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P7

  ..續本文上一頁要有個我的觀念存在,便會對諸功德産生執著之心,那裏還肯回向呢?可是對于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他遍觀諸法體性空寂,法性平等,既不見有我,當然就不會産生取著之心。以無所染著的立場,自然就肯回向于一切衆生,令諸衆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

  有關必須著重回向的主要理由,是因一切與我同一法身,若有一衆生未能成佛,那麼我的法身便不能圓滿與完整。而且我們把我們所修的功德,回向大衆,對我們本身並沒有減少,而對衆生來說,或許由于如此而增加他們的善根與福德因緣。我們應該經常讀誦古德所做的回向偈,如修淨土者,應以善導大師“觀經疏文”來作爲回向偈,

  p. 125

  隨時殷重回向,不惟成人,也可成己,所以修菩薩行,絕不可被私我所蔽,應當發廣大心,應當憶念所有衆生,而以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這才算是真正在修學普賢菩薩的行願。

  至于在華嚴經中所講的“普皆回向”,總共可分爲叁種:

  (1)回向菩提:就是回轉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趣向于佛果菩提,使得般若法滿之境與菩提相應,以成就覺海妙果,這是屬于種善因、證善果,所以又被回因向果。如華嚴經雲: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因爲菩提果德廣大無邊,爲了令所修善根,普遍增加而擴大到無量,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才能獲取回向大利,才能做永無停留的信受奉行。

  (2)回自向他: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福德,均布施于一切衆生,也就是把向上回向所證得的菩提佛果,如數悉皆回向于一切衆生。這種回向法,就是以自己爲能化之因,藉回向之力,便盡未來際中凡衆生能見者,皆能敬順受法。也就是以自己悲智雙運的能化之果,去爲佛法自作自受的實理,只要加以回向,就能成就自己能化之因,使未來世也都能成就自己能化之果。像華嚴經所說的: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一切衆生。”換句話說,我們修學菩薩道,並不只爲自己一人而修,而是爲了悲憫一切衆生(自己也是衆生)而修,所以若有功德的話,悉應回向到盡法界虛空界中的一切衆生。

  (3)回事向理:理是指諸法的平等理性,因爲大乘佛法是認爲一切衆生,皆具有諸法平等性的理念,菩薩必須要透過其理性智慧,才能使自己的行爲,都能契合于真理,最後並應達成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的境界。所以他把所修的一切事功,都回向于真如法界的理體。雖然說是回事向理,但是其目的仍然是爲了衆生。因爲有情衆生,爲欲著相,無法解脫,浮危不已,除非真能與實理相合,才能得到穩固,所以經典中說:“以法常故,諸佛亦常。”而且隨相修善,局狹而不多,唯有行願與理體冥合,才能如理廣大。華嚴經又說: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

  p. 126

  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這些都是爲了要把功德,回施于法界衆生,所以對于這叁種回向,必須圓滿具足,才能成就廣大善法;因爲唯有大智大悲者,方能上求佛果菩提,下化有情衆生,而且所修功德必須離相,才能遍滿于一切處,也才有可能圓滿普賢菩薩的行願。

  對于以上的這十種殊勝行願中的前面四願,是偏重于自己個人的修持工夫;第五至第八,是由充實自己而擴充到其他衆生,也就是說不僅是就自己的修行而已,還要達及一切有情衆生爲修持的對象;第九與第十就是著重于利他爲主的修法,處處都要爲衆生著想。所以我們說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一切修菩薩行的總歸納;在這裏面,並應以“普皆回向”爲最緊要,我們應該要把一切所修行的功德,統統都歸向到所有的衆生,也可以說要把前面的九個行願,一起都歸納在這裏邊來,成爲一個總結,這就是菩薩行願的一個最高最後的究極目的,而且應該要以嚴淨佛土,才能廣濟衆生。

