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正確知如來出現世間利生的無倒正見,及見聞親近功不唐捐。並說一切二乘不聞此經,若信樂此經疾(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廣說念佛、觀佛及信樂此經的功德。
其余各品無不宣說觀佛、會佛功德,特別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聖者善知識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說他親證“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普見一切諸佛,對善財童子說了20種念佛門,此爲念佛功德所證之業用真實不虛。
二,觀法界緣起,或真如緣起,是觀此經法義的主要問題 真如與法界名雖有別其又相同,《如來出現品》中說如來涅槃,如真如實際、如法界涅槃等十種不同的異名。《大般若經》中說真如、法界、法性等十二種異名。《十回向品》說了二十種真如相。這些不同名差別皆是同一又意,都是說內外一切諸法自性本空,本來清淨之法性,即勝義谛或第一義谛,唯佛乃能圓滿證得,如經雲:“入真如故,名爲如來。”(《十定品》)只是在經中隨其文義不同而說法有異,這在此經中處處有所宣說。
世間一切有爲法,各各不同的界類形相差別,各各皆具有適合自己的一切因緣條件乃能生起。凡屬有爲緣起,必定是有因有果,因果相順,符合因果條件這一規律乃能得生,隨缺一緣皆不得生。例如人天六道衆生,聲聞獨覺聖人,以及諸佛菩薩,無不具備各自相順的如是因、如是緣,必然成就如是果這一定律。世、出世間因果緣起,互相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互不相礙,生滅如影如幻,無盡重重,但就其法性唯一真如實性,無有差別。如釋迦成道就是一大緣起,“非以一緣,非以一事”,是“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滅而得成就。”(《如來出現品》又如此經每一會有主有伴,主伴會集,說者聽者,相互依存,彼此輝映,互不相礙,如影如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皆從因緣而成,此稱觀待緣起,但聲聞獨覺聖人及凡夫菩薩由于缺此因緣,是故不能入此華嚴聖會。觀察諸法緣起如幻自性本空之義,是此經的中心要義,如《十行品》、《十忍品》以及《十地品》等有其廣說。如《十通品》雲:“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衆生諸根欲樂,方便爲說種種諸法”。是說緣起與法界並不相違。《十忍品》雲:“譬如谷響,從緣所生,而與法性無有相違,令諸衆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所以觀真如與緣起互不相違極爲重要,觀緣起不違真如法界,說真如不壞世俗緣起,是“菩薩隨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谛。”(《十地品》)這就是觀真如緣起互相不違的圓融觀。
觀諸法緣起,自性本空,是菩薩修行之自體,從初發無上菩提心起,即以信解智力聞思觀察,貫以修行的一切過程中,乃至成佛證得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圓滿,無礙圓融,此乃觀法界緣起之界限分齊。菩薩以觀法界緣起爲資糧因,成就如來圓滿報身和勝應化身妙相莊嚴,及華藏世界佛刹淨土之依報莊嚴,此乃觀法界緣起之業用如實不虛。
叁,菩薩修行十地和普賢行願爲此經中修行觀 此經重在實修菩薩行,只學不修非經本意,如經雲:“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樂求佛道,雖然要了知一切法,學一切法,修一切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世出世間,一切衆生心行差別,以及世間一切工巧技藝等,都是菩薩所應觀察學修的內容,以爲菩薩修行利他廣大無邊事業,但依此經,應以修十地爲本,貫以普賢行願爲中心。
此經都是地上聖位菩薩雲集所說,應以修行十地爲本,十地是叁世諸佛共所宣說,此十種菩薩智證之地,是菩薩趨向無上菩提最殊勝的必經之道,由修十地,圓滿十種波羅蜜,乃能成就如來一切智智,所以十地超出一切衆聖,是一切佛法之本。此經的《十地品》,在古印度作爲單行本講習,如聖龍樹中觀宗以《十地經》建立自宗修行十地的次第,世親菩薩聞讀《十地經》時而轉入大乘,並著《十地經論》十二卷,此經論在元魏時傳譯到中國,出現了專講習此經論的地論師,可見十地是修菩薩行最主要的經。初歡喜地,發一切智心,生如來家,施舍一切,布施波羅蜜增上。二離垢池,持戒正行明淨,遠離一切犯戒垢染,戒波羅蜜圓滿。叁發光地,忍波羅蜜圓滿。四焰慧地,精進波羅蜜圓滿。五難勝地,內外明徹,禅定波羅蜜圓滿。六現前地,緣起智慧善巧,般若波羅蜜圓滿。七遠行地,貫以種種方便智慧,方便慧波羅蜜圓滿。八不動地,起無功用行,願波羅蜜圓滿。九善慧地,觀衆生行,不舍大悲本願之力,力波羅蜜圓滿。十法雲地,智波羅蜜圓滿,受佛智職,入于佛數,能爲衆生廣作佛事。是說菩薩由修行十地圓滿究竟,即入佛地之位。
