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介十八华严三周因果之内涵(杭大元)▪P2

  ..续本文上一页明修十住法,功德不可称量,十喻为其发心,功齐果海,无限齐故。

  (六)明法品——照了真俗。

  乃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当位升进之行,令转而更明白,为十行之因。

  十行法门,即第四会在夜摩天说四品,为答菩萨行海:一、升夜摩天品、二、夜摩偈赞品、三、十行品、四、无尽藏品。既依普智发信,住佛所住,遂能繁兴万行,目利利人,故说十行。

  (一)升夜摩天品——不动而徧

  於此说十行,表行依法空,无所滞著,而善应时宜。此品明从十住升进,及敍夜摩天王化座迎佛之事,并说十偈赞,称十如来曾入此殿,愿令所入十行理智与古不异。须夜摩,此云善时分,为空居天,无日月而常,以运花开合分昼夜,故曰善时分。

  (二)夜摩偈赞品——唯心所现

  即功德林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以积行在躬,其德广荫,故以功德林菩萨赞显。

  将说十行法时,十林菩萨各从十慧世界来集,表此位从慧起行,覆荫摄化故。

  菩萨众以林为名,表妙行广荫也,此位已得如来智慧之眼。佛以眼为名,表智眼利生,此因十行所行,因行示法,欲行人法之也。

  (三)十行品——深入乐修行正说十行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

  (四)无尽藏品——称性修行

  说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辩十种藏,前七名七圣财,以信、戒守护,後一积而能散,又前九蕴积,後一出生,一一行量,体含法界,德用不穷,故名为藏,以此成前十行法,使行行无尽,成十向法,使升进无穷。

  十回向法门:即第五会兜率天说,有三品,是答菩萨誓愿海:一、升兜率天品;二、兜率偈赞品;三、十回向品。

  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少,至此以十住所得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而回向菩提寔际。总通五位,利彼一切,智断恩德,由此具足,法、报、化身,由此成就。

  (一)升兜率天品——一徧一切

  此天不离俗界,而於俗境无所染著,於此天说十回向,表回真向俗,回智向悲,虽涉尘劳,无所染著,常处中道,无所偏滞。

  此品明十行升进,乃敍兜率天王敷座迎佛之事。十住法座有百千层彼,十行有百万,十向有百万亿,皆表升进,位位增胜。

  (二)兜率偈赞品——诺法无目性,即见般若体。

  金刚幢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表此位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目无倾动。

  (三)十回向品——悲心救护苦众生

  此品正说十向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

  1、救生离相者—大悲广济,大智无著。

  2、不坏回向者—於三宝等,得不坏信。

  3、等一刃佛者—学三世佛所修回向。

  4、至一切处者—悲愿事行,称周法界。

  5、无尽功德藏者——缘无尽境,成无尽功,得熙尽果。

  6、随顺坚固者—善行常随坚固平等法性,则一切善

  根悉坚固。

  7、等顺众生者—以平等心,随物饶益。

  8、真加相者—体真行慈,无有作相。

  9、无著无缚解脱者—不於见著,不为相缚,作用自

  在。

  10、法界无量者—称性起用,超过诸量。

  此回向法,以大愿力,融会智悲生死涅槃,成一法界真目在法,作後二位果德之基,融前三位成十地行。

  十地法门:即第六会他化天说一品。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他化天乃欲界之顶,依此说十地,表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目化。

  此地(十地品)以普光明智为体,所谓如来普光明地,前四位因蕴积之功末全,不得名地,此地则功行已全,即前四位融为一法,故名诸佛智地。目此至十一地,更无别法。金刚藏说十地名而不能其义,示诸佛智地不轻授,经解脱月与众菩萨三请後说,故名请法主伴,此众前三十七位同名藏,独後一位名解脱月,表此位依金刚智藏积前法加以三十七道品,助令充富广大具足名藏,至获满果,名解脱月。

  经中云菩萨住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此乃功依地满,能於佛境互参徧彻,故得见如是多佛,承事供养。

  论云:一切佛国体性,即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即法性中觉体,智通王即法性中妙智,人人本具,尘刹同名等者,刚藏菩萨说十地已,十方各十佛刹尘菩萨同名金刚藏,从金刚幢所来为作证,表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体无动也。

