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祖思想窥探(正慈)

  华严五祖思想窥探

  ◎ 正 慈

  绪 言

  华严宗乃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依据之根本经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观门教相,经杜顺和尚初创,至相尊者继演,至贤首国师而圆备,故又名贤首宗。又以本宗旨在昌明法界缘起自在无碍法门,故亦名法界宗。贤首之后,有清凉国师澄观,作华严大疏及演义钞,维持华严正统。同时复有圭峰宗密大师祖述清凉,盛弘此宗。以上自杜顺至宗密,人称为华严五祖,盖开创并演畅此宗五大功臣。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乃独具幽邃论理思想的教学,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内证的实践真智精神;即佛陀的究竟觉悟,妙证物我一如,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的实相境界!十方诸佛国土同时俱现,甚至过去,未来际的一切万有,均无不现的微妙为本质!换言之,即理智与实际,主客与心物融会,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之相即无碍的现象,故华严思想,曾与印度的最早期就展开殊胜的成果,而且成为佛教各系的集大成。

  华严,就经典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期的大乘产物,但作为一个学派而言,却是中国佛教最突出的一个宗派思想。中国佛教之所谓中国佛教,固有其多种因素促成,但最契合中国人圆融心态的则莫过于华严。因此,就哲学观点说,如果以圆而神代表中国人形而上的思想境界,那么中国人遇到了华严经后,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最高的形而上境界,亦即所谓不可思议境界。中国人的形而上境界,亦只有在此处才获得大休歇,而又大开拓。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起来,而又产生共同的精神高元,华严宗可说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一、杜顺大师的华严思想

  《华严经》自晋代佛陀跋陀罗翻译以来,早经讲传疏解,但尚未成一宗的组织。直至陈、隋之间,终南山杜顺和尚,发扬华严一乘法门,总括华严的奥旨作《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为开华严一宗教观之先河。

  第一祖杜顺(558—640)称为杜顺禅师,号帝心尊者。其先师不明,时人推称为文殊菩萨化身,以神僧而闻名,富有诸多奇瑞。著述义解之书多以修观为主,《五教止观》一卷,说五教三观门,为五教判之渊源。《法界观》一书,说三重之观门。成为自家华严教学之根本,为事事无碍十玄缘起之根基。

  法顺在《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两部著作中,首先开创了华严宗最初的判教说和法界圆融的理论。《华严五教止观》的内容,是法顺根据佛教各种经论中不同的教义,将止观分为五类: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理事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大乘圆教)。法顺这一分类,阐述佛教实际修行,自浅入深,由小向大的次第,智俨受之,又于《孔目章》约为五教,以示华严之高。后来法藏正式定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之判,实继承其说。法顺又在《华严法界无碍门》中,将《华严经》的主要理论概括为: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同遍含容观。以后经过智俨、法藏和澄观的发挥、组织,成为华严过的重要理论之一,即关于“四法界”的理论。又智俨作《华严一乘十玄门》,也题作“承杜顺和尚说”,法藏继承之,加以发挥华严事事无碍的意旨,在所撰《华严经探玄记》里对智俨十玄条文的次序和两条名目做了最后修改的定论,故华严宗人对智俨的十玄门称为古十玄,法藏的十玄门称为新十玄。因此,法藏的华严宗大成,其有关法顺、智俨者,至为明确,即说华严宗一脉相承,得自法顺者独多,非虚语也。故古来说华严系统者,唯谈杜顺系统,不详言智正系统,因华严宗之成立,受杜顺的影响最大。杜顺在华严宗创立史上之功,诚不可没,故在此详言之。

  二、智俨大师垢华严思想

  智俨,晚年别号云华和尚,又号为至相尊者。他十二岁从杜顺出家,聪慧好学,到处求教。遍听《摄大乘论》、《十地》等经律论,感到佛教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得《华严经》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经》曾于至相寺从地论南派慧光系僧人智正听受《华严经》,还有疑义未解,遂搜寻各种疏释,得北魏慧光所撰《华严经疏》,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和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从至相寺智正钻研《华严经》,并从以前地论师慧光的《华严疏》中得到启发,深入领会华严经别乘一教的地位和其中关于法界无尽缘起的思想。后遇僧人告以欲深入华严一乘妙义,必须深入理解《华严经》十地中的六相义,他便从事研究六相义,进一步领悟十玄义,作疏解释六十卷《华严经》的义理,写成《华严经搜玄记》五卷,时年方二十七岁。他对著作很慎重,不急于求声誉,这部著作直到晚年才在至相寺发表弘扬。从而阐发了“十玄门”、“六相义”等思想,奠定了华严宗的主要理论基础。

