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正慈)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

  ◎ 正 慈

  緒 言

  華嚴宗乃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一宗依據之根本經典;以建立義理,顯示旨歸,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觀門教相,經杜順和尚初創,至相尊者繼演,至賢首國師而圓備,故又名賢首宗。又以本宗旨在昌明法界緣起自在無礙法門,故亦名法界宗。賢首之後,有清涼國師澄觀,作華嚴大疏及演義鈔,維持華嚴正統。同時複有圭峰宗密大師祖述清涼,盛弘此宗。以上自杜順至宗密,人稱爲華嚴五祖,蓋開創並演暢此宗五大功臣。

  在中國佛教宗派中,以《華嚴經》爲依據的華嚴宗,乃獨具幽邃論理思想的教學,亦屬中國佛教哲學的中柱。所謂《華嚴經》的思想淵源,是佛陀內證的實踐真智精神;即佛陀的究竟覺悟,妙證物我一如,宇宙萬物與我一體的實相境界!十方諸佛國土同時俱現,甚至過去,未來際的一切萬有,均無不現的微妙爲本質!換言之,即理智與實際,主客與心物融會,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之相即無礙的現象,故華嚴思想,曾與印度的最早期就展開殊勝的成果,而且成爲佛教各系的集大成。

  華嚴,就經典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期的大乘産物,但作爲一個學派而言,卻是中國佛教最突出的一個宗派思想。中國佛教之所謂中國佛教,固有其多種因素促成,但最契合中國人圓融心態的則莫過于華嚴。因此,就哲學觀點說,如果以圓而神代表中國人形而上的思想境界,那麼中國人遇到了華嚴經後,才算是真正發揮了最高的形而上境界,亦即所謂不可思議境界。中國人的形而上境界,亦只有在此處才獲得大休歇,而又大開拓。兩種不同文化的結合起來,而又産生共同的精神高元,華嚴宗可說是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一、杜順大師的華嚴思想

  《華嚴經》自晉代佛陀跋陀羅翻譯以來,早經講傳疏解,但尚未成一宗的組織。直至陳、隋之間,終南山杜順和尚,發揚華嚴一乘法門,總括華嚴的奧旨作《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及《華嚴五教止觀》一卷,爲開華嚴一宗教觀之先河。

  第一祖杜順(558—640)稱爲杜順禅師,號帝心尊者。其先師不明,時人推稱爲文殊菩薩化身,以神僧而聞名,富有諸多奇瑞。著述義解之書多以修觀爲主,《五教止觀》一卷,說五教叁觀門,爲五教判之淵源。《法界觀》一書,說叁重之觀門。成爲自家華嚴教學之根本,爲事事無礙十玄緣起之根基。

  法順在《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兩部著作中,首先開創了華嚴宗最初的判教說和法界圓融的理論。《華嚴五教止觀》的內容,是法順根據佛教各種經論中不同的教義,將止觀分爲五類: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叁理事圓融門(大乘終教),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五華嚴叁昧門(大乘圓教)。法順這一分類,闡述佛教實際修行,自淺入深,由小向大的次第,智俨受之,又于《孔目章》約爲五教,以示華嚴之高。後來法藏正式定爲小、始、終、頓、圓五教之判,實繼承其說。法順又在《華嚴法界無礙門》中,將《華嚴經》的主要理論概括爲: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叁、同遍含容觀。以後經過智俨、法藏和澄觀的發揮、組織,成爲華嚴過的重要理論之一,即關于“四法界”的理論。又智俨作《華嚴一乘十玄門》,也題作“承杜順和尚說”,法藏繼承之,加以發揮華嚴事事無礙的意旨,在所撰《華嚴經探玄記》裏對智俨十玄條文的次序和兩條名目做了最後修改的定論,故華嚴宗人對智俨的十玄門稱爲古十玄,法藏的十玄門稱爲新十玄。因此,法藏的華嚴宗大成,其有關法順、智俨者,至爲明確,即說華嚴宗一脈相承,得自法順者獨多,非虛語也。故古來說華嚴系統者,唯談杜順系統,不詳言智正系統,因華嚴宗之成立,受杜順的影響最大。杜順在華嚴宗創立史上之功,誠不可沒,故在此詳言之。

  二、智俨大師垢華嚴思想

  智俨,晚年別號雲華和尚,又號爲至相尊者。他十二歲從杜順出家,聰慧好學,到處求教。遍聽《攝大乘論》、《十地》等經律論,感到佛教經典和派別很多,難以遍學,因在經藏前發誓,信手探取,得《華嚴經》一卷,于是決定專學《華嚴經》曾于至相寺從地論南派慧光系僧人智正聽受《華嚴經》,還有疑義未解,遂搜尋各種疏釋,得北魏慧光所撰《華嚴經疏》,對此經所說別教一乘和無盡緣起的義旨,有所領會。從至相寺智正鑽研《華嚴經》,並從以前地論師慧光的《華嚴疏》中得到啓發,深入領會華嚴經別乘一教的地位和其中關于法界無盡緣起的思想。後遇僧人告以欲深入華嚴一乘妙義,必須深入理解《華嚴經》十地中的六相義,他便從事研究六相義,進一步領悟十玄義,作疏解釋六十卷《華嚴經》的義理,寫成《華嚴經搜玄記》五卷,時年方二十七歲。他對著作很慎重,不急于求聲譽,這部著作直到晚年才在至相寺發表弘揚。從而闡發了“十玄門”、“六相義”等思想,奠定了華嚴宗的主要理論基礎。

