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P2

  ..续本文上一页名,所以在佛法的领域中将他代表智慧,唯有大智慧为前导,才能启信,所以称文殊是代表智慧与信仰统一的象征。经中又说:“般若为诸佛之母”

  p. 101

  。所以文殊被誉为“七佛之师”,因为他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七尊佛的老师,而且他还发愿要做三世诸佛的老师,像善财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教化,然后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就是一切菩萨的上首菩萨,因为唯有他才能使信仰与智慧打成一片。假定智慧离开信仰,那么智慧就容易落于错误的思想上去;甚至落于顽空或断灭空的窠臼中去;因此唯有在智慧的指导下,其心思才可以纯洁清净,有向上向善的信仰。而且智慧的殊胜作用,在于探求真理,离开了智慧便不能追求真理,所以信仰与智慧是要打成一片。这二者都在文殊菩萨身上充份的表露出来。

  同样的,普贤菩萨也是一切菩萨中的上道菩萨,因为他的最大德行,就是要修广大行愿,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换言之,他就是脚踏实地的去修去做,而且含有愿心;其广大而普遍的修一切行愿,就是他所发的十大愿王。他首先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以及坚定的志愿,然后再本著自己所立的愿心去如法实践与修行,自然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在佛法中,便常以大海来譬喻“愿”,而以高山来譬喻“行”,这就是所谓“行山愿海”。对于辽阔广大而深邃的愿海,惟有以崇高卓绝的坚毅行山,才能将它填满。所以我们从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行愿中便可看出,他确实是统一了大行大愿,而且表露出其实际的利益和真正的效用。

  印顺导师说:“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各得佛陀的一体,而实不相离而相成的。甚深智为方便,广行自他兼济行,叫摄导万行。因了万行的修集,使智慧更明净,叫庄严般若。知,所以能行;行,所以能知;愈知愈行,达于知行的合一,而且究竟,释迦的大雄表示他。佛陀,从知一方面说,可以叫正遍知;从行一方面说,可以叫大慈悲;或者综合的叫明行足,两足尊。但这只是究竟的智行,离了文殊普贤的德性,就难于说明。所以,只要依因位的大智大行,显出它的究竟性,就得了。”[2]因此一个是深具大智大慧的文殊,一个是深具大行大愿的普贤,以文殊的大智慧与普贤的大行愿,在佛陀的身上统一起来,如果说佛陀具有大智慧,那是文殊具有的大智慧之故;如果说佛陀具有大行悲愿的话,

  p. 102

  就是指普贤所具有的广大行愿之故。所以二圣各得佛陀的一体,而且不相舍离,所以才能达到究竟圆满。

  另外,在华严宗的四祖澄观大师,在他所著的“三圣圆融观”中,也特别强调其特殊德性。所谓三圣,就是以文殊与普贤二圣代表因分,释迦文佛代表果分,因为因果不二,所以三圣自然圆融无碍。譬如他说: “窃以大圣文殊师利,表乎真智,普贤菩萨,旌乎真理,二法混融,即表毗卢遮那之自体也。理包万行,事括千门,广喻太虚,周齐罔极。”[3]因此澄观大师便首先说明二圣法门所代表的相对融通的法则,然后再说明三圣相融彰显,成为圆融无碍的道理。在二圣法门中,他分三对来说明:

  (一)能信所信一对:普贤菩萨是所信的法界,譬如在理趣般若经中便说: “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因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成佛的本性,就有如在如来藏中藏著如来,这是由于在普贤菩萨的法体中所遍具,自然能彰现的缘故。因此在华严经的初会,普贤菩萨即入如来藏身三昧中,这就是表示在菩提道场中,惟有依靠普贤菩萨的行愿,才能证入,所以普贤菩萨便成为华严经初会的会首,其理由在此。

  而文殊菩萨代表能信的心体,譬如在佛名经中便说: “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文殊菩萨是往昔已成佛果者,然而由于他的悲深愿弘,便发大菩提心,生生世世要示现为后世诸佛的老师。所以他可以说是代表引发信心的象征,这就是为何善财童子一见文殊,便立刻证入根本智,而发起广大信心,要去修学菩萨行愿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经上说:“信圆果满”,其理在此。

  (二)解行一对:普贤菩萨代表所起的万行,而文殊师利代表由真智而起解佛理,因为唯有通达事理的万行,才能穷究于诸种方便法门。而这也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何要对慧能大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六祖坛经行由第一)这也是弥勒菩萨要对善财童子说:“汝先得见诸善知识,

  p. 103

  闻菩萨行,皆是文殊威力。”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要以文殊大智,才能起解普贤大行的缘故。

