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名华严宗。
先有杜顺大张华严的教网,教化道俗;次有智俨著《搜玄记》等始成一宗的组织;到了法藏才集华严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开立华严宗的组织;到了法藏才集华严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开立华严宗的大功臣,后代学人以纪念这位大德,故称华严宗为贤首宗。“贤首”是因本宗为贤首创立而得名。
华严宗虽说依《华严经》而立教,但它对《华严经》的发挥是创造性的,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特有的教派之一,并传入朝鲜、日本。华严宗以“理”、“事”等中国人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来阐发佛教大乘思想,同时又比较注意对范畴之间关系的细微分析,因而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两宋的程朱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华严宗思想影响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关于法藏的教学,乃由其传统,即继承法顺、智俨的思想,组织教理体系的集大成!即将杜顺的《法界观门》组织,摄于《发菩提心章》中;更以《华严五教止观》,纳入于《游心法界记》。又将智俨的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法的组织体系,即成《妄尽还源观》;但其整然的形式,却是依《大乘起信论》而来!上举可知法藏的实践门组织;而其体系,乃依据《华严经》思想为骨干;以呈上义湘大师的书简中就有明显的具述其旨趣。
法藏的基本思想,大体上都是从智俨然那里延续下来的,但他比智俨的一些说法更明确,更充实了。如在判教理论上,教分为五的思想在杜顺和智俨那里已都有表露,但明确五教的名称和次序为:小、始、终、顿、圆教,则是由法藏才确定下来的,他并且据此把当时的各宗派分别判入上述各教,而把华严宗抬到一乘圆教的最高地位。所谓“五教”主要是从“教法”上分的,同时法藏还从“教理”上,依据中、印各派所讲的理论,分为十宗。又、他也研究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家所据不同佛教经典,宣传不同教义的情况,把各家按先后次序分为十家等,大大地充实了华严宗的判教说。
对于华严宗阐明法界无尽缘起教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范畴,如“四法界”、“六相义”、“十玄门”等,法藏也有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而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为了使这些教义易于为人们理解,做了许多通俗化的工作,从而使华严宗的影响更为扩大。如、他曾被武则天召去讲“六相”、“十玄”,讲了半天武则天也听不懂。于是他指着殿前的金师子做譬喻,反复阐明,“帝遂开悟其旨”(宋高僧传卷五法藏传),这就是现存的《金师子章》。又如,他为了使人们对《华严经》中缘起无尽、圆融无碍的理论得到感性的认识,曾设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丈余,面面相对”,然后在中间放一尊佛像,点一支蜡烛照之,于是十面镜子中,“互影交光”,佛影重重,而“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法藏的教判论,竟以如何的体系而成立?乃承智俨的教判思想,专以理论性而构成;即以三乘于始、终、顿的分判与一乘,组织同、别二教为旨趣!然虽以一乘为 主体的针对三乘,却仍以缘起论为中心,是值得注意!如唯以教判论,即针对教学性的理论为基础,展开阶层的体系为原则。另一方面:对实践性的组织,也依《华严五教止观》而树立;这在智俨的五乘组织, 已具明显的叙述。
法藏的教判论为缘起论的统一,树立圆教法界缘起的基础理论,乃置于始终二教的综合判;因对于始教,即以“空”为主体的龙树、提婆大士的中观系,及摄三论教学中的思想。又对于“相”的问题,乃依无著、世亲大士的瑜伽系,及容纳法相教学,组织大乘教学之空有系统的统一,而成立华严教学。但其综合统一的理论,却是以终教而针对“如来藏缘起学说”为主题论的特色!
