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正慈)▪P2

  ..續本文上一頁,故名華嚴宗。

  先有杜順大張華嚴的教網,教化道俗;次有智俨著《搜玄記》等始成一宗的組織;到了法藏才集華嚴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開立華嚴宗的組織;到了法藏才集華嚴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開立華嚴宗的大功臣,後代學人以紀念這位大德,故稱華嚴宗爲賢首宗。“賢首”是因本宗爲賢首創立而得名。

  華嚴宗雖說依《華嚴經》而立教,但它對《華嚴經》的發揮是創造性的,因此成爲中國佛教特有的教派之一,並傳入朝鮮、日本。華嚴宗以“理”、“事”等中國人較爲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來闡發佛教大乘思想,同時又比較注意對範疇之間關系的細微分析,因而在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兩宋的程朱理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華嚴宗思想影響的,這是值得注意的。

  關于法藏的教學,乃由其傳統,即繼承法順、智俨的思想,組織教理體系的集大成!即將杜順的《法界觀門》組織,攝于《發菩提心章》中;更以《華嚴五教止觀》,納入于《遊心法界記》。又將智俨的海印叁昧思想,攝入觀法的組織體系,即成《妄盡還源觀》;但其整然的形式,卻是依《大乘起信論》而來!上舉可知法藏的實踐門組織;而其體系,乃依據《華嚴經》思想爲骨幹;以呈上義湘大師的書簡中就有明顯的具述其旨趣。

  法藏的基本思想,大體上都是從智俨然那裏延續下來的,但他比智俨的一些說法更明確,更充實了。如在判教理論上,教分爲五的思想在杜順和智俨那裏已都有表露,但明確五教的名稱和次序爲:小、始、終、頓、圓教,則是由法藏才確定下來的,他並且據此把當時的各宗派分別判入上述各教,而把華嚴宗擡到一乘圓教的最高地位。所謂“五教”主要是從“教法”上分的,同時法藏還從“教理”上,依據中、印各派所講的理論,分爲十宗。又、他也研究了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家所據不同佛教經典,宣傳不同教義的情況,把各家按先後次序分爲十家等,大大地充實了華嚴宗的判教說。

  對于華嚴宗闡明法界無盡緣起教義的一些基本理論範疇,如“四法界”、“六相義”、“十玄門”等,法藏也有更爲廣泛和深入的分析和論證。而特別要提到的是,他爲了使這些教義易于爲人們理解,做了許多通俗化的工作,從而使華嚴宗的影響更爲擴大。如、他曾被武則天召去講“六相”、“十玄”,講了半天武則天也聽不懂。于是他指著殿前的金師子做譬喻,反複闡明,“帝遂開悟其旨”(宋高僧傳卷五法藏傳),這就是現存的《金師子章》。又如,他爲了使人們對《華嚴經》中緣起無盡、圓融無礙的理論得到感性的認識,曾設十面鏡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丈余,面面相對”,然後在中間放一尊佛像,點一支蠟燭照之,于是十面鏡子中,“互影交光”,佛影重重,而“學者因曉刹海涉入無盡之義。”

  法藏的教判論,竟以如何的體系而成立?乃承智俨的教判思想,專以理論性而構成;即以叁乘于始、終、頓的分判與一乘,組織同、別二教爲旨趣!然雖以一乘爲 主體的針對叁乘,卻仍以緣起論爲中心,是值得注意!如唯以教判論,即針對教學性的理論爲基礎,展開階層的體系爲原則。另一方面:對實踐性的組織,也依《華嚴五教止觀》而樹立;這在智俨的五乘組織, 已具明顯的敘述。

  法藏的教判論爲緣起論的統一,樹立圓教法界緣起的基礎理論,乃置于始終二教的綜合判;因對于始教,即以“空”爲主體的龍樹、提婆大士的中觀系,及攝叁論教學中的思想。又對于“相”的問題,乃依無著、世親大士的瑜伽系,及容納法相教學,組織大乘教學之空有系統的統一,而成立華嚴教學。但其綜合統一的理論,卻是以終教而針對“如來藏緣起學說”爲主題論的特色!

  法藏在觀行方面,祖述杜順法界觀門,以法界觀爲華嚴一宗的樞要。此觀略有叁重:一、真空觀,說觀諸法的本性即空,但非斷滅空,亦非離色的空,乃即有而明空,其所謂空,亦無空相可得,故名真空觀。此觀依于理法界而立。二、理事無礙觀,說于前唯真空觀于此則進而峻峭諸法的事與真如理,炳然雙現,圓融無礙,故名理事無礙觀,此觀依于理事無礙法界而成立。叁、周遍含容觀,說由第二觀而知理事融即,更進觀同具真如體性的一一塵法,相攝相融,一多無礙,大小相即,重重無盡,融通自在,如彼虛空,普遍含容。故名周遍含容觀。此觀依于事事無礙法界而成立。以上叁觀,相即相攝,非初觀外,別有二叁,既不旁橫,統該法界,故名法界叁重觀,爲華嚴宗的根本法門。他于華嚴叁昧、普賢觀、叁聖圓融觀、華藏世界觀等,無不該攝于法界觀中。