  所謂“六相義”,是依據華嚴經法界緣起說,來分析一切現象都具有:總、別、同、異、成、壞六種相。其中,總、同、成是說,每一種緣起中,都具有各種成分(總),各部分互相依待而成一總體(同),由是而各部分緣起法才能結合成一種法界(成)。相反 ,別、異、壞是說,每一種緣起中,各種成分都有其差別(別),各部分互相生成,而仍是各各有別(異),由是各部分並沒有離開自己的地位去與其他部分結合成一種緣起法界(壞)。智俨認爲,這六相中,雖然兩兩相反相對,但又是兩兩相順相成,同時具足,互相圓融無礙的。因此,總別、同異、成壞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從而豐富了《華嚴經》關于法界緣起的理論。

  所謂“十玄門”,也是對華嚴經無盡緣起,圓融無礙理論的發揮。它的主要內容是說,一切法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互相包攝的。一法中包含一切法,一一法中有無量法,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此反複說明緣起無盡圓融無礙的道理。

  智俨著述有:《華嚴經搜玄記》《華嚴孔目章》《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五十要問答》《金剛經略疏》等,其中《華嚴經搜玄記》,是解釋《華嚴經》,顯示一經的教相及觀行的方軌。後來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即祖述此書而作。《華嚴孔目章》,是指示一經的大綱。《華嚴五十要問答》,是解釋一經的要義。《華嚴一乘十玄門》,是根據經義建立十玄緣起的新說,爲法藏《華嚴探玄記》、《華嚴教義章》闡發十玄門所依據。因此,華嚴一宗的教相和觀行到智俨時就已粗備了。

  將《華嚴經》配置于觀行組織體系,就是“法界觀門”;對之教理的組織,即“一乘十玄門”。所謂“一乘十玄門”,乃以澄觀大師,在周遍含容觀的“十門”中,導出“十玄門”;但“十玄門”的組織,卻是由智俨大師而大成!這可以說由法順而智俨的傳統思想,成就“一乘十玄門”的淵源是至當的。關于“一乘十門”,乃從《華嚴經》的根本思想,樹立于法界緣起;且將緣起自體的本質性,分爲因果兩門:因是屬方便緣修的普賢觀,果乃自體窨的十佛境界。又果系絕說相而不可說;因是可說而明方便隨緣!如是思想乃依世親大士《十地經論》的“十地品”說而來,且確定《華嚴經》的根本性,才樹立因門可說的教學組織,成爲法界緣起的體系。

  智俨的主要思想理論,是十玄緣起,在他所撰《華嚴經搜玄記》《華嚴五十要問答》中,關于六相的解釋,還很簡略,而關于十玄緣起在《華嚴十玄門》中卻有詳細的解說,說明《華嚴經》的主要教理是法界緣起,此經爲闡明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相狀而立有六相圓融的教義,智俨在六相圓融教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十玄緣起事事無礙的法門來進一步章明華嚴法界緣起相即相入的重要理論,皆是談事事無礙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盡緣起,以宣揚萬物一體萬物相關的妙理,故六相十玄即是華嚴法界緣起教義的要領所在,亦即本宗不共他教的別教一乘妙義所在。因此有人說,六相十玄緣起之義若不明了,則于《華嚴經》一切教義皆不能了。

  由《一乘十玄門》,還元于《法界觀門》,始能理解到法順大師的思想!且通覽《搜玄記》的傳承,也可知智俨大師的教學思想,乃承自法順大師而展開教學組織!但其內容,卻非整然的由緣起體相而觀實踐的法門,仍依《華嚴經》的義理而組織教學體系,且也依之爲構成判教思想的淵源!

  智俨判教的理論,在他所撰《華嚴孔目章》中,雖有“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等語,但對于五教的名目,尚未固定下來,有處說小、初、熟、頓、圓,有處說小、始、終、頓和一乘,有處又說小、初、終、頓、圓。可見他此時立教還在草創,未作定論,直到他的弟子法藏的著述才有了完備的立教分宗組織,所以華嚴宗的實際建宗立教者不能不推法藏。

  華嚴宗在法順時是明示華嚴經之觀行的立場說,至智俨稍有施行教理之整備。從宗門看,漸由實踐門轉移到教義門,爲次一代的法藏,造成其形態,更爲明了。即決定了十玄緣起之名目,構成了其理論的組織,于華嚴經確立同、別教之意義。又、關于緣起之成立,因緣之六義爲論立種子之六義。接著給予六相圓融之基礎的理解等,在教學組織上奠定了強有力的地位。

  叁、法藏大師的華嚴思想

  第叁祖法藏(643--712)被稱爲賢首大師,封號爲國一法師。他十七歲出家,遍讀佛教大乘方等經典,以後師事智俨深得《華嚴經》玄旨。華嚴宗的基本教義和理論,到法藏時才建立完備,同時也才正式蔚爲一大宗派。他雖然被推爲華嚴宗的叁祖而實際上是華嚴宗的真正創立者。

  法藏,被尊稱爲賢首國師,(相傳此名爲武則天所賜),因此華嚴宗在佛教史上又稱爲賢首宗。賢首宗又名華嚴宗,“華嚴”是因本宗尊《華嚴經》而得名,依《華嚴經》圓融無礙的佛陀最高境界爲宗旨而成立的派系…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正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