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修十住法,功德不可稱量,十喻爲其發心,功齊果海,無限齊故。
(六)明法品——照了真俗。
乃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當位升進之行,令轉而更明白,爲十行之因。
十行法門,即第四會在夜摩天說四品,爲答菩薩行海:一、升夜摩天品、二、夜摩偈贊品、叁、十行品、四、無盡藏品。既依普智發信,住佛所住,遂能繁興萬行,目利利人,故說十行。
(一)升夜摩天品——不動而徧
於此說十行,表行依法空,無所滯著,而善應時宜。此品明從十住升進,及敍夜摩天王化座迎佛之事,並說十偈贊,稱十如來曾入此殿,願令所入十行理智與古不異。須夜摩,此雲善時分,爲空居天,無日月而常,以運花開合分晝夜,故曰善時分。
(二)夜摩偈贊品——唯心所現
即功德林等十菩薩贊顯當位之法,勸示升進,以積行在躬,其德廣蔭,故以功德林菩薩贊顯。
將說十行法時,十林菩薩各從十慧世界來集,表此位從慧起行,覆蔭攝化故。
菩薩衆以林爲名,表妙行廣蔭也,此位已得如來智慧之眼。佛以眼爲名,表智眼利生,此因十行所行,因行示法,欲行人法之也。
(叁)十行品——深入樂修行正說十行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
(四)無盡藏品——稱性修行
說信、戒、慚、愧、聞、施、慧、念、持、辯十種藏,前七名七聖財,以信、戒守護,後一積而能散,又前九蘊積,後一出生,一一行量,體含法界,德用不窮,故名爲藏,以此成前十行法,使行行無盡,成十向法,使升進無窮。
十回向法門:即第五會兜率天說,有叁品,是答菩薩誓願海:一、升兜率天品;二、兜率偈贊品;叁、十回向品。
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少,至此以十住所得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智悲不二,而回向菩提寔際。總通五位,利彼一切,智斷恩德,由此具足,法、報、化身,由此成就。
(一)升兜率天品——一徧一切
此天不離俗界,而於俗境無所染著,於此天說十回向,表回真向俗,回智向悲,雖涉塵勞,無所染著,常處中道,無所偏滯。
此品明十行升進,乃敍兜率天王敷座迎佛之事。十住法座有百千層彼,十行有百萬,十向有百萬億,皆表升進,位位增勝。
(二)兜率偈贊品——諾法無目性,即見般若體。
金剛幢等十菩薩贊顯當位之法,勸示升進,表此位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目無傾動。
(叁)十回向品——悲心救護苦衆生
此品正說十向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
1、救生離相者—大悲廣濟,大智無著。
2、不壞回向者—於叁寶等,得不壞信。
3、等一刃佛者—學叁世佛所修回向。
4、至一切處者—悲願事行,稱周法界。
5、無盡功德藏者——緣無盡境,成無盡功,得熙盡果。
6、隨順堅固者—善行常隨堅固平等法性,則一切善
根悉堅固。
7、等順衆生者—以平等心,隨物饒益。
8、真加相者—體真行慈,無有作相。
9、無著無縛解脫者—不於見著,不爲相縛,作用自
在。
10、法界無量者—稱性起用,超過諸量。
此回向法,以大願力,融會智悲生死涅槃,成一法界真目在法,作後二位果德之基,融前叁位成十地行。
十地法門:即第六會他化天說一品。經雲:趣入菩薩諸地行,一切佛法所從生。他化天乃欲界之頂,依此說十地,表十地之行,依衆生應化無目化。
此地(十地品)以普光明智爲體,所謂如來普光明地,前四位因蘊積之功末全,不得名地,此地則功行已全,即前四位融爲一法,故名諸佛智地。目此至十一地,更無別法。金剛藏說十地名而不能其義,示諸佛智地不輕授,經解脫月與衆菩薩叁請後說,故名請法主伴,此衆前叁十七位同名藏,獨後一位名解脫月,表此位依金剛智藏積前法加以叁十七道品,助令充富廣大具足名藏,至獲滿果,名解脫月。
經中雲菩薩住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此乃功依地滿,能於佛境互參徧徹,故得見如是多佛,承事供養。