  法藏一生,大弘華嚴教法,前後宣講晉、唐譯本《華嚴經》叁十余遍,又得武則天護法提倡,中宗、睿宗都禮他作菩薩戒師,是爲華嚴一宗極盛。著書極多,《華嚴五教章》四卷(又雲叁卷),被尊重是一宗代表之教學書,明析確立教判仔細組織教理。又《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是晉譯《華嚴經》的逐次的注釋,爲一般所通用。《遊心法界記》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等,尤其是爲修觀門而著的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叁卷是起信論系統的注釋,爲古來最重視的論書。又《華嚴經經傳記》五卷,衆所周知是史傳之書。其它總計近四十部著述,因此完成華嚴宗一派。拮抗當時玄奘、窺基法相宗的弘盛,確立了一乘教義。即就《華嚴經》其組織分科說,在宗趣論上有了整然體系。關于教判上決定了五教、十宗,同、別二教等。教學的根本體系上有:叁性同異義,緣起因門六義法,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明確而完整成爲一大組織。同時有關觀法之組織,亦其諸種的著述而整頓其內容,深固地完備了教學的體系。從印度以來,在教學思想上所流傳的空、有二大思潮,得以善巧統一成爲有、家一體的解決,于是確定了法界緣起的華嚴教學的中心。同時對外的法相宗說,穩坐性、相融會的立場,精巧與奪其他宗派,置華嚴本宗不墜且安定的地基。

  門人弟子甚多,于中以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是門下六哲,皆知爲铮铮英才。日本華嚴初講之祖,新羅的審祥亦親近其坐下禀受大教。但是慧苑著有《刊定記》十卷,雖曾表露英才的尖鋒將一經的分科、教判的方式,或教學的中心,于十玄緣起的組織等,想建立獨自的教學,與其師完全不同是另一種見解,是故後代認爲是一種異端之說而不依用。蓋後爲澄觀極力擯斥認爲是背師違立之徒。

  四、澄觀大師的華嚴思想

  澄觀(738—839),尊稱爲清涼大師。澄觀生時,法藏已逝去二十七年,他雖非直承法藏的華嚴教義,其功實多。法藏晚年曾爲八十卷《華嚴經》作略疏,但只寫到第十九卷即去世,他的弟子慧苑,雖稱繼師遺志,續作《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十五卷,但其所說,多于法藏的意旨相違背。如在五教問題上,慧苑不同意法藏把頓教列入五教之內,因而另立了四教。又慧苑將法藏的十玄改作德相、業用兩重十玄說,因此維護法藏的教義正統,在當時是華嚴宗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慧苑的弟子法銑曾作《刊定記纂釋》,對慧苑的異說進行了指摘。澄觀接踵法銑祖述法藏宗旨,寫成《華嚴經疏》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兩部巨著,發揚法藏五教,十玄等教義,並對慧苑的異說予以痛斥,于是華嚴一宗得以複盛華嚴四法界之說,原散見法藏的著述中,至澄觀才另以系統的組織,作出華嚴四法界的重要理論。一心法界,攝取四法界,所謂心融萬法,便成四種法界。澄觀在所著《華嚴法界玄鏡》中說:“言法界者,一經之玄宗。意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叁,意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法界的界字,據華嚴宗解釋有兩種意義,一是分義,二是性義。

  一、事法界,界是分義,謂宇宙萬法的事相,各各差別不同,界限分明,比如器從金出成種種形是爲事法界。

  二、理法界,界是性義,謂平等的理性即真如,爲一切事法所依,生佛平等無二無差別,比如衆金器,其形相雖種種不同,其金的體性則一是爲理法界。

  叁、理事無礙法界,此界字具有性、分二義,謂差別的事法,與平等的理性,二而不二,攬理成事故,即理即事,理由事顯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融,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真如與萬法,融通無礙,比如金即器,器即金,是爲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此界字亦具有性分二義,謂宇宙萬法的差別事相,皆由平等的理性所顯現,理事既無礙,則事與事亦自圓融無礙,一切差別的事相,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稱性融通,各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關系,一多相即,大小互融,而重重無盡,自在無礙,比如衆金器種種形相,由于同一金性,一一稱金性而融通,是爲事事無礙法界。此是華嚴宗圓教所顯的教義(此宗爲顯示此事事無礙法界,更開十玄緣起,六相圓融的法門以表诠之)。因此,澄觀的著作多從四法界著眼,如五教十宗的次第,澄觀與法藏稍有不同者,亦因此也。據澄觀《華嚴玄談》所說,前小乘六宗與法藏同,後大乘四宗與法藏稍有不同,法藏第七一切皆空宗,爲大乘空始教,澄觀改爲第七叁性空有宗,說遍計執性是空,依他、圓成是有,故名叁性空有,此就大乘相始教立名。澄觀又將法藏第八、第九順序互易,改爲第八真空絕相宗,爲大乘空始教及頓教。改第九爲空有無礙宗,爲大乘終教,即將終教列于頓教之後。改第十爲圓融具德宗,說一切諸法,稱性圓融,具足衆德,周遍含容,事事無礙,主伴無盡。法藏以小、始、終、頓、圓五教的順序,澄觀則依四法界的順序,以真空絕相屬理法界,空有無礙屬理事無礙法界,圓融具德屬事事無礙法界故。此與法藏教義不相違背。由于澄觀生當中唐時代,正是禅宗極盛時期,更因他早年受禅宗的影響很深,因而極力融會禅教,並指出法藏所以在五教中列入頓教,是別爲一類…

《華嚴五祖思想窺探(正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