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思想略探(業露華)▪P4

  ..續本文上一頁─────────────┤

  │ │ │所修善根,遍至一切叁寶乃至衆生│

  │四│ 至一切處回向 │ │

  │ │ │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

  ├─┼─────────┼───────────────┤

  │ │ │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 │

  │五│ 無盡功德藏回向│ │

  │ │ │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

  └─┴─────────┴───────────────┘

  ┌────┬───────────┬───────────────┐

  │ 六 │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回向所修之善根,爲佛所守護,能│

  │ │ │ │

  │ │ │成一切堅固善根 │

  ├────┼───────────┼───────────────┤

  │七 │隨J頃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衆生│

  ├────┼───────────┼───────────────┤

  │八 │ 如相回向 │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回向 │

  ├────┼───────────┼───────────────┤

  │ │ │于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

  │九 │ 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 │

  │ │ │行普賢行,具一切種德 │

  ├────┼───────────┼───────────────┤

  │ │ │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

  │十 │ 法界無量回向 │ │

  │ │ │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

  └────┴───────────┴───────────────┘

  5,十地。十地在前面論述叁界唯心說的提出時已經說到,這兒就不再贅說。這是佛在他化天宮時,有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出菩薩大智慧光明叁昧而說。八十卷《華嚴經》的第叁十四至叁十九卷“十地晶”,就是專門解釋十地的。

  ┌──┬────┬─────┬────────────────┐

  │ │ │ │ 修滿阿僧祗劫之行,初得聖性,破│

  │ 1 │ 歡喜地│ 施波羅蜜│ 除見惑, │

  │ │ │ │ 證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歡喜。 │

  ├──┼────┼─────┼────────────────┤

  │ 2 │ 離垢地│ 戒波羅蜜│ 滌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 │

  ├──┼────┼─────┼────────────────┤

  │ 3 │ 發光地│ 忍波羅蜜│ 斷除修惑得察發忍,智慧顯發。 │

  ├──┼────┼─────┼────────────────┤

  │ 4 │ 焰慧地│精進波羅蜜│斷除修惑,使慧性增盛。 │

  ├──┼────┼─────┼────────────────┤

  │ │ │ │斷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 │

  │5 │難勝地 │禅定波羅蜜│ │

  │ │ │ │者合而相應。 │

  ├──┼────┼─────┼────────────────┤

  │ │ │ │斷除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 │

  │6 │現前地 │慧波羅蜜 │ │

  │ │ │ │淨之別。 │

  ├──┼────┼─────┼────────────────┤

  │ │ │ │發大悲心,斷除修惑,遠離二乘之 │

  │7 │遠行地 │方便波羅蜜│自度。 │

  │ │ │ │(已成第二阿僧祗劫之行) │

  ├──┼────┼─────┼────────────────┤

  │ │ │ │斷除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 │

  │8 │不動地 │願波羅蜜 │ │

  │ │ │ │相續。 │

  └──┴────┴─────┴────────────────┘

  ┌─┬────┬─────┬────────────────┐

  │ │ │ │斷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了 │

  │9 │善慧地 │力波羅蜜 │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說, │

  │ │ │ │得法義辭辯四無礙智。 │

  ├─┼────┼─────┼────────────────┤

  │ │ │ │ 斷除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和無邊│

  │10│ 法雲地│ 智波羅蜜│ 功德水,長養衆生根。 │

  │ │ │ │ 菩薩修行實踐(人法界)。 │

  └─┴────┴─────┴────────────────┘

  《華嚴經》中提出的五個階段,五十位次的修行具體而詳盡,對于每一個階位應當修行什麼內容,能夠達到什麼果位,有些什麼收獲,等等,解釋得清楚,便于修行者循序漸進,依次而行。

  《華嚴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除上述所舉之外,經中提出的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結合的大乘瑜伽思想;八十華嚴中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經中提出的十方成佛思想和成佛修行的各個階段等理論,對中國佛教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華嚴經》思想略探(業露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