  十一地:即第七会三禅天说,一品·十一地者,即等觉位也,超出十地,名十一地。依此说十一地者,表进修功成,回超诺苦,常享法乐。

  佛果行:即第八会普光殿说,有十一品,前六品: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只品、五、如来寿量品、六、菩萨住处品,是明等觉因圆。後五品:七、不思议法品、八、十身相海品、九、随好功德品、十、普贤品、十一、如来出视品,是明妙觉果满。

  十信因行与此果行,皆依善光股说者,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皆未离於本智也,此则因果不移,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後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富华严大旨也。目十定至寿量、不思议、普贤行等十一品,答佛寿量海。佛变化海,佛解脱海。

  (一)十定品——示生佛与共有根本智体,为寂用之源,唯

  果佛能尽其妙,德用无涯,寄圆显十。

  十定者,古今诸佛寂用自在徧周之大体。佛将说十定,先於善光殿入刹那际三昧,明此定礼,全在普光智体。佛目说十定名,令普贤说十定用,明佛为根本智体,普贤为差别智用。二者相资,乃能寂用自在。此众有一百位,前三十位同名为慧,三十表三解脱,後七十各异名,七十表七觉行。谓此位菩萨依三解脱慧行七觉行,觉利群生,其慧则同,其行则异。经云:「摩尼珠玉,能随所求,与物同色,而不失目珠之德。」

  (二)十通品——示从定起用,此皆以无障碍大智为体。

  十遖:1、他心通、2、天眼通、3、宿命通、4、知未来通、5、天耳通、6、往一切利通、7、善别言词迪、8、无数色身通、9、达一切法通、10、入一切灭尽三昧——定中漏尽。

  (三)十忍品——示方便摄化,随行法忍,果行至此满矣。

  十地以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後,以通成忍,前即随位进修之伏忍,此即随行利生之法忍。法忍者,经云:菩萨有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如空等十忍,谓以通事利生,寔非同异。(此前後数品,无菩萨号,乃取经意补之)。

  (四)阿僧伽品——明徧一切数,举不可数不可说法。

  此品乃随好功德品,皆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此品因心王菩萨请问发起,目此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三业二智广大目在,此则以通成忍,致心业广大目在如王,故依心王菩萨发起。

  (五)寿量品——

  明佛地寔投,称性之寿,穷利海无尽时分,而出数域之,表根本智无生灭,此由心业广大自在,以致命业广大目在。

  (六)菩萨住处品——

  示无方摄化,不舍世间,此由命业广大目在,以致行业广大自在,命业行业,皆本於心,故皆心王菩萨所说。摄化无方,计举二十二处,唯九处有菩萨名,仍依一间浮提略示。

  (七)佛不思议品——

  明佛果法智德,深广超越,非识情思议所及。

  (八)十身相海品——

  明大智摄化所感。正报有十种身:l、菩提身、2、愿身、3、化身、4、力持身、5、相好身、6、威势身、7、意生身、8、福德身、9、智身、10、法身。复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藏严(即法身),故名十身相海。常称三十二相,即化身。观无量寿佛经,称八万四千相,即报身。此示心佛二智不思议报,故曰不思议智清净果佛。

  (九)随好光明品——明随窿数相,有尘数好。

  以随行智,破诸障恼,成此光明,自严其身,兼以严物。此明行报,成随相好。

  八、九二品,总彰三业二智之报。此品告宝手菩萨而说,表法身性光,随行接引。

  (十)普贤行品——明佛行海,融前智门,广施利行。

  此品广陈普贤行法,融前果智,为人尘刹物,诸佛同行如来果行,至此极矣。十方利尘菩萨同名普贤,各从诸佛所来诣此土作证,表佛普贤行之体用,以处道谦柔为普胜,摧伏目他为普幢,理智悲愿具足随缘为自在,升进位极,冥造此道为来诣此土,如是作证,表佛,普贤行徧一切处,十方同道,无二无尽。