論雲:一切佛國體性,即無作法性身也。菩提樹即法性中覺體,智通王即法性中妙智,人人本具,塵刹同名等者,剛藏菩薩說十地已,十方各十佛刹塵菩薩同名金剛藏,從金剛幢所來爲作證,表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體無動也。
十一地:即第七會叁禅天說,一品·十一地者,即等覺位也,超出十地,名十一地。依此說十一地者,表進修功成,回超諾苦,常享法樂。
佛果行:即第八會普光殿說,有十一品,前六品:一、十定品、二、十通品、叁、十忍品、四、阿僧只品、五、如來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是明等覺因圓。後五品:七、不思議法品、八、十身相海品、九、隨好功德品、十、普賢品、十一、如來出視品,是明妙覺果滿。
十信因行與此果行,皆依善光股說者,示修華嚴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曆位升進,至行周果滿,皆未離於本智也,此則因果不移,本始不二,叁世一念,初後遷,乃與不動智佛相應,而證不滅不生法界極果,富華嚴大旨也。目十定至壽量、不思議、普賢行等十一品,答佛壽量海。佛變化海,佛解脫海。
(一)十定品——示生佛與共有根本智體,爲寂用之源,唯
果佛能盡其妙,德用無涯,寄圓顯十。
十定者,古今諸佛寂用自在徧周之大體。佛將說十定,先於善光殿入刹那際叁昧,明此定禮,全在普光智體。佛目說十定名,令普賢說十定用,明佛爲根本智體,普賢爲差別智用。二者相資,乃能寂用自在。此衆有一百位,前叁十位同名爲慧,叁十表叁解脫,後七十各異名,七十表七覺行。謂此位菩薩依叁解脫慧行七覺行,覺利群生,其慧則同,其行則異。經雲:「摩尼珠玉,能隨所求,與物同色,而不失目珠之德。」
(二)十通品——示從定起用,此皆以無障礙大智爲體。
十遖:1、他心通、2、天眼通、3、宿命通、4、知未來通、5、天耳通、6、往一切利通、7、善別言詞迪、8、無數色身通、9、達一切法通、10、入一切滅盡叁昧——定中漏盡。
(叁)十忍品——示方便攝化,隨行法忍,果行至此滿矣。
十地以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後,以通成忍,前即隨位進修之伏忍,此即隨行利生之法忍。法忍者,經雲:菩薩有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如空等十忍,謂以通事利生,寔非同異。(此前後數品,無菩薩號,乃取經意補之)。
(四)阿僧伽品——明徧一切數,舉不可數不可說法。
此品乃隨好功德品,皆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此品因心王菩薩請問發起,目此至如來出現品,明佛果叁業二智廣大目在,此則以通成忍,致心業廣大目在如王,故依心王菩薩發起。
(五)壽量品——
明佛地寔投,稱性之壽,窮利海無盡時分,而出數域之,表根本智無生滅,此由心業廣大自在,以致命業廣大目在。
(六)菩薩住處品——
示無方攝化,不舍世間,此由命業廣大目在,以致行業廣大自在,命業行業,皆本於心,故皆心王菩薩所說。攝化無方,計舉二十二處,唯九處有菩薩名,仍依一間浮提略示。
(七)佛不思議品——
明佛果法智德,深廣超越,非識情思議所及。
(八)十身相海品——
明大智攝化所感。正報有十種身:l、菩提身、2、願身、3、化身、4、力持身、5、相好身、6、威勢身、7、意生身、8、福德身、9、智身、10、法身。複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藏嚴(即法身),故名十身相海。常稱叁十二相,即化身。觀無量壽佛經,稱八萬四千相,即報身。此示心佛二智不思議報,故曰不思議智清淨果佛。
(九)隨好光明品——明隨窿數相,有塵數好。
以隨行智,破諸障惱,成此光明,自嚴其身,兼以嚴物。此明行報,成隨相好。
八、九二品,總彰叁業二智之報。此品告寶手菩薩而說,表法身性光,隨行接引。
(十)普賢行品——明佛行海,融前智門,廣施利行。
此品廣陳普賢行法,融前果智,爲人塵刹物,諸佛同行如來果行,至此極矣。十方利塵菩薩同名普賢,各從諸佛所來詣此土作證,表佛普賢行之體用,以處道謙柔爲普勝,摧伏目他爲普幢,理智悲願具足隨緣爲自在,升進位極,冥造此道爲來詣此土,如是作證,表佛,普賢行徧一切處,十方同道,無二無盡。
(十一)如來出現品——
