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会上富贵贫贱不平等的根源进行论证,,并破斥儒道二教之妄执。全书分为四篇,即: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和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诸说,破斥其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著述尚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科文》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专弘此经的华严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经,尊崇华严的十玄六相之说。其重要著述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本书以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八十《华严》,与法藏的见解大异其趣。初于文前列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之要义,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次译经文,一统叙经义,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统陈会数,五释其文义。本书与其他各家说法不同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这些观点,对后来澄观撰著《华严大疏钞》有相当影响。本书在大中年间(847——859),有开元寺僧志宁厘经合论,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其他著述尚有: 《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荆溪湛然著《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静居撰《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灵裕著《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宗豫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见登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胡幽贞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 《华严经刊定记》十五卷等。
慧苑的《华严经刊定记》,亦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该书本是慧苑继承法藏的遗志而作,但书中背师自立之说不少,故历来华严家均视为异端。其内容是总立十门以注释八十《华严》。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简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显义分齐、部类传译、具释题目、依文正释。最后一门,就经中各品,一一立辨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以解释其文义。因被视为异说,故澄观曾作《华严经随琉演义钞》以破斥其异辄。
唐代以后,《华严经》的弘扬和讲习仍相当殷盛,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道通的《华严法相概节》一卷、《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六卷、《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承迁的《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二卷,净源的《华严妄尽还原观疏钞补解》一卷、《华严妄尽还原观科》一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二卷,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十卷,义和的《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决择》六卷等。
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圆觉的《原人论解》三卷,《原人论合解》(圆觉解、明杨嘉祚删合)二卷等。
明袾奉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德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钢要》八十卷,善坚的《华严大义》一卷,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方泽的《注华严经合论纂要》等。
清永光的《华严经钢目贯摄》一卷、《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 彭际清的《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弘璧的《华严咸应缘起传》一卷,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一卷等。清末的杨文会则将智俨的《搜玄记》和法藏的《探玄记》等,辑录为《华严著述辑要》和《贤首法集》等。
民国以来,弘扬《华严经》的仍不乏其人。先是有月霞,以弘扬《华严》为己任,在上海首创华严大学,培养了一批专弘华严的人才。其次有应慈,自号华严座主,一生讲演《华严经》及有关著述,从不少懈。曾先后创立华严学院、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并发起重编《华严经疏钞》等。其后常惺、持松等也热心弘扬《华严》,常惺撰有《贤首概论》持松撰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
因专弘《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其宗风远播海外,当时的高丽,新罗和日本等国的僧人纷纷前来学习《华严》教义,并对之竞作注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丽义天的《圆宗文类》(残卷,现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罗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元晓的《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太贤的《古迹记》十卷,表圆的《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明晶的《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等。日本则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 《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华严法界义镜》(《华严宗要》)二卷,风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探玄记讲要》八卷,审详的《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等。
总起来说,《华严经》在.汉地的流传,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唐代的法藏为弘扬《华严》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即掺杂自己的观点而与法藏学说相左,因而被列为异说。其后四祖澄观虽著《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力斥慧苑之说,以期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著述中仍杂有不少禅宗与天台宗的见解在内, 以致其所弘的华严宗义也已不很纯粹。到了五祖宗密时,更是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此时的华严宗义就更为不纯了。会昌禁佛后,华严宗亦受重大打击。以致一蹶不振。直到宋代,有净源中兴华严,才使《华严经》的弘传得以继续。;争源以后,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随后又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仍很多,主要有盘谷、文才、了性、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等。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弘扬《华严经》。明末高僧袜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习过《华严经》及法藏、澄观的著述。明末清初则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经》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微及居士彭绍升(际清)等人。清末有杨文会等,民国以来则有月霞、应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阐《华严经》著称。于此可见《华严经》在汉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