法门而得解脱。如德云比丘说: “我得自在决定解脱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士 ,恭敬恭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而解脱长者却说: …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