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高振农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说明《华严经》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议解脱经》为名流传过。又龙树在弘扬大乘佛学时,曾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此经,现行的汉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就是对此经《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说。其后世亲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经论》,以发挥《华严》要义;。接着又有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各各造论对《十地经论》进行注释。这是《华严经·十地品》曾在印度单独流行的一个明证。此外,据《四十华严经后记》记载;四十《华严》的梵本,是南天竺乌茶国王亲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于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又证明该经的《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也自成一经在印度流通。还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过此经《贤首·品》的偈颂。这又说明,不仅此经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单独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还是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在尼泊尔至今仍被保存着。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曾先后流传到印、英、法、日本等国,并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东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刊本(京都,1934——1936年)。

  根据以上的情况推想,《华严经》在印度恐怕也不是一时所出,而是先有单本的经流传,以后才有大本的·《华严经》集成。有人说,《华严经》的原型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它是出现、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群中的一些经。此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华严经》最后形成七处九会(六十《华严》为八会)规模,说是释迦牟尼在讲此经时,换了七个地点,集会了九次。但是,《华严经》的汉译,并不是梵文本的全部翻译,而是略本。因为卷数最多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三万六千颂,分为三十九品,仅是梵文本中最小本子十万颂的三分,之一,

  《华严经》在中国汉地的传译,最初也是翻译梵文的单本经典。其中最早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佛说兜沙经》和三国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西晋时译出的单本经典更多,计有十余种。其中相当于八十《华严》中的《十地品》和《如来出现品》就有七种。后来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唐贞元中般若的四十《华严》相继译出以后,仍然有不少依单本梵文翻译的零星译本出现。

  自从六十《华严》译出后,受到佛教学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视。他们竞相传习,并撰述注疏。这些注疏,有直接注释《华严经》的,也有对《华严经》注疏再作解释的,同时还有一些依据《华严经》教义进行发挥的。如最初参与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华严经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遍,北齐玄畅则更对此经随章逐句详加疏讲。北魏勒那摩提曾多次弘讲此经,刘谦之也精研此经,作《华严论》六百卷。此后,有地论师慧光、齐大觉寺僧范,邺中昙遵、洛州昙衍、后魏灵辩等,都撰有此经的《经疏》或《经论》等。嗣后隋代有灵裕著《经疏》八卷、《旨归》一卷,昙迁著《华严明难品疏》十卷,慧藏著《义疏》十卷,洪遵著《经疏》七卷,慧远著《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吉藏著《游意》一卷,慧觉著《十地品疏》十卷,法敏著《经疏》七卷,智正著《经疏》二十二卷,灵辩著《经疏》十二卷等。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期的盛行流传,专弘此经的高僧辈出,所撰注疏也特别多。其中专弘此经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现、宗密五师,被后世称为华严五祖,是弘扬《华严经》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隋法顺(杜顺)撰有《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华严搜玄记》(《大方广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和《华严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外,主要著述有《华严一乘十玄门》(隋法顺说,唐智俨撰)一卷。本书对海印三味之所现,分十门明其玄旨。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此十玄门后来成为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尚有《华严十五要问答》二卷,为用问答体裁述说《华严经)中五十三种要义之书。

  唐法藏的重要著述有:

  《华严传记》五卷。全书分为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其中部类门说此经有上、中、下三本,传译门对《华严经》的译者东普佛驮跋陀罗;唐实又难陀等的传略作了介绍;支流门列此经之节选本或单品共三十七种;论释门列举印度、中国论释《华严经》的论书,讲解门为列代宣扬《华严经》的大德立传。本书为研究《华严·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极有价值之书。

  《华严五教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本书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的.不同部派和教义分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立为“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认为华严宗相当于圆教和圆明俱德宗。本书为华严宗判教的基本理论著作。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本书为六十《华严》的注释书。第一卷分为:教起所由,藏部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文义分齐,随文解释等十门。二卷以下,按经文逐一进行解释。旨在叙述六十《华严》之大要,阐述经文之玄义,提出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主张。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为答武则天之问,借金师子为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从而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贤境界等义,明白无遗。全文大别为十门,即: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说无生,论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由于此书简明扼要,义理玄妙,后成为华严学人之入门书。

  其他有关《华严》的著述尚有:《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华严问答》二卷,《华严指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义海百门》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经关目义记}+卷.,《华严三昧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寸1}一卷等。

  唐澄观的重要著述有:

  唆华严经疏》六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亦称《新华严经·疏》、《华严大疏》、《大疏》、《清凉·疏》等。为《华严》注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注释书。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法藏祖师教说之本意,重兴华严一宗,本书为八十《华严》的论释书.全书分为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别、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十门,系统地对八十《华严》的玄义进行阐释,并加以发挥。特别是在“义理分齐门”,除对《华严》的无尽缘起理论尽性发挥外,又广开十玄门;同时俱足相应门,一多相融不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广狭自在无限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托事显法生解门。进一步阐明此理。由于此书旁证博引,涉及面广,义理丰富,历来被看成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资料。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随疏演义钞》。是澄观对自己所撰《华严经疏》所作的解释。全书分为四部分,即:总序名意,是解释《华严经疏》“自序”的;归敬请加,是解释《华严经疏》“归敬渴”的;开章释文,是开十门以解释《华严经疏》正文的;谦赞回向,是略解《华严经疏》最后“回向偈”的。本书对学说征引、辨难解答、异说批判以及著述《华严经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论述均极详尽,历来也被看作是研究华严宗的重要著作。

  以上二书,原各为单行本流通。明嘉靖间,妙明法师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严疏钞会本》。天启中叶,祺胤又依《永乐南藏》本加以校订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兴续·藏》,成为后来清《龙藏》和金陵刻经处本所依据的本子。因为这一本子原来即会合失当,重刻时又删节不全,错讹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编纂。当时组织编委会,推应慈、蒋维乔等为正付理事长,自1939年开始,至1944年完成,即《新编华严经疏钞》。

  其他著述尚有:《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五蕴观》一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悬谈》(.《华严玄谈》)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著述有:

  《华严原人论》一卷。本书系对…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