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在中國流傳概述
高振農
《華嚴經》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時出現的佛教經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經典《大般若經》流行後,差不多與《寶積》一類經典同時出現的。關于此經的梵本在印度流傳的情況,有種種不同之說。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說:“《華嚴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而法藏的《華嚴經傳記》卷一則稱西域傳說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叁本:其中上、中兩本隱而不傳,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現流天竺。《大智度論》也說,《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這說明《華嚴經》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議解脫經》爲名流傳過。又龍樹在弘揚大乘佛學時,曾造《大不思議論》以解釋此經,現行的漢譯《十住毗婆沙論》十六卷,就是對此經《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說。其後世親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經論》,以發揮《華嚴》要義;。接著又有金剛軍、堅慧等諸論師,各各造論對《十地經論》進行注釋。這是《華嚴經·十地品》曾在印度單獨流行的一個明證。此外,據《四十華嚴經後記》記載;四十《華嚴》的梵本,是南天竺烏茶國王親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于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刹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又證明該經的《入法,界品》(即四十《華嚴》)也自成一經在印度流通。還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薩學論》,也曾引用過此經《賢首·品》的偈頌。這又說明,不僅此經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還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單獨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還是尼泊爾佛教中古來通常傳習的九部大經中的兩部,其梵本在尼泊爾至今仍被保存著。十九世紀中,這兩品梵本,曾先後流傳到印、英、法、日本等國,並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東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鈴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刊本(京都,1934——1936年)。
根據以上的情況推想,《華嚴經》在印度恐怕也不是一時所出,而是先有單本的經流傳,以後才有大本的·《華嚴經》集成。有人說,《華嚴經》的原型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它是出現、于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群中的一些經。此種說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華嚴經》最後形成七處九會(六十《華嚴》爲八會)規模,說是釋迦牟尼在講此經時,換了七個地點,集會了九次。但是,《華嚴經》的漢譯,並不是梵文本的全部翻譯,而是略本。因爲卷數最多的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叁萬六千頌,分爲叁十九品,僅是梵文本中最小本子十萬頌的叁分,之一,
《華嚴經》在中國漢地的傳譯,最初也是翻譯梵文的單本經典。其中最早是後漢支婁迦谶所譯《佛說兜沙經》和叁國吳支謙所譯《佛說菩薩本業經》。西晉時譯出的單本經典更多,計有十余種。其中相當于八十《華嚴》中的《十地品》和《如來出現品》就有七種。後來東晉佛馱跋陀羅的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的八十《華嚴》、唐貞元中般若的四十《華嚴》相繼譯出以後,仍然有不少依單本梵文翻譯的零星譯本出現。
自從六十《華嚴》譯出後,受到佛教學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視。他們競相傳習,並撰述注疏。這些注疏,有直接注釋《華嚴經》的,也有對《華嚴經》注疏再作解釋的,同時還有一些依據《華嚴經》教義進行發揮的。如最初參與譯場的法業,曾親承佛馱跋陀羅的口義而撰成《華嚴經義記》二卷。隨後劉宋求那跋陀羅曾講解過此經多遍,北齊玄暢則更對此經隨章逐句詳加疏講。北魏勒那摩提曾多次弘講此經,劉謙之也精研此經,作《華嚴論》六百卷。此後,有地論師慧光、齊大覺寺僧範,邺中昙遵、洛州昙衍、後魏靈辯等,都撰有此經的《經疏》或《經論》等。嗣後隋代有靈裕著《經疏》八卷、《旨歸》一卷,昙遷著《華嚴明難品疏》十卷,慧藏著《義疏》十卷,洪遵著《經疏》七卷,慧遠著《經疏》七卷、《十地論義記》七卷,吉藏著《遊意》一卷,慧覺著《十地品疏》十卷,法敏著《經疏》七卷,智正著《經疏》二十二卷,靈辯著《經疏》十二卷等。
隨著此經在隋唐時期的盛行流傳,專弘此經的高僧輩出,所撰注疏也特別多。其中專弘此經而蔚成一宗的法順、智俨、法藏、澄現、宗密五師,被後世稱爲華嚴五祖,是弘揚《華嚴經》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隋法順(杜順)撰有《華嚴五教止觀》一卷,《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華嚴搜玄記》(《大方廣華嚴經中搜玄分齊通智方軌》)五卷和《華嚴孔目章》(《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四卷外,主要著述有《華嚴一乘十玄門》(隋法順說,唐智俨撰)一卷。本書對海印叁味之所現,分十門明其玄旨。十門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唯心回轉善成門、托事顯法生解門。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此十玄門後來成爲華嚴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尚有《華嚴十五要問答》二卷,爲用問答體裁述說《華嚴經)中五十叁種要義之書。
