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十八華嚴叁周因果之內涵
杭大元
華嚴大經所诠的理論建構,系以昆盧遮那佛的法身爲體,然後本此一真法界的體性,直接欲令衆生現見妙性而證法身。以文殊妙智爲用,華嚴大經以此爲用者,直接欲令衆生明了妙心的大用而證大智。由此依智斷習,則普賢妙行爲因,華嚴大經以此爲因者,直接欲令衆生翻轉塵勞而成就妙行。只要習盡智圓,便能達及彌勒一生補處爲果,華嚴大經以此爲果者,是直接欲令衆生離苦得樂而趣補處也。
古德對本經分爲叁科來涵攝全經,叁科中,各具五位法門,號“叁周因果」,“二種常道」。叁周因果謂:一、所信因果周—從世主妙嚴品到毗盧遮那品,共六品。二、差別因果周—從如來名號品到如來出現品,共卅二品。叁、證人因果周—入法界品。法界品是以善財童子南遊參究五十王位大善知識,乃圓彰重蘸五位因果,可稱爲去言依行圓彰法界分。二種常道:一、離世間品,同塵不染,利生常道。二法界品,志修絕證,佛果常道。
一、初周因果—所信因果周
佛自分五位因果勸修等者,初會菩提場說六品法,茲分述於下:
(1)世主妙嚴品——惟普賢行能證入,故依普賢菩薩發起也。初集法會,各伸偈贊,顯如來因地所修五位法門、。次陳法會雲集,有四十一衆,表佛自身五位因果,爲進修的宗本。
五位法門:1、普賢等十菩薩爲一衆,表十信位。2、海月光等十菩薩、執金剛神—主藥神十衆表十住法。3、主稼神—主晝神十衆,表十行法。4、阿修羅—日天子十衆,表十回向。5、叁十叁天—大自在天十衆,表十地法。此衆既集,各能說法,贊明如來所修五位法行,自後所修之法,皆本於此,故爲進修本宗。
(2)如來現相品——說法儀式
華嚴經正宗分起,卅七問:初問十八種佛法;次問十九種菩薩海。皆是諸佛智行境界德用,以發起此經一切法門·經雲:「爾時諾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雲何是智海
」於是如來放光現相以答所問。」
這品經對於四門衆齒間放十種光,普照十方以佛神力,其光能說偈頌,召集世界海菩薩衆俱來聽法,其菩薩衆一 一毛孔現種種光明,一一光中現刹塵菩薩,徧事刹窿諸佛,徧度利塵衆生,此現華嚴法界體性智悲目在無礙無盡之相也。如來複放眉間毫相,毫相中現菩薩衆,各說偈贊,以顯如來無邊境界神通之力……此現利海無障礙法,是現智境之相。如來爲斷彼疑,於齒間放十種光,諸菩薩蒙佛光明,俱來諸佛所。
③普賢叁昧品——非證不說
這品經說明現行境,是總答前面的問題。普賢,德無不徧,表示成佛行門;叁昧,是正信、正念、正定也,即由佛神力加被普賢,使其入於加來藏身叁味正定的現行境界。經上說:「爾時普賢承佛神力,人一切毗盧藏身叁昧……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時十方法界,一 一塵中,有利塵佛,一 一佛前,各有普賢入是叁味,以至令諸菩薩,各得塵數叁昧行門,是現行境,總答前問,故曰普賢叁昧品。
以上解答智境、行境界,目後一藏法門,一切因果,無非智行所攝,故先以二門總答,所謂諾佛境界,乃至菩薩發趣等法,總備於此矣
法性的萬德,故對九會之經,品品都具有無量義,如來刹塵心數的因地行願,及恒河沙數修行的果泣。故澄觀大師說:「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人言象而無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明代蓮池大師也說:「華嚴具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法門中之一門,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侯封,諸小乘經侯封之附庸也。」
(4)世界成就品——通明凡聖
別答世界海、衆生海之間,意明衆生谲佛世界,形相萬殊,苦樂淨穢,轉變差別,各隨目行業力所感成就。經雲:「諸世界海有微塵數轉變差別,所謂染汙衆生住,則成染汙轉變,發菩提心衆生住,則成清淨轉變,乃至菩薩所集,則成大莊嚴轉變,諸佛涅槃,則成莊嚴滅轉變,所以言此者,欲令衆生知染淨境,苦樂等相,皆從業生,遂生正心,修出要道,以入佛智慧海,入佛華藏海《」
(5)華藏世界品——明顯本師
別答佛海波羅密海之間。此品說毗盧無盡法界妙莊嚴境,由依法身智體,普賢願行,修五位十波羅密之所感報,是謂佛海波羅密。經雲:「此華嚴莊嚴世界海,在十重風輪上,香水海藥香幢大蓮華內,有無數香水海,塵數世界周匝」;而裏以金剛大輪圍山,計一百一十一世界種,各有所表。
十重風輪,持香水海,出大蓮華,利窿相依者,表大願風輪。持大智海,出生無邊妙行之華,嚴持身刹爲佛淨土也。中心一世界種,表佛;位總一攝一切偏一切,爲萬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叉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度,其內十一世界種各二十種,表五位升進乃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一一世界,有微塵數佛,皆昆盧如來往昔親事,經於一界,舉一佛,各表當位升進之果也,其百世界種,極外一世界種,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攝法,意明十度萬行,以利行愛語同事四攝爲外防也,其也界網,各具一切勝妙莊嚴,皆佛智行徧周,攝化所感。其間亦有雜染世界者,表佛慈攝化不舍於此,故經雲:「雜染及清淨,斯由業力起。”