  五、結論:結歸淨土

  當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開示十大願王之文,逐條縷述將罄,對于他所參的五十叁位大善知識所具有的各種解脫法門,都要想盡方法一一深入修行的話,就須依靠這十大願王爲能入的方便,也就是告誡修行佛法的人,如果要想成就佛果,就必須發恭敬心、長常心、不畏懼心、慈悲心、大行願心,然後才能夠彰顯普賢願海的功德。對于研習大乘佛法的菩薩行者,就應當以華嚴經普賢菩薩的圓融法界爲宗本,並應本著這種廣大行願之力,爲教而努力,從見一切性,修一切行,度一切衆,斷一切障,千萬不可把自己拘滯局促,而喪失了自己應修的圓融功德,否則對于稱性的佛德,反而不能顯現,甚至會被愚癡之見所隔塞,這豈不是徒然而又可悲嗎?而且對于這十大行願是普賢菩薩的因心,

  p. 127

  其功德爲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果覺。只要我們能夠勤修普賢行門與願海之因,便能完成毗盧遮那的功德之果,這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爲我們學佛的徹底方針,既使千佛萬佛,也如出一徹。所以清涼國師說:“行願一品,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義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西域王臣,未有不習;爲吾人學佛不可少之典章。”由此圓滿願海來作爲媒介,便可以達成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謂“登聳高高覺海,遊淵深之性海”就是。

  另外,沈家桢博士在講述“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提綱”時,曾指示叁種修行的秘決,現在約略敘述如下:

  (一)對象要無量:就是不要有限製的對象,譬如說你今天拜佛,不要心裏只想拜一尊佛,而是在你拜下去時,心裏要觀想是拜無窮無盡數的佛。經中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你一拜下去,是拜這麼多的佛,這就叫做“對象無量”。對于做什麼好處,都能不斷地擴大胸襟到無窮無盡,譬如願十方叁世極微塵數佛刹無量一切衆生,都有好處,那麼您所修的那功德也就擴大到無窮無量,這是第一個秘訣。

  (二)境界要無限:前面在講對象,通常是指人、有情衆生;而境界是指事、範圍、環境。無限就是不要有籬笆,不要有圍牆、不要有邊際。有一本教禅定的書,教人練習坐禅時,將心從自己本身,漸漸擴大到所坐的房子,再漸漸擴大到所在的市鎮,再擴大到所在的國家,再擴大到地球,擴大到虛空,擴大到“一真法界”這就是“境界無限”。可是在我們無明的世界裏頭是處處自生障礙,千世萬劫,永遠達不到普賢的大自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時,應該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自築籬笆,自劃界限;唯有無限境界,自在心胸,方是佛法的究竟。

  (叁)時間無間斷:經文中每一行願之末,都有這麼一句話,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就是一刹那一刹那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我們修學佛法時,不要有間斷,講到要做功德時,也不要有間斷,真正要修行而有進步的話,

  p. 128

  就要像母雞孵蛋,像貓捕鼠,不要有一時一刻的停留,應該要全神貫注。這就是爲何普賢行願中要特別強調“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每一行願都要如此,這叫做“時間無間斷”。[9]。

  倘若我們真能對于這十種行願歸並成叁種修行的秘訣,而且都能融會貫通,那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旅程上,一定會進步得非常神速。尤其更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歸根結穴,同時又極力提倡宏揚淨土法門,唯此願王隨身不離,得能導歸極樂世界。如本經說: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從這一段經文中,更可以看出十大行願與淨土法門的殊勝處。只要經文一入于耳根之中,都已能不再退轉,將能到達極樂世界國土,和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在一起,而且是蓮花化生,而蒙佛授記。這種不生華藏世界而生極樂世界,是因彌陀願重,他要遍接有緣娑婆世界衆生,只要機緣成熟,彼此能夠融通,便能方便接引。所以欲生淨土者,須依普賢之激勵,終身持守願王,誓加勤勵實行,那麼將不致臨終之時,彷徨無主,無所歸趣。

  因此在經文後的四偈,就是表示願生淨土的道理,如本經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利。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生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從這一段話中,便可得知,我們要想面見彼佛蒙佛授記,是因爲我們現前已經成就了廣大行願,普利了一切衆生,爲累劫積德之後,才能證得佛果。爲轉*輪,以廣度有情衆生爲其最後的結果。然而在彌陀淨土法門之中,因其在因地履行,發四十八願,攝取有情,往生淨土,而且又必須以信、願、行爲叁大資糧,而且每一願就是堅定決心,願生極樂淨土之義,故爲總願。由于彌陀的願重,故極樂淨土爲大願的總成果;對于十大願,乃是別願。也就是說由總願中,開出十個別願。

  p. 129

  凡是欲修淨土者,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者,便需要時常發這十大行願,令這十個別願,成爲一個總願,如此就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猶如本經所說: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而且當善財童子在遍參知識時,其中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都以念佛法門而得解脫。如德雲比丘說: “我得自在決定解脫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士 ,恭敬恭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而解脫長者卻說: …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華嚴經》導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