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會上富貴貧賤不平等的根源進行論證,,並破斥儒道二教之妄執。全書分爲四篇,即:一、斥迷執。破斥儒道二教元氣剖判說和虛無大道說。二、斥偏淺。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諸說,破斥其業爲本說、色心相續說、賴耶緣起說、萬法皆空說。叁、直顯真源。依華嚴一乘顯性教之旨,以本覺之真心,爲天地萬有之本源,顯示一切有情本來是佛。四、會通本末。會通前所破之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一卷,《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專弘此經的華嚴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經,尊崇華嚴的十玄六相之說。其重要著述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本書以獨特之見解研究新譯八十《華嚴》,與法藏的見解大異其趣。初于文前列十門,以說明八十《華嚴》之要義,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別、教義差別、成佛同別、見佛差別、說教時分、淨土權實、攝化境界、因果延促、會教始終。次譯經文,一統敘經義,二明經宗趣,叁明其教體,四統陳會數,五釋其文義。本書與其他各家說法不同之處,即視《華嚴》一經爲十處、十會、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說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惡說,並發揮叁聖圓融之義。這些觀點,對後來澄觀撰著《華嚴大疏鈔》有相當影響。本書在大中年間(847——859),有開元寺僧志甯厘經合論,成《華嚴經合論》一百二十卷。
其他著述尚有: 《華嚴經中卷大意略敘》一卷,《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臺宗荊溪湛然著《華嚴經願行觀行骨目》二卷,靜居撰《麟德殿講華嚴經玄義》一卷,靈裕著《華嚴經文義記》六卷。宗豫撰《注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見登撰《華嚴一乘成佛妙義》一卷,胡幽貞撰《華嚴經感應傳》一卷,慧苑撰《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 《華嚴經刊定記》十五卷等。
慧苑的《華嚴經刊定記》,亦稱《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該書本是慧苑繼承法藏的遺志而作,但書中背師自立之說不少,故曆來華嚴家均視爲異端。其內容是總立十門以注釋八十《華嚴》。十門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攝、顯教差別、簡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顯義分齊、部類傳譯、具釋題目、依文正釋。最後一門,就經中各品,一一立辨名、來意、宗趣、釋文等四科以解釋其文義。因被視爲異說,故澄觀曾作《華嚴經隨琉演義鈔》以破斥其異辄。
唐代以後,《華嚴經》的弘揚和講習仍相當殷盛,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觀複的《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複庵的《華嚴綸貫》一卷,戒環的《華嚴經要解》一卷,道通的《華嚴法相概節》一卷、《法界觀披雲集》一卷、《華嚴經吞海集》叁卷,師會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二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華嚴五教章複古記》)六卷、《華嚴融會一乘義章明宗記》一卷、《注華嚴同教一乘策》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一卷,承遷的《注華嚴金師子章》一卷,本嵩的《注華嚴法界觀門頌》二卷、《注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叁十門頌》(本嵩述頌、元琮湛集解)二卷,淨源的《華嚴妄盡還原觀疏鈔補解》一卷、《華嚴妄盡還原觀科》一卷,《華嚴經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論發微錄》叁卷、《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二卷,道亭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華嚴五教章義苑疏》)十卷,義和的《華嚴念佛叁昧無盡燈》一卷,遼鮮演的《華嚴經玄談決擇》六卷等。
元普瑞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圓覺的《原人論解》叁卷,《原人論合解》(圓覺解、明楊嘉祚刪合)二卷等。
明袾奉宏的《華嚴經感應略記》一卷,德清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鋼要》八十卷,善堅的《華嚴大義》一卷,李贽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方澤的《注華嚴經合論纂要》等。
清永光的《華嚴經鋼目貫攝》一卷、《華嚴經叁十九品大意》一卷, 彭際清的《一乘決疑論》一卷、《華嚴念佛叁昧論》一卷,弘璧的《華嚴鹹應緣起傳》一卷,周克複的《華嚴經持驗記》一卷等。清末的楊文會則將智俨的《搜玄記》和法藏的《探玄記》等,輯錄爲《華嚴著述輯要》和《賢首法集》等。
民國以來,弘揚《華嚴經》的仍不乏其人。先是有月霞,以弘揚《華嚴》爲己任,在上海首創華嚴大學,培養了一批專弘華嚴的人才。其次有應慈,自號華嚴座主,一生講演《華嚴經》及有關著述,從不少懈。曾先後創立華嚴學院、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並發起重編《華嚴經疏鈔》等。其後常惺、持松等也熱心弘揚《華嚴》,常惺撰有《賢首概論》持松撰有《華嚴宗教義始末記》等。
因專弘《華嚴經》而形成的華嚴宗,在唐代盛極一時,其宗風遠播海外,當時的高麗,新羅和日本等國的僧人紛紛前來學習《華嚴》教義,並對之競作注疏。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高麗義天的《圓宗文類》(殘卷,現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羅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一卷,元曉的《華嚴經綱目》一卷、《華嚴經疏》十卷,太賢的《古迹記》十卷,表圓的《華嚴文義要決問答》四卷,明晶的《華嚴海印叁昧論》一卷等。日本則有宗性的《華嚴經義鈔》四十卷,凝然的《華嚴經品釋》一卷、《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 《華嚴孔目章發悟記》、《華嚴法界義鏡》(《華嚴宗要》)二卷,風潭的《華嚴經探玄記玄談》一卷,興隆的《華嚴玄記大略鈔》四十九卷,普寂的《華嚴探玄記發揮鈔》十卷、《探玄記講要》八卷,審詳的《華嚴起信觀行法門》一卷等。
總起來說,《華嚴經》在.漢地的流傳,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其中唐代的法藏爲弘揚《華嚴》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宗者。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十五卷,即摻雜自己的觀點而與法藏學說相左,因而被列爲異說。其後四祖澄觀雖著《華嚴大疏》及《隨疏演義鈔》力斥慧苑之說,以期恢複法藏宗旨。但澄觀著述中仍雜有不少禅宗與天臺宗的見解在內, 以致其所弘的華嚴宗義也已不很純粹。到了五祖宗密時,更是主張融合華嚴與禅宗,提倡教禅一致,此時的華嚴宗義就更爲不純了。會昌禁佛後,華嚴宗亦受重大打擊。以致一蹶不振。直到宋代,有淨源中興華嚴,才使《華嚴經》的弘傳得以繼續。;爭源以後,有道亭、觀複、師會、希迪各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隨後又有義和、鮮演、戒環、祖覺等相繼弘傳。元代敷演《華嚴經》的仍很多,主要有盤谷、文才、了性、寶嚴、春谷、大同、寶覺、善學、普瑞等。明代有圓鏡、祖住、明得、方澤、洪恩等人弘揚《華嚴經》。明末高僧襪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習過《華嚴經》及法藏、澄觀的著述。明末清初則有明源及其弟子續法,均以振興華嚴宗爲己任。清初弘傳《華嚴經》者,北方有大義、來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蘊璞、昧智、心光、佛閑、讀微及居士彭紹升(際清)等人。清末有楊文會等,民國以來則有月霞、應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闡《華嚴經》著稱。于此可見《華嚴經》在漢地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華嚴經》在中國流傳概述(高振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