  (十一)如来出现品——

  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即信首文殊异号。於此请向如来出现之法,示从十信依智进修,至此世出世间智悲行满,则本智如来,从自性起,妙德园具,故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请问如来出现之法,此与前品,融会三业二智之成功,广大自在也。

  第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後利生之常道,而通为说法治习修证分也。

  三、第三周—证入因果周

  第十会,入法界一品。

  此品之文,目因推广则示善财百城,自果反约,则示弥勒楼阁,而五位行门,法界理事,目击而尽,是谓圆彰法界,依此证人,故名入法界品,即最後逝多林给孤独园所说。

  此林园,即西域人间,於此说法界品者,示不离人间即佛法界也。

  结论

  华严经在宗教上的精神顶点上,把入的精神提升到顶点,不仅是智慧,一切智慧与宇宙般若菩提合一,各种世界从下层点化到最上层,再安排一个主脑——昆卢遮那佛。佛在茎口提树下,成等觉正觉的境界的显现,昆卢遮那佛代表宇宙最高的智慧菩提,故华严信仰的对象是昆卢遮那佛,是光明本身最高的真理,最圆满的结果,最高的价值论,宇宙论显在我们面前——第一分「举果劝修起信分」。用大般若经说,是把法满光明的状态显出来。

  第二分:智慧菩萨的代表:「文殊」——文殊师利法王子,他是从真理中修养出来,文殊的精神亦代表人类智识的最高知识价值水准,代表最高的智慧,故第二会以文殊为主脑,以坚定的信仰为因,再产生行动的计画,根据这行动计画,再加上成熟的智慧,而就一切智,根据菩萨最高的道德知识成就,根据法身佛、化身佛、报牙佛所表现的智慧海,文殊把人世间的一切智,化为道德的最高价值,把智慧结合菩提,不仅成就最高的道德智慧,人格完美的价值。

  华严之最高智慧——根本智、根本不动智,代表佛最高之真理智慧,成为信仰的目标,而成为生命的计画,在种种生命中,高级的生命中的精神主体谓大菩萨。最高生命的完成过程,经过分别智,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透彻的观照,整个宇宙之差别世界,差别境界,都能适应种种生命形式,智慧从下至上,来完成它的生命,各色各样的世界不笼统而又能归纳统一,把佛的智慧弥漫一刃差别世界,便能适应一切生命境界、物质境界乃至精神境界。面临一切差别世界,得以目在无碍——修因契果生解分。

  各式各样的差别世界皆能适应的特殊本领,产生第三分——托法进修成行分。

  根据普徧圆满的智识,从理想到行动,根据佛的菩提及文殊的智慧而产生高贵的行动,而在生命上产生无穷的救生计画——普贤行。

  普贤从他伟大的行动中,把人类生命从各方面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普贤再从不同的问题深入成就人类最高的理想,契合佛的正觉、等觉、妙觉、与佛平等——把法进修成行分。

  从最高的信仰、最高的智慧,成就最高的生命计画去富施,提升到目在目由的精神领域,发而为最高尚的行动。昆卢、文殊、普贤的合一平等。

  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从最高的信仰、智慧到具体人物的实贱—人法界品(不可思议品)(理论的了解,信仰与行动计画的合一 ,故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提出具体的信仰、理论、智慧而把俱体的性命经过多少痛苦丽成就。这一品就是後来的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

  真正的宗教价值,根据最高的智慧、精神,把人从现实生命提升到理想的生命,从卑陋的行动提到高尚的行动,再以大慈大悲把一切生活在世界的人都纳到平等的精神领域,在平等的精神领域,把各差别的心灵都化做广大的心灵,所谓菩提心是大心,把大心培养出来之後,心灵在整个世界中有如太阳光把一切黑暗都照汲了。在真正的光明中,每一存在虽是个体,但这个体把全盘的卑陋,从他;的内心生命里最深刻的里面把一切缺漏都揭发出来,在精神的光天化日之下,入我平等,人与物平等,物物平等,人人平等,人佛平等。那么在入法界品叫不思议境界,从寔际的精神的修养中,把一切界线郡消除了,到达圆满无碍的境界。在华严经中最後佛与众生的差别都消除,都是在同样平等的精神领域。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7期

《简介十八华严三周因果之内涵(杭大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