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华严经》记(刘峰)▪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正确知如来出现世间利生的无倒正见,及见闻亲近功不唐捐。并说一切二乘不闻此经,若信乐此经疾(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说念佛、观佛及信乐此经的功德。

  其余各品无不宣说观佛、会佛功德,特别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位圣者善知识德云比丘,向善财童子说他亲证“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普见一切诸佛,对善财童子说了20种念佛门,此为念佛功德所证之业用真实不虚。

  二,观法界缘起,或真如缘起,是观此经法义的主要问题  真如与法界名虽有别其又相同,《如来出现品》中说如来涅槃,如真如实际、如法界涅槃等十种不同的异名。《大般若经》中说真如、法界、法性等十二种异名。《十回向品》说了二十种真如相。这些不同名差别皆是同一又意,都是说内外一切诸法自性本空,本来清净之法性,即胜义谛或第一义谛,唯佛乃能圆满证得,如经云:“入真如故,名为如来。”(《十定品》)只是在经中随其文义不同而说法有异,这在此经中处处有所宣说。

  世间一切有为法,各各不同的界类形相差别,各各皆具有适合自己的一切因缘条件乃能生起。凡属有为缘起,必定是有因有果,因果相顺,符合因果条件这一规律乃能得生,随缺一缘皆不得生。例如人天六道众生,声闻独觉圣人,以及诸佛菩萨,无不具备各自相顺的如是因、如是缘,必然成就如是果这一定律。世、出世间因果缘起,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互不相碍,生灭如影如幻,无尽重重,但就其法性唯一真如实性,无有差别。如释迦成道就是一大缘起,“非以一缘,非以一事”,是“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灭而得成就。”(《如来出现品》又如此经每一会有主有伴,主伴会集,说者听者,相互依存,彼此辉映,互不相碍,如影如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皆从因缘而成,此称观待缘起,但声闻独觉圣人及凡夫菩萨由于缺此因缘,是故不能入此华严圣会。观察诸法缘起如幻自性本空之义,是此经的中心要义,如《十行品》、《十忍品》以及《十地品》等有其广说。如《十通品》云:“了法无相,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体性,然随众生诸根欲乐,方便为说种种诸法”。是说缘起与法界并不相违。《十忍品》云:“譬如谷响,从缘所生,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所以观真如与缘起互不相违极为重要,观缘起不违真如法界,说真如不坏世俗缘起,是“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十地品》)这就是观真如缘起互相不违的圆融观。

  观诸法缘起,自性本空,是菩萨修行之自体,从初发无上菩提心起,即以信解智力闻思观察,贯以修行的一切过程中,乃至成佛证得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圆满,无碍圆融,此乃观法界缘起之界限分齐。菩萨以观法界缘起为资粮因,成就如来圆满报身和胜应化身妙相庄严,及华藏世界佛刹净土之依报庄严,此乃观法界缘起之业用如实不虚。

  三,菩萨修行十地和普贤行愿为此经中修行观  此经重在实修菩萨行,只学不修非经本意,如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乐求佛道,虽然要了知一切法,学一切法,修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以及世间一切工巧技艺等,都是菩萨所应观察学修的内容,以为菩萨修行利他广大无边事业,但依此经,应以修十地为本,贯以普贤行愿为中心。

  此经都是地上圣位菩萨云集所说,应以修行十地为本,十地是三世诸佛共所宣说,此十种菩萨智证之地,是菩萨趋向无上菩提最殊胜的必经之道,由修十地,圆满十种波罗蜜,乃能成就如来一切智智,所以十地超出一切众圣,是一切佛法之本。此经的《十地品》,在古印度作为单行本讲习,如圣龙树中观宗以《十地经》建立自宗修行十地的次第,世亲菩萨闻读《十地经》时而转入大乘,并著《十地经论》十二卷,此经论在元魏时传译到中国,出现了专讲习此经论的地论师,可见十地是修菩萨行最主要的经。初欢喜地,发一切智心,生如来家,施舍一切,布施波罗蜜增上。二离垢池,持戒正行明净,远离一切犯戒垢染,戒波罗蜜圆满。三发光地,忍波罗蜜圆满。四焰慧地,精进波罗蜜圆满。五难胜地,内外明彻,禅定波罗蜜圆满。六现前地,缘起智慧善巧,般若波罗蜜圆满。七远行地,贯以种种方便智慧,方便慧波罗蜜圆满。八不动地,起无功用行,愿波罗蜜圆满。九善慧地,观众生行,不舍大悲本愿之力,力波罗蜜圆满。十法云地,智波罗蜜圆满,受佛智职,入于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是说菩萨由修行十地圆满究竟,即入佛地之位。

