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個世間實現。
p. 120
在普賢菩薩的心境上,他深知佛法身命系于*輪常轉,如果真能常轉*輪,那麼佛日必能增輝。佛日果能增輝,便能爍破世間黑暗,令一切衆生都能深受佛法的洗禮,免遭陷溺;因此我們就應該要運用身口意叁業,作爲種種方便,殷勤勸請佛轉妙*輪,因爲普賢菩薩的心境超乎常情,既深廣難測,圓融又無礙,如經中所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這就是顯示普賢心境上的佛刹圓融觀。而且普賢菩薩也深知唯有諸佛如來,才能轉妙*輪,才能導衆生登臨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這是普賢菩薩殷勤勸請佛轉妙*輪的原因。
論語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間佛法的弘揚,一定要有人去推動,才能使佛法永遠住世。而且法無高下,應病爲良,只要具有正知正見,甚至都可以發心自轉*輪,所以太虛大師說:“*輪似東西轉,佛道逢源左右通。”由此可知,只要大家都具有續佛慧命的心願,那麼*輪自然常轉。而且請轉*輪可以除慢法障,得到多聞智慧。當然倘若我們遇到佛菩薩,乃至善知識而不肯去請轉*輪,皆因吾人心內懷著輕法慢教之心,因此對治之法就是凡是遇到大善知識,都要以殷重啓請的心去請其說法,雖然當前無佛在世,也有善知識可以加被,自能除去慢法之障。總之,佛教正法要賴*輪常轉,佛陀慧命也要靠四衆弟子真心放在道上,遠離五欲六塵,放棄名聞利養,爲法忘軀,方可稱爲真佛弟子,大家都變成真佛弟子,必能共同達成共轉*輪的大圓滿功德。
(七)請佛住世
“諸佛住世”,就是勸請大慈大悲的佛陀,永恒的住在這個世間。爲何要請佛住世呢?因爲倘若佛陀能出現在這世間,這是極爲稀有難遇的事。法華經上形容佛尚未出現在這個世間時,這個世界普遍充滿了叁惡道衆生,因爲他們得不到光明的指引,不知道有向上問善的光明。所以便長時期處在罪惡的深淵中流轉生死,因此惡道衆生就會漸漸增多。然而佛一出世,就有如暗日的明燈,光照世間,指引衆生脫離生死苦海而趨向光明,這當然是稀有難得的事。
p. 121
所以爲佛弟子的應爲發願,勸請佛陀常住世間。如果佛不住世,那是衆生福薄,也將是人類罪惡增加的時候。因此普賢菩薩請佛住世,其所勸請,充遍法界,統括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這並不限于過去或已成之佛,而于未來或未成之佛,也均被包含在勸請之列。
本來佛陀並沒有生滅相,示現生滅相是一種方便說,因爲諸佛的法身是中道的理體,它是不生不滅而且充滿于整個法界,萬古常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的。佛的報身系修行圓滿而享受法樂之身,它是彰顯有始無終,不須勸請即能自然住世。化身所以有生滅相,是因爲化緣已盡,佛乃示滅。遺教經所謂“化緣已盡,住世無益。”因佛在世時也不度無緣之人,可是衆生卻有差別心、怠惰心,如果佛陀能永住世間,將會被認爲並沒有什麼稀奇,如果遇到任何疑難問題可以隨時向佛去請教,不必忙著修行,更不會作難遇之相,反而對衆生不利,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得不示現涅槃。而應身是應衆生的機緣而變現之身,可能隨緣而示現生滅相。衆生的機感是千差萬別,佛陀便能隨順機緣度化。
而且我們所勸請的絕不只是諸佛,而且還要遍及諸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大善知識,均悉勸請莫入涅槃,永住世間,刹樂一切衆生,以免衆生失去種福田善根的機會。其實倘若衆生心念夠清淨的話,便能常常見到佛,也就是佛還是住在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般涅槃;相反的,如果衆生的心念不能清淨,就不能見到佛,自然便會認爲佛已不住世間,而入于涅槃。總之,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絕不爲自己而爲一切衆生,必然會立願勸請佛永住世,這就是菩薩悲願所趨使,唯有請佛住世,才能使正法不致湮滅。
(八)常隨佛學
常是無窮盡的、是超乎時間而不計度的,隨是隨順不違背。常隨佛學就是不違背佛陀對我們所教海的,所謂“高高山頂住,深深海底行”,這正是我們隨佛而學的原因。佛是怎樣教導我們,我們就得像佛的教導去做,絕對不做出有違背佛陀意旨的事,
p. 122
自然就能隨順于佛了。古人說:“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然佛陀雖具足廣大無邊的神通妙用,但是他始終不以神通爲標榜,而且告誡學佛者,最忌諱的就是以得神通來發心。如果是真正爲了生死大事要超出叁界火宅,就應該體會佛陀的教化,千萬不可好高骛遠,應該遵從佛陀言論,如法奉行。所以我們要成就佛果,就必須經常跟隨佛學去勤習,永不間斷,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絕對不可懈怠,能夠跟隨著佛陀所已經修行過來的途徑去參學,終究會成就圓滿佛果。