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即信首文殊異號。於此請向如來出現之法,示從十信依智進修,至此世出世間智悲行滿,則本智如來,從自性起,妙德園具,故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請問如來出現之法,此與前品,融會叁業二智之成功,廣大自在也。
第九會:離世間品——明果後利生之常道,而通爲說法治習修證分也。
叁、第叁周—證入因果周
第十會,入法界一品。
此品之文,目因推廣則示善財百城,自果反約,則示彌勒樓閣,而五位行門,法界理事,目擊而盡,是謂圓彰法界,依此證人,故名入法界品,即最後逝多林給孤獨園所說。
此林園,即西域人間,於此說法界品者,示不離人間即佛法界也。
結論
華嚴經在宗教上的精神頂點上,把入的精神提升到頂點,不僅是智慧,一切智慧與宇宙般若菩提合一,各種世界從下層點化到最上層,再安排一個主腦——昆盧遮那佛。佛在莖口提樹下,成等覺正覺的境界的顯現,昆盧遮那佛代表宇宙最高的智慧菩提,故華嚴信仰的對象是昆盧遮那佛,是光明本身最高的真理,最圓滿的結果,最高的價值論,宇宙論顯在我們面前——第一分「舉果勸修起信分」。用大般若經說,是把法滿光明的狀態顯出來。
第二分:智慧菩薩的代表:「文殊」——文殊師利法王子,他是從真理中修養出來,文殊的精神亦代表人類智識的最高知識價值水准,代表最高的智慧,故第二會以文殊爲主腦,以堅定的信仰爲因,再産生行動的計畫,根據這行動計畫,再加上成熟的智慧,而就一切智,根據菩薩最高的道德知識成就,根據法身佛、化身佛、報牙佛所表現的智慧海,文殊把人世間的一切智,化爲道德的最高價值,把智慧結合菩提,不僅成就最高的道德智慧,人格完美的價值。
華嚴之最高智慧——根本智、根本不動智,代表佛最高之真理智慧,成爲信仰的目標,而成爲生命的計畫,在種種生命中,高級的生命中的精神主體謂大菩薩。最高生命的完成過程,經過分別智,從境界的不同層次有透徹的觀照,整個宇宙之差別世界,差別境界,都能適應種種生命形式,智慧從下至上,來完成它的生命,各色各樣的世界不籠統而又能歸納統一,把佛的智慧彌漫一刃差別世界,便能適應一切生命境界、物質境界乃至精神境界。面臨一切差別世界,得以目在無礙——修因契果生解分。
各式各樣的差別世界皆能適應的特殊本領,産生第叁分——托法進修成行分。
根據普徧圓滿的智識,從理想到行動,根據佛的菩提及文殊的智慧而産生高貴的行動,而在生命上産生無窮的救生計畫——普賢行。
普賢從他偉大的行動中,把人類生命從各方面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普賢再從不同的問題深入成就人類最高的理想,契合佛的正覺、等覺、妙覺、與佛平等——把法進修成行分。
從最高的信仰、最高的智慧,成就最高的生命計畫去富施,提升到目在目由的精神領域,發而爲最高尚的行動。昆盧、文殊、普賢的合一平等。
第四分:依人證入成德分——從最高的信仰、智慧到具體人物的實賤—人法界品(不可思議品)(理論的了解,信仰與行動計畫的合一 ,故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提出具體的信仰、理論、智慧而把俱體的性命經過多少痛苦麗成就。這一品就是後來的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
真正的宗教價值,根據最高的智慧、精神,把人從現實生命提升到理想的生命,從卑陋的行動提到高尚的行動,再以大慈大悲把一切生活在世界的人都納到平等的精神領域,在平等的精神領域,把各差別的心靈都化做廣大的心靈,所謂菩提心是大心,把大心培養出來之後,心靈在整個世界中有如太陽光把一切黑暗都照汲了。在真正的光明中,每一存在雖是個體,但這個體把全盤的卑陋,從他;的內心生命裏最深刻的裏面把一切缺漏都揭發出來,在精神的光天化日之下,入我平等,人與物平等,物物平等,人人平等,人佛平等。那麼在入法界品叫不思議境界,從寔際的精神的修養中,把一切界線郡消除了,到達圓滿無礙的境界。在華嚴經中最後佛與衆生的差別都消除,都是在同樣平等的精神領域。
摘自《中國佛教》第28卷第7期
《簡介十八華嚴叁周因果之內涵(杭大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