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P5

  ..續本文上一頁人,便能走向人生的正路,趨向解脫之門。恩田是發揮恭敬父母師長教養的恩德之心,以報答他們撫養栽培之義;因爲這些恩德非常之大,我們無論如何供養,均無法報答于萬一。悲田是指對一切有情衆生而言,我們悲憫衆生輪轉于六道,受無量的苦而不知,因此便産萬悲憫的心情,要想方法來普渡一切有情衆生,所以便作財布施、法布施、與無畏布施的叁種布施法門,使衆生都能棄惡向善,離苦得樂,破迷啓悟,趣向菩提。

  倘若人們都能在這叁種田中耕耘灌溉,就可以順利地培植出豐碩的果實。而且我們發現世間的一般人大多數都喜歡獲得福根,可是肯培植福田的人並不多見。其實培植福田就有如耕耘收獲的道理一樣,天地間那有不勞而獲的事呢?所以多種福田,才能增長福德。而且事實上,如果沒有智慧,也是無法種植福田而得到解脫;因此要通達到廣修供養的道理,就應該不執著,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佛。”人不可以執著人天福德,而是應該具足福慧兩足尊,也就是應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來廣修供養:慈是帶給衆生快樂;悲是要拔衆生的苦,喜是讓衆生普遍獲得歡喜,舍是對一切的所作所爲,一切的修行、福報諸事,皆不讓它在心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否則只是人天小慧有漏之因而已。

  p. 116

  當然在經文中特別強調 “諸供養中,法供養爲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只要人人都能依據這七種心去如法奉行,解行並重,求證菩提,就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夠做到這一步,才是真正的法供養,因爲修行是一切供養的總綱。利益衆生是必須救拔衆生的苦難,並應惠及一切群黎,這樣才正是合乎佛陀的本懷。而且攝受衆生必須是因勢利導,接引普渡,行四攝法時不余一人;普代衆生受苦是承擔一切衆生的苦難,絕不逃避,就像父母愛護子女一般,子女若有病疾,父母都是寢食難安,以這種心情擴而充之,去對待一切有情衆生時也都是如此,普願代其受苦,而且是心甘情願。勤修善根是屬于自利方面,要不斷的勤修,以培植增長其善根,不令善根間斷或衰退。不舍菩薩業就是廣修六度萬行,把修持菩薩道之事成爲自己專門的職份,不推诿、不懈怠,即使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都應該設法去克服,絕不退轉道心;也絕不遠離菩提心一步,因爲學佛就是在成就菩提心,自然應以菩提心爲中心思想,若斷除菩提心去學佛,就是著魔。所以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離開菩提心,而且要念茲在茲,不可須臾遠離它。

  以上所說的供養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切要,而且是最完善、最徹底的;如果真能做到,便是具足徹證心源,遣妄歸真的資糧。因此,學佛必須廣修供養,能使福慧兩足尊,才是成佛之道。

  (四)忏悔業障

  華嚴經的原文是“忏除業障”,現在寺廟早課的十大願王則是“忏悔業障”。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後過,一個人如果自知有過,應生慚愧心,即應當立即忏悔,所謂“忏悔則安樂,不忏罪益深”,所以“忏悔”是佛教極爲修行法門。而“業障”是指修行者在修行中所發生的障礙,能障人天善法及出世聖道。何謂業障?顧名思義就是指多生多劫以來所造的罪業而言,如地藏經所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衆生,

  p. 117

  莫輕小惡,以爲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而障又可分爲叁種:一爲煩惱障,即由貪嗔癡等迷惑所生的稱爲惑障,指人的根本無明來說的;二爲業障,爲人內心行爲所造作的不善業,如五逆十惡等罪;叁爲報障,是指由惡業所感招的苦報,如地獄、餓鬼、畜生叁途的果報。這叁障是由起惑造業感受的苦果;惑是因,苦是果,業是樞紐。孔子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道源法師在開示時說:業力甚大,所以要先忏悔;煩惱障潛伏力弱後,故後忏之 ;而報障已經成惡果的,只有隨緣消業,難以忏除了。又說:忏悔業障就是要忏前面叁障,因爲煩惱障就像種子,業障如水土,報障如果實;我們在忏悔業就好像要除去水土的緣,能如此的話,那麼煩惱障的種子自然幹枯,而惡報果實也自然無法生起。因此我們只要能夠把業障忏悔清淨,那麼叁障悉可蠲除了。所以忏悔文說: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至于應該如何來忏悔業障呢?在觀普賢行法經中說: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忏悔六道根。”因爲忏悔的目的是在于滌除罪業,若以輕掉心作忏悔,不但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會徒增罪業;所以忏悔務須如法,至心忏悔,也就是要潔其心,淨其意,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使得內外身心都誠敬了,然後才可以開始作法作忏。在一般佛門中具有叁種忏法:(一)作法忏:這是要在佛前披陳發露自己所犯罪業,以至誠懇切之心,求哀忏悔。其方法是由身禮拜、口稱唱、意思維。凡是由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一切罪業,都能一一如法忏悔,這是毀滅犯戒之罪的一種方法,現在所有的有法華藏、大悲忏等。(二)取相忏:這是爲了滅除煩惱所産生的罪性,必須要在禅定中作忏悔想的修持,以清涼的定心虔誠召感的方法,真實至忱,痛哭流涕,矢革前非,徹底淨化,消除業障。(叁)無生忏:這是爲了滅除罪障中的無明,自然要正心端坐,觀想罪障的法體是無生,爲滌除善惡之隔時所用之忏法;換言之,無生忏又名實相忏,應該攝心于意,不思善,不思惡,惟觀罪性由何而生;應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一切唯心所造。