“常隨佛學”,意謂跟佛去學習。因爲學佛是力行,佛學是知解;學佛是實驗,佛學是知識;學佛是創立功德,開展智慧領域,佛學是學說上的立言,也就是說要學佛的身口意叁業。佛是已成就智慧圓滿的聖者,我們要學佛,就必須先學佛的智慧,學佛的大慈大悲,學佛的無量無邊之功德,學佛的種種修行法門,學佛的種種德行,只要我們能夠真正深入經藏,反求諸己,便可以智慧如海。換言之,就是要依據佛陀所說的經律論來作爲身、口、意叁業的准則,然後生起修持戒、定、慧叁學,由教、理、行、果的所行之境,隨順著信、解、行、證的能行之心,去實踐力行,那麼能所的相應一致,便能從體起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佛法爲何重視行解相應的理由。
如此說來,即使末代衆生離佛太遠,只要我們能深切體認,全心全力都用在辦道的路途上,絕不越出雷池一步,以如理如法去奉行,雖然佛陀不能顯現在當今人世,我們也如同親隨佛陀去修學一樣。另外常隨佛學,也可以除去墮落與退轉的危機。如果不能常隨佛學,那麼佛法對我們,將永遠像說食數寶,不能含有任何利益;所以我們爲了追求最終的解脫之道,只有依據佛陀在經律中的指引,不過佛陀也僅能夠指點迷津,路還是要靠自己走。
(九)恒順衆生
“恒順衆生”,就是恒常隨順衆生的各種不同根性,賦之以利益,去成就他們;也就是恒順而令其趨向于善行,
p. 123
絕不可隨其産生惡業。換言之,就是對于一切衆生,都要承事供養。華嚴經中說:“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諸佛都是已覺悟的衆生,而衆生是未來諸佛;因此我們應該視衆生如父母、師長和諸佛一樣的恭敬。衆生有了疾病,我們爲作良醫,應病與藥;衆生迷失方向,我們指示他們,走向平坦的正路;衆生處于黑夜暗室,我們爲他們廣設明燈;衆生深受貧窮之苦,我們就要想盡方法,來解除他們的一切困難。菩薩就是以這種平等心,去饒益有情衆生,所以華嚴經說: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這些,其實就是佛陀在方便誘導衆生,應該如何發心,以上行下效地不斷增長我們的大悲心。正如華嚴經中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爲成等正覺是果,而發菩提是因,換言之,如來的證果,是由行菩薩道而成的,行菩薩道的原動力,就是在于發菩提心,因此倘若要想成就佛道,就務必要從發菩提心著手。而且我們還可以從發菩提心的大小,來判定其果位上的差別;如發心自己先成佛再來度衆生時,其證得的果爲羅漢;如發心先度盡一切衆生後自己才成佛者,其證得的果爲菩薩;如發心自己是佛,一切衆生也均爲佛,圓滿圓滿,平等平等,無人我之相者,其證得的果位爲佛果。
可是菩提心是如何産生的呢?那是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悲心所生起的;因爲大悲心是諸佛的本體,諸佛以衆生爲心,由其悲憫衆生,視衆生等視己心,故開廣自心去運大悲心來利生。假若沒有衆生或不見衆生苦,又將如何引起菩提心呢?因爲如果沒有衆生,又將到何處去修六度萬行呢?既然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那麼就沒有成佛的因,如此又將如何産生成佛的果呢?所以我們應該安樂利益衆生,視十方衆生猶如自身,猶如慈母愛護子女。並且普願十方衆生的一切業障苦惱,都歸我來代受。我所修學的一切功德,也均普施十方衆生,讓衆生都去成佛,而我卻願普代衆生受苦,視成佛與入地獄,爲平等平等之事。這樣一切爲衆生,不爲自身,以如此誓願爲發心,
p. 124
便是大菩提心。
而且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對于度化衆生一事,其實就是度化我們心目中的衆生,而成佛正是成衆生心目中的佛。如此說來,菩提是屬于衆生,自然我們必須恒順一切衆生。所以華嚴經說: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于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發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衆生心無明闇室,能滅無量百千萬不可說劫,積聚一切諸業煩惱,種種障礙,發生一切大智光明。”處在這個末法時代的衆生,本末顛倒,不明因果,只要我們能發出無上菩提心,就如同一盞明燈,走入百千年闇室,使得內外光明,讓衆生立刻發起信心與希望。唯有“菩提心,才是菩薩淨土”,千萬不要在衆生最需要我們的時候,而我們反而變成這個世界的逃兵。
(十)普皆回向
回是回轉,有回複的作用;向是趣向。這句話就是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都能趨向于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就叫做“回向”。因爲宇宙的法則是圓的,爲了要達到周遍圓滿,所以不論每一個對佛的禮拜,每念一句佛號,所作的每一件善事,通通都要回向。換言之,普皆回向就是將前面的九種行願,完全不把它看作是爲了自己所具有,而是應作普遍而廣大的回向到每一位衆生的身上,絕對不可存有一己之私有。因爲菩薩如果還存有一己之私,即非菩薩,只…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