  (三)理智一对:普贤菩萨代表所证的法界,因此善财童子一入其身,便能证得三世平等身。在他的一毛孔中,能示现广大而没有边际的法界,这就是因为他能称具法界性的缘故。而且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所以只要能够见到普贤,就能立刻获得波罗密多的般若智,因此普贤菩萨代表著能依理而阐发本自佛智的意思。

  至于文殊菩萨是代表能证悟的大智,因为文殊师利在众多的经典中所说的法门,都是为了彰显般若空慧的意旨。世上的一切万理,都是从文殊的智慧大海中所流出,所以一见到文殊之后,方能见到普贤,这就是表示有了如量真智之后,才能证悟理体。因此古德都认为,文殊菩萨是已经通达智照无二相,他所以不愿意显现身相,是表示他具有极深的智慧,而且已经达到心境两亡、信解双绝的缘故。虽然在理上分体用,智上分权实,但是只要我们能彰显文殊的智慧,便可以证穷普贤的体用。

  了解了二圣的法门,是可以互相圆融,而毫无障碍,那么我们便可以因文殊的大智,而引起信心,进而可以由此而产生深解佛理。因为有信无解,便会增长无明;同样有解无信,反会增长邪见;唯有信解兼具之后,才能了彻本源,而通达于极深的智慧领域。倘若我们能够运用极深的智慧,来反观察照我们的心源,便知成佛的根本并不异于初心,所以华严经净行品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其理由在此。

  倘若我们能应用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来开显我们本自的佛性智慧,那么您将会发现,它并不远离智慧本体。所以我们说文殊菩萨是代表信、智、照三方面,并无二相。对于信、智、照虽分而为三事,但是只要能够融通,便能自在圆融。

  现在我们再看看普贤菩萨。倘若普贤的理体未获实行,那么佛理便终究无法显现,所以我们必须要依体起行。而且在我们如法奉行时,就必须针对著体性去行,因为唯有由修行才能证理,这也就是说,理无行外之理。同样,透过佛理的指引,

  p. 104

  才能显现修行的途径,所以行也无理外之行。那么我们便能由其所证的理去如法修行,便没有不圆满具足的。这就是一证一切证,即体即用,即用显体的功效。如此由普贤菩萨的理、行、体,便能三事涉入,重重相融,自然能够彰显华严无尽法界缘起的思想。

  最后,再由这二圣法门所各自具足的三事,互相的融摄;因为有了智信,才知有法界;而且要讲信仰问题,倘若找不出为何要信仰的理由来作为根据时,那么这种信仰便成为迷信,也就是能信与所信要合一;如此我们才能凭借著所信解的佛理,去如法奉行。而且惟有当你透过悟解而通达于佛理时,才能真正起行,那么这个信就不异于解了。这就是解行不二的道理。另外智慧的产生是由佛理所彰显出来的妙用,只要我们能够体验佛理,便能成就神妙智慧,而且还可以透过反观察照的工夫,去验证一下到底你所了解的有没有错误,这就是理智不二。所以经上说: “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至于即体的妙用为智,即用的本体为理,体用不二。如此说来,那么文殊菩萨的三事,便能相互形成融通隐隐的关系;其实,这也正是令普贤菩萨的三事,能够涉入重重,而以其心境上的佛刹圆融观来穷尽法界智慧。

  如果以整部华严经来讲,那么文殊普贤这二位上首菩萨的融通隐隐与涉入重重,便形成“一真法界”无障碍解脱境界,“所谓举一全收”。对于二圣的法门,即然能够融通自在、涉入重重,那么普贤的因圆便能成就佛果菩提,进而离言绝相。如此自然能够彰显如同果海所炳现的境界,便可以称其名为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佛。另外又因为本经中特别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我们能够了然于心,那么念念因圆,便可以念念果满,所以在“如来出现品”中说:“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倘若我们真能达到这个境界,或者能与它相应,那么触目对境,便可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彰显在你的眼前;也就是所谓的大智圆满,大果现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此心已炳现在“一真法界”无障碍的解脱境界中[4]。

  p. 105

  三、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的重要地位

  前面说过,文殊菩萨是以他的智慧锐利见称,所以才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而普贤菩萨是以其广大行愿闻名,所以才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探玄记”卷十八说: “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这是指普贤的特色。如果我们再从其德号来看他在佛法中的地位时,譬如“探玄记” 卷二说: “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而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吉藏大师,在其“法华义疏”中便解释为:“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圣。”前句是说明他在普度众生的功德上,是没有不普遍圆满的,因为从菩萨初发心要普度一切众生,然而众生是无限量的,所以他所要度化的众生也是无限量的;在他长期的教化中,大体上都已化度,所以说他“化无不周”。后句是说明他已经证悟到十地以后的等觉之位,为等觉菩萨,与妙觉佛位相邻而居,只差一级而已。如果再往前跨进一步,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与佛平等、圆满相处,犹中国的孟子,且有…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华严经》导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