  所谓“六相义”,是依据华严经法界缘起说,来分析一切现象都具有:总、别、同、异、成、坏六种相。其中,总、同、成是说,每一种缘起中,都具有各种成分(总),各部分互相依待而成一总体(同),由是而各部分缘起法才能结合成一种法界(成)。相反 ,别、异、坏是说,每一种缘起中,各种成分都有其差别(别),各部分互相生成,而仍是各各有别(异),由是各部分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地位去与其他部分结合成一种缘起法界(坏)。智俨认为,这六相中,虽然两两相反相对,但又是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相圆融无碍的。因此,总别、同异、成坏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丰富了《华严经》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

  所谓“十玄门”,也是对华严经无尽缘起,圆融无碍理论的发挥。它的主要内容是说,一切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互相包摄的。一法中包含一切法,一一法中有无量法,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此反复说明缘起无尽圆融无碍的道理。

  智俨著述有:《华严经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金刚经略疏》等,其中《华严经搜玄记》,是解释《华严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方轨。后来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即祖述此书而作。《华严孔目章》,是指示一经的大纲。《华严五十要问答》,是解释一经的要义。《华严一乘十玄门》,是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新说,为法藏《华严探玄记》、《华严教义章》阐发十玄门所依据。因此,华严一宗的教相和观行到智俨时就已粗备了。

  将《华严经》配置于观行组织体系,就是“法界观门”;对之教理的组织,即“一乘十玄门”。所谓“一乘十玄门”,乃以澄观大师,在周遍含容观的“十门”中,导出“十玄门”;但“十玄门”的组织,却是由智俨大师而大成!这可以说由法顺而智俨的传统思想,成就“一乘十玄门”的渊源是至当的。关于“一乘十门”,乃从《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树立于法界缘起;且将缘起自体的本质性,分为因果两门:因是属方便缘修的普贤观,果乃自体窨的十佛境界。又果系绝说相而不可说;因是可说而明方便随缘!如是思想乃依世亲大士《十地经论》的“十地品”说而来,且确定《华严经》的根本性,才树立因门可说的教学组织,成为法界缘起的体系。

  智俨的主要思想理论,是十玄缘起,在他所撰《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五十要问答》中,关于六相的解释,还很简略,而关于十玄缘起在《华严十玄门》中却有详细的解说,说明《华严经》的主要教理是法界缘起,此经为阐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相状而立有六相圆融的教义,智俨在六相圆融教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玄缘起事事无碍的法门来进一步章明华严法界缘起相即相入的重要理论,皆是谈事事无碍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尽缘起,以宣扬万物一体万物相关的妙理,故六相十玄即是华严法界缘起教义的要领所在,亦即本宗不共他教的别教一乘妙义所在。因此有人说,六相十玄缘起之义若不明了,则于《华严经》一切教义皆不能了。

  由《一乘十玄门》,还元于《法界观门》,始能理解到法顺大师的思想!且通览《搜玄记》的传承,也可知智俨大师的教学思想,乃承自法顺大师而展开教学组织!但其内容,却非整然的由缘起体相而观实践的法门,仍依《华严经》的义理而组织教学体系,且也依之为构成判教思想的渊源!

  智俨判教的理论,在他所撰《华严孔目章》中,虽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等语,但对于五教的名目,尚未固定下来,有处说小、初、熟、顿、圆,有处说小、始、终、顿和一乘,有处又说小、初、终、顿、圆。可见他此时立教还在草创,未作定论,直到他的弟子法藏的著述才有了完备的立教分宗组织,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建宗立教者不能不推法藏。

  华严宗在法顺时是明示华严经之观行的立场说,至智俨稍有施行教理之整备。从宗门看,渐由实践门转移到教义门,为次一代的法藏,造成其形态,更为明了。即决定了十玄缘起之名目,构成了其理论的组织,于华严经确立同、别教之意义。又、关于缘起之成立,因缘之六义为论立种子之六义。接著给予六相圆融之基础的理解等,在教学组织上奠定了强有力的地位。

  三、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

  第三祖法藏(643--712)被称为贤首大师,封号为国一法师。他十七岁出家,遍读佛教大乘方等经典,以后师事智俨深得《华严经》玄旨。华严宗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到法藏时才建立完备,同时也才正式蔚为一大宗派。他虽然被推为华严宗的三祖而实际上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

  法藏,被尊称为贤首国师,(相传此名为武则天所赐),因此华严宗在佛教史上又称为贤首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华严”是因本宗尊《华严经》而得名,依《华严经》圆融无碍的佛陀最高境界为宗旨而成立的派系…

《华严五祖思想窥探(正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