菩薩修行十地是以次第入于佛位,普賢行願則不以限量心修行六度,住于十地。古德立毗盧遮那佛,普賢和文殊爲華嚴叁聖,以此叁聖爲華嚴海會之主尊。如《十定品》雲:“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衆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明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雖然位登十地而不取證佛位,以大悲心利益衆生無有究竟。“文殊師利常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諸佛母,常于一切諸佛衆中爲說法師。”(《入法界》)文殊表佛智德,普賢表佛廣大行願無盡。在此華嚴會上是以普賢菩薩證知佛所行境界,說佛所行境界,如第一會的《普賢叁昧品》,第七會上諸聖衆不見普賢不知普賢行願等,普賢菩薩承佛旨宣說《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如來十身相海品》、《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品》。第八會上普賢答二百問,以一問十答,說《離世間品》,以解與會聖衆之疑,勝出在會聖衆的所行境。《入法界品》廣說普賢行願海,最後善財童子見普賢功德,“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圓滿成就普賢諸行願海,以爲此經之極終。
菩薩修行十地和普賢行願,主要依發無上菩提心和親近善知識爲所依。發無上菩提心和親近善知識,說得最廣者莫過于此經,如《入法界品》有二十一卷經,及四十卷《華嚴經》廣說此義,這是此經不同于其余大乘經的殊勝特點。
發無上菩提心:僅僅通達法性,亦不能成佛,如《十地品》雲:“此諸法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變,諸佛不以得此法性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頌雲:“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是說第八地菩薩所證的法性,聲聞獨覺亦能證得。二乘與大乘不同之處,最根本的是發與不發無上菩提心爲區別。聲聞聖衆雖然“悉得真谛,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但不能見如來及諸菩薩種種神變境界,其根本原因是“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這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有其廣說。
菩薩見衆生苦,爲利益衆生故發無上菩提心,樂求一切智智,堪爲入菩薩數,令佛種不斷。《初發菩提心功德品》說發心便能與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體性皆不可得,並不是說發心就是佛,是說發菩提心便成爲成佛之體,發心與成佛體不二,在菩薩修行直至成佛的過程中恒不忘失。菩薩以菩提心爲基礎,才有條件修菩薩行。如《入法界品》文殊菩薩首先教化六千比丘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轉變聲聞聖者的善根。次教化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觀善財童子善根成熟,堪爲佛法器,教導他南行參訪善知識。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聖者善知識,首先向善知識說明“我先已發無上菩提心”。然後才請問如何修菩薩行。善財在參訪第二位聖者善知識海雲比丘時,海雲先問:“汝已發無上菩提心耶
”然後向善財廣說發菩提心的功德。善財參訪彌勒菩薩時,彌勒先贊善財功德,令無量衆發無上菩提心後,以一卷經文,廣說發無上菩提心的功德譬喻約一百二十余種,並宣說如何主持菩提心、得菩提心和修菩提心等功德的重要意義。
親近善知識從發無上菩提心起,在菩薩修行的過程中都必須依止善知識,受善知識教,直到第十地菩薩最後,起自然智和無師智時,才能不依師教而成正覺,如釋迦牟尼出家成道。普賢菩薩在《離世間品》答問的第一個問題中就說“菩薩摩诃薩以善知識爲依。”第四答問又說了十種善知識的功德行相。在第二十五答問又說:“發無上菩提心,爲悟入一切智智故,親近善知識時,應起十種心。”隨順善知教等十種,這是普賢菩薩將發無上菩提心爲成佛之本與恭敬供養隨順善知識的重要關系結合宣說的。《入法界品》主要是說發無上菩提心與親近善知識事,如文殊師利告善財言:“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厭。”又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所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財童子親近彌勒菩薩時,彌勒告諸菩薩言:“諸仁者,余諸菩薩住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于一生內則能淨佛刹”,乃至“則能具足普賢諸行。”說了善財童子所得十種成就。並告善財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乃至“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爲汝說一切功德。”善財依彌勒菩薩教,重禮文殊利己,又禮普觀菩薩,見普賢菩薩無量功德,則圓滿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此經所說諸佛法界體性廣大無邊,菩薩修行利生事業廣大無量,諸佛利生廣大事業無盡,在此華嚴會上諸聖衆贊佛功德尚且皆說“贊莫能盡”。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有五十位善知識各以自證佛境一分功德以教善財,各自都說“不能知不能說被(菩薩)功德行”,最後普賢菩薩向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說佛功德也僅“一滴”,何況今我薄福淺智衆生,豈能了知諸佛菩薩所行妙境
因此,今且僅就讀此經之理解,略談幾點淺見,並殷切希望諸位賢哲指正批評。
《讀《華嚴經》記(劉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