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念之機而說頓教。而澄觀則具體的以南北禅宗作爲頓感教(見《華嚴經疏鈔》卷八)。又澄觀吸取天臺宗“一念叁千”的性具說,以發揚華嚴性起的教義,此亦是時勢使然,因當時玄奘、慈恩所弘之瑜伽唯識,漸成衰勢,而單傳直指、見性成佛的達摩禅宗,則風靡一時,因此法藏從緣起立說接引法相之方便已成過去,澄觀遂別取途徑,以發揚華嚴性起教義,而弘揚觀道,以接引單刀直入的禅宗。佛法重在契機,法藏、澄觀,易地皆然,非澄觀存心立異。澄觀在《華嚴經疏鈔》卷二自述其融會禅教的心得說:“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證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禅門,攝臺(天臺)衡(南嶽)叁觀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澄觀這一諸宗融會,禅教一致的思想,經過他弟子宗密進一步弘揚,對于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界影響很大。
澄觀一生講《華嚴經》達五十遍。他的著作,現存有:《華嚴經疏鈔》、《華嚴經行願品疏》、《華嚴法界玄鏡》、《華嚴綱要》、《華嚴略策》、《叁聖圓融觀門》、《五蘊觀》、《華嚴心要法門》、《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等。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來解釋各種教相,以四法界來解釋各種教義,以十玄六相來論證事事無礙法界。這個事事無礙法界,是本宗獨得的教義。以法界叁觀,爲一宗觀行的樞要。這些就是華嚴宗教觀的綱領,由杜順發明,經過智俨、法藏和澄觀的發揮、組織,而一宗教觀具備。
第五祖 宗密大師的華嚴思想
第五祖宗密(公元780--841)圭峰禅師,又尊稱爲定慧禅師。宗密被後人尊爲華嚴宗五祖,其實他的思想中已不是單純的華嚴教義,而是夾雜了大量的禅宗南宗的思想。他在佛教內部是會通禅教,而在外部則有會通儒、釋、道叁家的傾向。因此,宗密的思想比起法藏及澄觀來,要複雜得多了。
宗密在所著《原人論》中提出來他的五教說,即所說一、人天教,二、小乘教,叁、大乘法相教(即大乘有宗),四、大乘破相教(即大乘空宗),五、一乘顯性教。法藏五教爲小、始、終、頓、圓。法藏將終、頓、圓叁教皆約爲一乘,故宗密合之爲一乘顯性教。法藏所以開爲終、頓、圓叁者,是約同教別教、曆位無位之異也。法藏的始教,雙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盡大乘法理,故合名爲始都。宗密仍分空、相爲二教,亦不相豁。又《原人論》但斥偏淺不了之處,後以終、頓、圓叁教,皆稱了義極致,故不分之,空、相二宗各不同,今欲兼斥,故分爲二。又宗密的《禅源諸诠集都序》以教有叁種,對禅宗叁宗,亦執此意也。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基本上還是據法藏、澄觀的教義來闡發四法界、十玄門理論的。
宗密著述觀存有《華嚴行願品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華嚴心要法門注》、《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道場修證儀》、《金剛經疏論纂要》(會入《金剛經疏記科會》)、《起信論疏注》(會入《志信論疏筆削記會閱》)、《原人論》、《禅源諸诠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裴休問宗密答)
華嚴宗自法順依經立法界叁觀,智俨開六祖十玄門,法藏判五教十宗,澄觀總結四法界,疏之鈔之,一乘圓極之理大備。但自澄觀傳到宗密之際,遂演變爲禅教一致的趨勢,而實爲後世“教演華嚴、道繼禅宗”之濫觞也。
著書有二百余種之多,流傳于世。其中圓覺經小疏十二卷,大疏鈔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等。禅源諸诠集都序四卷是禅源諸诠集一百卷中之殘帙而已,但很完善地傳下宗密教學之面目。其他所知其教學的有注法界觀門一卷、普賢行願別行疏鈔六卷、行願疏科一卷等,從這些著疏中知道他教學的一切。另外有原人論一卷,泛論儒、道,由二教說起而究明佛教的源奧。
他的特色是教、禅一致,很明顯是傳承五教之判教。有時認爲終、頓相同,又說頓、圓相通。其性起趣入說,以行門爲本之立場,完全同于澄觀。門下有傳奧、圭峰溫、太恭、太錫等人,未見有特殊之華嚴之優秀學者。
結 語
任何一個學說或宗派的成立,都需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蘊育才能完成。如儒家思想起自堯、舜,至孔子而集大成;佛家當中天臺、慈恩、禅、淨諸宗亦皆祖述天竺的大德以彰其源遠流長。華嚴宗的成立亦然,在法藏大師集大成之前有本順、智俨師徒闡揚于前,尤其自南北朝以來約有叁百年的時間,除華嚴本身的研究熱烈之外,地論系、攝論系的弘揚與廣傳,正是法藏大師集成的深厚溫床。所特異于其他宗派者,乃是華嚴宗不祖述西天,而號杜順初祖爲文殊化身。此一宗風足資證明華嚴思想的建立,全依中土大德的努力與創造。
華嚴思想不但不標榜印度祖師,整個思想架構、理論系統、邏輯分析等,皆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結晶,在思想的領域內發揮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內教外的“大一統”思想;這種恢宏、磅礴、和諧、圓融的氣勢,顯非其他宗派之傳承、祖述、注疏而已。故其非凡之成就符合了中國文化廣博、精深的要件。其思想是“廣大、和諧、圓滿”之象征,是積極創造的文化思想,完全符合中國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事實上,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在華嚴思想中完全融鑄成一體。儒家重境,道家重行,華嚴則境、行、果兼。其中儒家與華嚴合而爲比丘系的華嚴思想系統(重所诠之理),而道家與華嚴合爲長者系的華嚴思想系統(重能诠之教),是爲不思議之思想成就也。
佛陀一代的教法,無非闡釋此華嚴經;其最歸趣,亦旨在歸入華嚴經。如發揮此華嚴經義,則佛陀一代所說八萬大藏經,皆互相交融;如歸納其涵義,則華嚴經九會所說,其深廣無所不該。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把宇宙的真理與智慧合而爲一,正如華嚴經所明示。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正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