(6)毗盧遮那品——往昔修因
說明古先毗盧遮那如來,亦居於華嚴世界,說法利生,其法門與今不異,然佛號不同,蓋隨機有異,非佛異也。前五品舉今昆盧遮那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品則引古證今,以明叁世道同,因果不別,使後進者,同證此果。
二、第二周因果——差別因果周
第二會至第八會爲進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樂學者五位進趣之行,初依信心發明正智,破照無明。次依五位,鏈治惑習,研極正果,是謂設法治習修證分,有卅二品:1、十信位:六品;2、十住位:六品;3、十行位:四品;4、十向位:叁品;5、十地位:一品;6、十一位:一品;7、佛果位:十一品。
十信法門,即第二會普光殿說六品:「佛名號品……
(一)佛名號品——身業周循
示佛名迹,隨法應機,等衆生心,各各不同。示種種身、種種名號品,此因第二會,他方來集菩薩發四十問。初叁行經,清涼大師分爲十問:一、佛刹、二、佛住、叁、佛刹莊嚴、四、佛法性、五、佛刹清涼、六、佛所說法、七、佛刹體性、八、佛威德、九、佛刹成就、十、佛大菩提。此十問爲五對,上句問依報,即「一、叁、五、七、九、句是;下句問正報,即二、四、六、八、十、句是。次問十住、十行、至如來最勝,及如來光明,兼十信,成爲叁十問,總計四十問。
初問佛刹、佛莊中,問如來境界及應化神力,故說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號海之間。此答佛刹佛住者,廣明如來身隨利現,名應物彰,令信入者知目心佛本周法界,一切處無非佛利,無非佛住,名皆佛名,禮皆佛體,則華嚴妙觀念念現前。此間爲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诠,故如來現相以總答,已下諾品,皆次第別答。
㈡四聖谛品——語業該周
開示佛說法:稱性應機,各各不同。佛所說法,皆以四谛爲體,諸經皆以四谛十二因緣爲宗。
㈢光明覺品——意業該周
佛於初會放眉間果光,照十方已,從足下人,至此又放足下光,光照大千,漸次增廣,遍照法界,令發信者,覺佛智境增廣大無盡,反觀目己法身智行,亦悉同等,因進入五位,開智慧眼,成果地覺。
㈣菩薩問明品——智明生信
文殊菩薩與九位爲首之菩薩互相問答,明顯萬法,以示十信之解。一、覺首菩薩明緣起甚深;二、財首菩薩明教化甚深;叁、寶首菩薩明業果;四、德首菩薩明說法;五、目首菩薩明福田;六、勤首菩薩明正教;七、法首菩薩明正行;八、智首菩薩明助道;九、賢首菩薩明一道甚深。十、問後,盡法界衆生界,一切差別之法,以佛神力,悉皆明現。
(五)淨行品——觸事淨願
廣發大願,爲十信之行,意以衆生無明貪愛,染諸塵勞,既發淨信,須依大願,淨治塵勞,要郵塵勞以成淨行。
(六)賢首品——信心成就
明依十信法門,發心修道,功德難量,與佛同等,開示十信之證也。賢首菩薩備陳發心修功德,其目在無礙,同昆盧、文殊、普賢,果行德用,示於十信六品法,目此頓入十住。
賢首者,創從凡夫,首入佛住,鄰極亞聖,是謂賢首。目光明覺品至此,答菩薩發趣海之間,蓋五位進趣,自…十信發也。
十住法門,即第叁會須彌頂忉利天說,計六品,是答菩薩智海:一、升須彌山品、二、須彌頂偈贊品、叁、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由信證人,生如來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名住。
(一)升須彌山品——不起而升
於須彌山妙高際天說十位者,表從信升進,入廣大際。此品明信終升進及敍帝釋置座迎佛之事。經中雲佛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升須彌向帝釋,帝釋置座,請佛安座,此乃淨法界身,徧一切處,隨緣應現。論雲偈中十佛,前叁是今卻佛,後七是前助佛,明創入十住,古今會同,佛法不異。
(二)須彌偈贊品——說諸法空
法慧等十菩薩贊顯當位之法,勸示升進,蓋十住以智爲體,以慧爲用,乃可升進,故依法慧菩薩贊,菩薩衆各於十月佛所淨修梵行,表十住法,依智起慧爲因,複成智月之果,得是果法,則無明頓徹。佛表果,菩薩表因,亦如十信因果同彰。十華世界,即所修法門,要即因華開敷智果。
(叁)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說十住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
十住之文,一住各成就十法。開示當位之行,又各勸畢十法,示位住增勝。
(四)梵行品——無相修因(一切有爲法,皆如夢幻泡影)
明十住中,觀察叁業及佛法僧戒皆非梵行,則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於梵行無所名,心無障礙,方便自在。又舉如來十種智力,令當位修習,爲成就慧身之法。
(五)初發心功德品——校量顯勝
…
《簡介十八華嚴叁周因果之內涵(杭大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