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時,所須要具備的一切哲學上面的根本範疇,都一一提出來了,並且還能把一切深微奧妙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境界,都透過最高的光明,而通通的給照射才彰顯出來。而且方老師還說:假使要研讀華嚴經的話,是不能不讀離世間品,要是不能研讀離世間品,那麼華嚴經的宗教精神便會落空,而且哲學的智慧也就無從表達出來。當然這些都是因爲普賢菩薩能充份發揮他最高的行動創造力,他能把人類生命的黑暗面、痛苦面一一地給予點化,而提升到人類精神生命最高的結晶。也就是說在成就佛果菩提的大道上,已經達到最高的境地,然後普賢菩薩再從根本哲學的問題上,給予二千種極詳盡的解答。因此凡是真正能對于這二百種問題給予詳盡解答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面就可以成就爲真正的佛了。
因爲在目前的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無量數的問題,正等待著人們去解決,華嚴哲學雖然不是科學,但是它可以了解一切科學上面的重要問題與理論。
p. 111
假使我們只是從理論本身來看它時,那只是一種假設,這個假設一定要給予證明。所以不了解的人會發現,華嚴宗在宗教方面的說法與哲學智慧的表現方式,好像是一種虛妄的幻想,其實並不盡然;因爲它絕不是憑空的假設,而是有其實際修證的體驗,才能達成實際圓滿的成就,而這些均由普賢菩薩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在“入法界品”(華嚴經第叁十九品)裏面,更能彰顯出普賢行願的獨特角色。因爲在這一品裏面,毗盧遮那佛入于“師子頻申叁昧”,便放出遍照一切的光芒,獲得會中十位菩薩的歌頌贊美,普賢菩薩便承受佛威力,開示十種入“師子頻申叁昧”的法門,有不可說佛刹微塵劫法句,皆是如來智慧境界,也是欲令諸菩薩都能安住于師子頻申的廣大叁昧,然後再演說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
四、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殊勝
前面我們說到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叁位大善知識,可是他總是要問:我已發心學佛,而不知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行?如何趣菩薩行?如何淨菩薩行?如何入菩薩行?如何成就菩薩行?如何隨順菩薩行?如何憶念菩薩行?如何增廣菩薩?行如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所以普賢菩薩就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他的十大行願,這不僅是“入法界品”的結論,也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所以清涼國師說:行願一品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義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西域王臣,未有不習,爲吾人學佛所不可少之典章。而且前面序言中我們也提到普賢菩薩稱贊毗盧遮那佛(共有二十一種)的殊勝功德;並且還對善財童子說,如果要成就這個功德門,就應該要廣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種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諸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具足這十種廣大行願,便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所以說欲入如來地,非由願王之門不可,因此我們要想學佛,就是要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p. 112
下面將分別深入探討:
(一)禮敬諸佛
禮就是身體上的禮拜,敬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恭敬。諸佛是包含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刹刹塵塵、重重無盡的叁世一切諸佛,也都要往內心裏面生起恭敬,而運于身口意叁業皆遍禮恭敬而達到清淨。對于禮敬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爲十種:
(1)我慢禮:如碓上下,外雖禮拜而內則馳蕩,並無敬意。這種點頭式的禮拜,爲色身所障,自恃高貴,根本就沒有恭敬心。
(2)唱和禮:高聲喧雜,辭句渾亂,彼唱我和,自己無主見,爲意業不敬,人禮而我禮,缺乏至誠懇切的意念。以上兩者是不合禮敬的儀式。
(3)恭敬心:五輪(體)投地,運心觀想,捧足殷重,叁業相應,虔誠恭敬,爲契合佛法標准的禮儀。
(4)無相禮:這是深入法性,離自他相,觀自本性,令心佛相互爲用,則能所相薰,而了知心佛一體,當體即空,自然能遠離能禮所禮的相。
(5)起用禮:雖然沒有能禮所禮的相,但是還能普運身心,遍入法界體,發廣大心,如普賢一身現多身,遍禮刹塵數諸佛,如影隨形普遍,爲稱體起用,理事無礙。此禮是不可以有形的禮來限度它的。
(6)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以吾心中衆生,禮我自性中佛,身相空處即法性身。
(7)實相禮:實相無相,不論是內外諸禮,內觀自佛,外觀他佛,性皆空寂,體用不二,即能所無能所,則自他雙泯,證入法性,悟無生法忍,都是同一實相的法身體性。