  菩萨修行十地是以次第入于佛位,普贤行愿则不以限量心修行六度,住于十地。古德立毗卢遮那佛,普贤和文殊为华严三圣,以此三圣为华严海会之主尊。如《十定品》云:“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明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虽然位登十地而不取证佛位,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无有究竟。“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诸佛母,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入法界》)文殊表佛智德,普贤表佛广大行愿无尽。在此华严会上是以普贤菩萨证知佛所行境界,说佛所行境界,如第一会的《普贤三昧品》,第七会上诸圣众不见普贤不知普贤行愿等,普贤菩萨承佛旨宣说《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如来十身相海品》、《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第八会上普贤答二百问,以一问十答,说《离世间品》,以解与会圣众之疑,胜出在会圣众的所行境。《入法界品》广说普贤行愿海,最后善财童子见普贤功德,“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圆满成就普贤诸行愿海,以为此经之极终。

  菩萨修行十地和普贤行愿,主要依发无上菩提心和亲近善知识为所依。发无上菩提心和亲近善知识,说得最广者莫过于此经,如《入法界品》有二十一卷经,及四十卷《华严经》广说此义,这是此经不同于其余大乘经的殊胜特点。

  发无上菩提心:仅仅通达法性,亦不能成佛,如《十地品》云:“此诸法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变,诸佛不以得此法性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颂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是说第八地菩萨所证的法性,声闻独觉亦能证得。二乘与大乘不同之处,最根本的是发与不发无上菩提心为区别。声闻圣众虽然“悉得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但不能见如来及诸菩萨种种神变境界,其根本原因是“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这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萨有其广说。

  菩萨见众生苦,为利益众生故发无上菩提心,乐求一切智智,堪为入菩萨数,令佛种不断。《初发菩提心功德品》说发心便能与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体性皆不可得,并不是说发心就是佛,是说发菩提心便成为成佛之体,发心与成佛体不二,在菩萨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中恒不忘失。菩萨以菩提心为基础,才有条件修菩萨行。如《入法界品》文殊菩萨首先教化六千比丘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转变声闻圣者的善根。次教化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观善财童子善根成熟,堪为佛法器,教导他南行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圣者善知识,首先向善知识说明“我先已发无上菩提心”。然后才请问如何修菩萨行。善财在参访第二位圣者善知识海云比丘时,海云先问:“汝已发无上菩提心耶

  ”然后向善财广说发菩提心的功德。善财参访弥勒菩萨时,弥勒先赞善财功德,令无量众发无上菩提心后,以一卷经文,广说发无上菩提心的功德譬喻约一百二十余种,并宣说如何主持菩提心、得菩提心和修菩提心等功德的重要意义。

  亲近善知识从发无上菩提心起,在菩萨修行的过程中都必须依止善知识,受善知识教,直到第十地菩萨最后,起自然智和无师智时,才能不依师教而成正觉,如释迦牟尼出家成道。普贤菩萨在《离世间品》答问的第一个问题中就说“菩萨摩诃萨以善知识为依。”第四答问又说了十种善知识的功德行相。在第二十五答问又说:“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随顺善知教等十种,这是普贤菩萨将发无上菩提心为成佛之本与恭敬供养随顺善知识的重要关系结合宣说的。《入法界品》主要是说发无上菩提心与亲近善知识事,如文殊师利告善财言:“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厌。”又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所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善财童子亲近弥勒菩萨时,弥勒告诸菩萨言:“诸仁者,余诸菩萨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乃至“则能具足普贤诸行。”说了善财童子所得十种成就。并告善财言:“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乃至“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善财依弥勒菩萨教,重礼文殊利己,又礼普观菩萨,见普贤菩萨无量功德,则圆满成就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此经所说诸佛法界体性广大无边,菩萨修行利生事业广大无量,诸佛利生广大事业无尽,在此华严会上诸圣众赞佛功德尚且皆说“赞莫能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有五十位善知识各以自证佛境一分功德以教善财,各自都说“不能知不能说被(菩萨)功德行”,最后普贤菩萨向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佛功德也仅“一滴”,何况今我薄福浅智众生,岂能了知诸佛菩萨所行妙境

  因此,今且仅就读此经之理解,略谈几点浅见,并殷切希望诸位贤哲指正批评。

《读《华严经》记(刘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