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 │ │所修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
│四│ 至一切处回向 │ │
│ │ │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
├─┼─────────┼───────────────┤
│ │ │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 │
│五│ 无尽功德藏回向│ │
│ │ │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
└─┴─────────┴───────────────┘
┌────┬───────────┬───────────────┐
│ 六 │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
│ │ │ │
│ │ │成一切坚固善根 │
├────┼───────────┼───────────────┤
│七 │随J顷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
│八 │ 如相回向 │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
├────┼───────────┼───────────────┤
│ │ │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
│九 │ 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 │
│ │ │行普贤行,具一切种德 │
├────┼───────────┼───────────────┤
│ │ │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
│十 │ 法界无量回向 │ │
│ │ │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
└────┴───────────┴───────────────┘
5,十地。十地在前面论述三界唯心说的提出时已经说到,这儿就不再赘说。这是佛在他化天宫时,有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出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而说。八十卷《华严经》的第三十四至三十九卷“十地晶”,就是专门解释十地的。
┌──┬────┬─────┬────────────────┐
│ │ │ │ 修满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
│ 1 │ 欢喜地│ 施波罗蜜│ 除见惑, │
│ │ │ │ 证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欢喜。 │
├──┼────┼─────┼────────────────┤
│ 2 │ 离垢地│ 戒波罗蜜│ 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 │
├──┼────┼─────┼────────────────┤
│ 3 │ 发光地│ 忍波罗蜜│ 断除修惑得察发忍,智慧显发。 │
├──┼────┼─────┼────────────────┤
│ 4 │ 焰慧地│精进波罗蜜│断除修惑,使慧性增盛。 │
├──┼────┼─────┼────────────────┤
│ │ │ │断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 │
│5 │难胜地 │禅定波罗蜜│ │
│ │ │ │者合而相应。 │
├──┼────┼─────┼────────────────┤
│ │ │ │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 │
│6 │现前地 │慧波罗蜜 │ │
│ │ │ │净之别。 │
├──┼────┼─────┼────────────────┤
│ │ │ │发大悲心,断除修惑,远离二乘之 │
│7 │远行地 │方便波罗蜜│自度。 │
│ │ │ │(已成第二阿僧祗劫之行) │
├──┼────┼─────┼────────────────┤
│ │ │ │断除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 │
│8 │不动地 │愿波罗蜜 │ │
│ │ │ │相续。 │
└──┴────┴─────┴────────────────┘
┌─┬────┬─────┬────────────────┐
│ │ │ │断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了 │
│9 │善慧地 │力波罗蜜 │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说, │
│ │ │ │得法义辞辩四无碍智。 │
├─┼────┼─────┼────────────────┤
│ │ │ │ 断除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和无边│
│10│ 法云地│ 智波罗蜜│ 功德水,长养众生根。 │
│ │ │ │ 菩萨修行实践(人法界)。 │
└─┴────┴─────┴────────────────┘
《华严经》中提出的五个阶段,五十位次的修行具体而详尽,对于每一个阶位应当修行什么内容,能够达到什么果位,有些什么收获,等等,解释得清楚,便于修行者循序渐进,依次而行。
《华严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除上述所举之外,经中提出的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结合的大乘瑜伽思想;八十华严中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经中提出的十方成佛思想和成佛修行的各个阶段等理论,对中国佛教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华严经》思想略探(业露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