(8)大悲禮:觀大地一切苦惱衆生,皆在我的心中,故隨順任舉每一個能禮所禮,都能普代衆生忏悔、消災、祈福、
p. 113
受無量苦,這種發心廣大,由大悲心攝受一切衆生,自然能激發自心而砥砺。
(9)總攝禮:這是總攝叁至八門,統和爲觀照禮。
(10)無盡禮:這是進到重重帝綱的境界之中,不論敬佛與禮佛,都是相互攝入,重重無盡。是爲普賢菩薩的禮,以稱性智,禮稱性佛,依正轉成光明法藏,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
另外在“大方廣寶箧經”中,智燈聲聞問文殊說: “雲何禮佛?文殊菩薩答: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可見一位佛教的修行者,對于禮佛、拜佛,是有其特殊道理的。佛菩薩都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具足很多殊勝功德。佛弟子應該要效法佛菩薩的德行,藉著禮敬之心,而激發希賢希聖的行願,廣行聖道。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藉著禮拜外在的佛像,而擴大我們的心胸;經中說: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這種擴大心量是以盡法界、虛空界爲禮拜的對像,它不僅可以引發自己內在的本自佛性,而且所禮的可以全于法界諸佛。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禮佛,是心敬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在禮佛偈中說: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地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今影現如來前,一心如 法皈命禮。”這就是說明能禮人與所禮諸佛究遍至極于法界毫無障礙,將更能激發感應道交而使定慧的功用顯現。
倘若我們能徹底了解此身緣起如幻,當下即是空無自性,便能在無身中普現一切色身而禮敬諸佛。如此禮佛而心中又無絲毫雜念,可謂爲最清淨,心中的煩惱完全消盡,就能與佛發生感應道交的作用,自然能得到禮敬諸佛的法益,因而能離諸纏縳,同登淨域,但是必須如經上所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那樣真誠懇切精勤勇猛,才可以得到。因爲對于一位學佛禮佛者,絕不應存有厭倦心,惟有無厭倦心,才能精進不斷的修學下去,一曝十寒的修行方法,終究不能有所作爲;心須持之有恒的禮佛,才算是真正的禮佛。
p. 114
(二)稱贊如來
稱贊就是稱揚贊歎的意思。如來是佛陀十大名號之一,金剛經說: “如來者,諸法如義。”“如”是沒有差別,因爲法性是沒有差別可言,由于“法性本空寂”,所以才說諸法如義;而且過去諸佛都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就像過去諸佛所走過的路而來,所以稱爲“如來”。因爲諸佛如來具足有無量功德,才能圓滿成就佛道。華嚴經上說: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可是一般衆生卻不曉得,所以我們不但首先要稱揚贊歎如來所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讓衆生皆能知曉,更要贊歎如來功德的圓妙,使得人們都能心生向往,引發見賢思齊之心,然後依教奉行,入佛知見,這樣便可達成弘揚佛法的效果。
另外在“稱贊如來”時,我們應該悉出無量辯才,出微妙舌根,出盡一切的音聲海,出盡一切的言辭海。甚至自己可以擬具頌詞,或稱贊佛的十個名號,或唱念南無十方一切如來常護念諸菩薩,常咐囑諸菩薩,自己也應該常存學習真正的菩薩行。而且稱贊如來時,是偏向口業方面,口業關系人生遭遇、禍福、結果至钜。一般衆生常犯的口業有兩舌、惡口、妄語、绮語,造作無量無邊諸業,甚至謗及叁寶,罪過彌天,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儒家在告誡人要慎言,因爲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所以孔門子思特倡“隱惡而揚善”之道。因此我們稱贊如來,便具有將功贖罪的意思,從修口業的善因,才能種下福果。
而且從稱贊如來的功德,進而擴展到稱贊一切有德有學的人,對于贊揚人並不是阿谀人,而是稱贊其美德,純粹出于內心的一片至誠,蘊含有見賢思齊之義,才有效果,他絕不是另有用意的要去誇張別人的好話,如果稱贊得太過度,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如果有人口不能說,或者雖能說而說不清楚,或者聲音不好聽,就要發願勤學普賢菩薩廣爲稱贊如來的行願,自然能去除惡口,譬如唱贊、念誦、說微妙法,都是稱贊如來,普遍令衆生獲得利益,
p. 115
然後依教奉行,永出輪回,離苦得樂。倘若大家都來贊歎佛的功德,讓一切衆生都能由此信解佛法,沾潤佛法的利益,這豈不是人世間最大的善事嗎?
(叁)廣修供養
廣修是廣大修持的意思,供養是供奉敬養的意思。所謂“廣修供養”,就是拿許多珍貴的好看的財物去供養一切無窮無盡的佛。供佛的慣例有十種: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因爲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求福求慧,而發心廣修供養也就是爲了求福。供養的對象並不只是限于佛菩薩,更應該要推廣到供養叁寶父母師長及一切有情衆生。所以普賢菩薩指示我們培植福德的田有叁種,即從敬田、恩田、悲田中去廣修供養。這裏面的“田”是具有生長之義。敬田是指恭敬叁寶(佛、法及僧)而言;叁寶是代表世間的明燈、衆生的寶筏,真正奉行叁寶的…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