法藏在观行方面,祖述杜顺法界观门,以法界观为华严一宗的枢要。此观略有三重:一、真空观,说观诸法的本性即空,但非断灭空,亦非离色的空,乃即有而明空,其所谓空,亦无空相可得,故名真空观。此观依于理法界而立。二、理事无碍观,说于前唯真空观于此则进而峻峭诸法的事与真如理,炳然双现,圆融无碍,故名理事无碍观,此观依于理事无碍法界而成立。三、周遍含容观,说由第二观而知理事融即,更进观同具真如体性的一一尘法,相摄相融,一多无碍,大小相即,重重无尽,融通自在,如彼虚空,普遍含容。故名周遍含容观。此观依于事事无碍法界而成立。以上三观,相即相摄,非初观外,别有二三,既不旁横,统该法界,故名法界三重观,为华严宗的根本法门。他于华严三昧、普贤观、三圣圆融观、华藏世界观等,无不该摄于法界观中。
法藏一生,大弘华严教法,前后宣讲晋、唐译本《华严经》三十余遍,又得武则天护法提倡,中宗、睿宗都礼他作菩萨戒师,是为华严一宗极盛。著书极多,《华严五教章》四卷(又云三卷),被尊重是一宗代表之教学书,明析确立教判仔细组织教理。又《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是晋译《华严经》的逐次的注释,为一般所通用。《游心法界记》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等,尤其是为修观门而著的书。《大乘起信论义记》三卷是起信论系统的注释,为古来最重视的论书。又《华严经经传记》五卷,众所周知是史传之书。其它总计近四十部著述,因此完成华严宗一派。拮抗当时玄奘、窥基法相宗的弘盛,确立了一乘教义。即就《华严经》其组织分科说,在宗趣论上有了整然体系。关于教判上决定了五教、十宗,同、别二教等。教学的根本体系上有:三性同异义,缘起因门六义法,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明确而完整成为一大组织。同时有关观法之组织,亦其诸种的著述而整顿其内容,深固地完备了教学的体系。从印度以来,在教学思想上所流传的空、有二大思潮,得以善巧统一成为有、家一体的解决,于是确定了法界缘起的华严教学的中心。同时对外的法相宗说,稳坐性、相融会的立场,精巧与夺其他宗派,置华严本宗不坠且安定的地基。
门人弟子甚多,于中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是门下六哲,皆知为铮铮英才。日本华严初讲之祖,新罗的审祥亦亲近其坐下禀受大教。但是慧苑著有《刊定记》十卷,虽曾表露英才的尖锋将一经的分科、教判的方式,或教学的中心,于十玄缘起的组织等,想建立独自的教学,与其师完全不同是另一种见解,是故后代认为是一种异端之说而不依用。盖后为澄观极力摈斥认为是背师违立之徒。
四、澄观大师的华严思想
澄观(738—839),尊称为清凉大师。澄观生时,法藏已逝去二十七年,他虽非直承法藏的华严教义,其功实多。法藏晚年曾为八十卷《华严经》作略疏,但只写到第十九卷即去世,他的弟子慧苑,虽称继师遗志,续作《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但其所说,多于法藏的意旨相违背。如在五教问题上,慧苑不同意法藏把顿教列入五教之内,因而另立了四教。又慧苑将法藏的十玄改作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说,因此维护法藏的教义正统,在当时是华严宗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慧苑的弟子法铣曾作《刊定记纂释》,对慧苑的异说进行了指摘。澄观接踵法铣祖述法藏宗旨,写成《华严经疏》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两部巨著,发扬法藏五教,十玄等教义,并对慧苑的异说予以痛斥,于是华严一宗得以复盛华严四法界之说,原散见法藏的著述中,至澄观才另以系统的组织,作出华严四法界的重要理论。一心法界,摄取四法界,所谓心融万法,便成四种法界。澄观在所著《华严法界玄镜》中说:“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意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意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法界的界字,据华严宗解释有两种意义,一是分义,二是性义。
一、事法界,界是分义,谓宇宙万法的事相,各各差别不同,界限分明,比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是为事法界。
二、理法界,界是性义,谓平等的理性即真如,为一切事法所依,生佛平等无二无差别,比如众金器,其形相虽种种不同,其金的体性则一是为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此界字具有性、分二义,谓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二而不二,揽理成事故,即理即事,理由事显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融,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融通无碍,比如金即器,器即金,是为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此界字亦具有性分二义,谓宇宙万法的差别事相,皆由平等的理性所显现,理事既无碍,则事与事亦自圆融无碍,一切差别的事相,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各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一多相即,大小互融,而重重无尽,自在无碍,比如众金器种种形相,由于同一金性,一一称金性而融通,是为事事无碍法界。此是华严宗圆教所显的教义(此宗为显示此事事无碍法界,更开十玄缘起,六相圆融的法门以表诠之)。因此,澄观的著作多从四法界著眼,如五教十宗的次第,澄观与法藏稍有不同者,亦因此也。据澄观《华严玄谈》所说,前小乘六宗与法藏同,后大乘四宗与法藏稍有不同,法藏第七一切皆空宗,为大乘空始教,澄观改为第七三性空有宗,说遍计执性是空,依他、圆成是有,故名三性空有,此就大乘相始教立名。澄观又将法藏第八、第九顺序互易,改为第八真空绝相宗,为大乘空始教及顿教。改第九为空有无碍宗,为大乘终教,即将终教列于顿教之后。改第十为圆融具德宗,说一切诸法,称性圆融,具足众德,周遍含容,事事无碍,主伴无尽。法藏以小、始、终、顿、圆五教的顺序,澄观则依四法界的顺序,以真空绝相属理法界,空有无碍属理事无碍法界,圆融具德属事事无碍法界故。此与法藏教义不相违背。由于澄观生当中唐时代,正是禅宗极盛时期,更因他早年受禅宗的影响很深,因而极力融会禅教,并指出法藏所以在五教中列入顿教,是别为一类…
《华严五祖思想窥探(正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