唐法藏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傳記》五卷。全書分爲部類、隱顯、傳譯、支流、論釋、講解、諷誦、轉讀、書寫、雜述等十門,其中部類門說此經有上、中、下叁本,傳譯門對《華嚴經》的譯者東普佛馱跋陀羅;唐實又難陀等的傳略作了介紹;支流門列此經之節選本或單品共叁十七種;論釋門列舉印度、中國論釋《華嚴經》的論書,講解門爲列代宣揚《華嚴經》的大德立傳。本書爲研究《華嚴·經》在中國流傳的曆史極有價值之書。
《華嚴五教章》(《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本書將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來.的.不同部派和教義分爲“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立爲“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無我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認爲華嚴宗相當于圓教和圓明俱德宗。本書爲華嚴宗判教的基本理論著作。
《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本書爲六十《華嚴》的注釋書。第一卷分爲:教起所由,藏部所攝,立教差別,教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釋經題目,部類傳譯,文義分齊,隨文解釋等十門。二卷以下,按經文逐一進行解釋。旨在敘述六十《華嚴》之大要,闡述經文之玄義,提出華嚴宗的基本理論主張。
《華嚴金師子章》一卷。爲答武則天之問,借金師子爲喻,解說華嚴法界緣起之妙理,從而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叁昧、六相和合、普賢境界等義,明白無遺。全文大別爲十門,即:明緣起,辨色空,約叁性,顯無相,說無生,論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由于此書簡明扼要,義理玄妙,後成爲華嚴學人之入門書。
其他有關《華嚴》的著述尚有:《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二卷,《華嚴問答》二卷,《華嚴指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義海百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華嚴發菩提心章》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一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經關目義記}+卷.,《華嚴叁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寸1}一卷等。
唐澄觀的重要著述有:
唆華嚴經疏》六十卷。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亦稱《新華嚴經·疏》、《華嚴大疏》、《大疏》、《清涼·疏》等。爲《華嚴》注疏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注釋書。其目的是爲了恢複法藏祖師教說之本意,重興華嚴一宗,本書爲八十《華嚴》的論釋書.全書分爲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教體淺深、宗趣通別、部類品會、傳譯感通、總釋名題、別解文義等十門,系統地對八十《華嚴》的玄義進行闡釋,並加以發揮。特別是在“義理分齊門”,除對《華嚴》的無盡緣起理論盡性發揮外,又廣開十玄門;同時俱足相應門,一多相融不同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因陀羅網境界、廣狹自在無限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托事顯法生解門。進一步闡明此理。由于此書旁證博引,涉及面廣,義理豐富,曆來被看成是研究華嚴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資料。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簡稱《隨疏演義鈔》。是澄觀對自己所撰《華嚴經疏》所作的解釋。全書分爲四部分,即:總序名意,是解釋《華嚴經疏》“自序”的;歸敬請加,是解釋《華嚴經疏》“歸敬渴”的;開章釋文,是開十門以解釋《華嚴經疏》正文的;謙贊回向,是略解《華嚴經疏》最後“回向偈”的。本書對學說征引、辨難解答、異說批判以及著述《華嚴經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論述均極詳盡,曆來也被看作是研究華嚴宗的重要著作。
以上二書,原各爲單行本流通。明嘉靖間,妙明法師始收經入疏,收疏入鈔,成《華嚴疏鈔會本》。天啓中葉,祺胤又依《永樂南藏》本加以校訂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興續·藏》,成爲後來清《龍藏》和金陵刻經處本所依據的本子。因爲這一本子原來即會合失當,重刻時又刪節不全,錯訛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編纂。當時組織編委會,推應慈、蔣維喬等爲正付理事長,自1939年開始,至1944年完成,即《新編華嚴經疏鈔》。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法界玄鏡》二卷,《叁聖圓融觀門》一卷,《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五蘊觀》一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華嚴懸談》(.《華嚴玄談》)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原人論》一卷。本書系對…
《《華嚴經》在中國流傳概述(高振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