  p. 118

  經上說: “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忏悔。”這是從根本內心的忏悔,又稱爲理忏。在諸忏悔中,以理忏的功能最大。普賢菩薩時時忏悔,刻刻消除叁障,這就是念念相續的作忏法。所謂一念心滅則出叁界,心如虛空,才算是徹底淨化心地,才能達到真正忏悔的目的。

  (五)隨喜功德

  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是歡喜,快慰不厭惡的悅業。利益衆生是功,長養菩提是德,有功無德,人天福報,必須要離相修善,才算功德。這裏所說的功德,是指一切善法而言。任何善舉,須要自己具足純厚天性的美德,才能結成美滿善果。也就是對于四聖六道十法界的一切功德善法,皆要發心隨順歡喜,認爲這是值得贊美隨喜的。隨喜便能成就功德,這是從大悲心中所産生的無漏種子的緣故。只要它是好事,不論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乃至于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都應該隨順歡喜。換言之,隨喜功德就是要做到“隨他意喜”和“隨己意喜”。對于別人有什麼善事,我們都應隨順他,稱贊他,以成善舉。見人習定、誦經,也應當贊歎,這些都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功德,如本經中所說的隨喜諸佛德,隨順菩薩德、隨喜二乘善、隨喜六趣善等,都是隨他意喜。如果自己曾做善事,也當心生歡喜,不得因爲曾出財力、物力、體力或精神而感覺麻煩,絕對不可以退轉其心,必須要持之以恒,隨時都能隨他意喜,也隨己意喜,才能圓滿此一隨喜功德。

  所以“隨喜功德”便成爲佛法中的重要課題,我們不但要隨時隨地致力去做好功德,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必須見賢思齊。凡是十法界中,一切凡聖所作諸功德,都要發心隨喜才好,而且還要加以贊頌。因爲隨喜的反面就是嫉妒,嫉妒的特色乃是“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這是修學佛法中所最要不得的。所以我們能夠隨喜,不僅大有功德,而且能夠撲滅憎恨或嫉妒的心理。對于隨喜雖然不只是口頭贊美,內心的歡悅而已,更要廣泛的隨喜,如此便能夠擴大我們的心胸,不讓它有一絲一毫的狹窄念頭。

  p. 119

  而且還要隨時隨地,只要見到他人作功德,均能立即生起隨喜之心;或以身業隨喜助成,或以口業隨喜贊歎,或以意業而生歡悅之心。如是用功修行,久而久之,就能使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而生起平等善法。因此 隨喜功德發揮至極時,那麼上至諸佛功德,下至蠢類一毫之善,莫不隨喜,這些都是基于無私心與大悲心的緣故。

  (六)請轉*輪

  請是衆生的祈求,轉是諸佛宣說,法是諸佛言教的總稱,輪是教法的比喻。佛性的全體大用,都攝入于*輪之中,故以*輪爲佛法的總代表。“請轉*輪”就是由我們祈求諸佛菩薩來宣說微妙法音,令*輪常轉,使衆生皆能破迷啓悟,使佛法奧妙的道理,令衆生從了解産生信心,進而依解生行,才能超凡入聖而得到大解脫大自在;所以請轉*輪,對佛法的弘揚流通與發展,有很大的關系。護持佛法最要緊的任務,就是要使它永遠的流轉不絕,如果要想達到這個崇高的目的,就要靠以弘法爲天職的佛子們來承擔這個重責大任。華嚴經說: “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由此可知請轉*輪是何等的重要了。

  以前佛在世時,人們可以到佛前去請他轉*輪,如今釋迦文佛已示現滅度,彌勒佛尚未降臨,在此空檔期間,爲了要護持正法永住世間,就必須令*輪常轉,使佛日增輝。于是荷擔如來家業的重任,就落在僧寶的肩上,所以曆代高僧宗教兼通,有修有證者不計其數,代佛宣化,著書立說,廣開法筵,讓衆生普遍了解佛法的妙理,然後發心去親證佛法的實際受用。所以我們現在對于說法的高僧,應該盡到四事供養的責任,這無異就是在修請轉*輪的這一個大願王。而且如來*輪能夠常轉,那麼佛法便能弘通流行,廣利衆生,如此佛法就有如慧日,能破世間闇。對于宣揚正法,更能指引衆生向善,從小處說可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從大處看,可以使衆生離苦得樂,斷惑證真。倘若人人都能斷惑證真,便成人間淨土,那麼儒家的大同世界便能徹底…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華嚴經》導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