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與華嚴哲學(吳汝鈞)

  龍樹與華嚴哲學

  吳汝鈞

  關于華嚴思想,一般認爲是沿“華嚴經”、唯識與“起信論”發展而來。其實它與龍樹思想有一定的理論關連。在思考方法上,華嚴的論典便常引用龍樹的四句法。華嚴的開祖法藏更明言四句爲入法的方便。本文郎要從理論著手,看龍樹與華嚴的關連。我們亦會論及華嚴有過于龍樹之處。關于華嚴,我們以法藏爲主。

  法藏判五教。其中的大乘始教,分空始教與相始教。空始教即指龍樹與“般若經”的空觀,兩者都宣說“諸法皆空”。這空始教在法藏所綜合的十宗中,相當于一切皆空宗。在修行的姿態來說,這始教與終教同被列歸漸教。

  一、空典緣起的關系

  筆者在拙文“龍樹之論空假中”中曾謂,龍樹哲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空,整部“中論”可以說是發揮空論。空的另一面表示郎是緣起。這可見于“中論”的一偈中:

  家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無)。

  這裹龍樹把因緣生法或緣起(因緣生法亦郎緣起之法,亦是指緣起)與空等同起來。它們是在那一方面等同呢

  筆者在“從邏輯輿辯證法看龍樹的論證”一文中表示,它們是在邏輯意義的外延方面等同。它們實有互相限製,相即不離的關系。即是說,空是緣起的空,緣起是空的緣起。並無緣起以外的空,也無空以外的緣起。

  何以空與緣起可以相連起來

  這是因爲,空即是無自性或自性的否定。緣起的東西,都無自性,故是空。這仍是“家因緣生法,我說郎是空”之意。而亦由于有自性的否定,或空,因而可有緣起。故無緣起,郎無空。另一面,無空,郎緣起不可能。筆者在“龍樹之論空假中”一文中表示,緣起與空是邏輯地相涵的。緣起性空,或性空緣起,是分析的命題:緣起必定包攝性空,性空必定包攝緣起。

  “無緣起,郎無空”,或空依于緣起,這是顯明的。“無空,郎緣起不可能”,或緣起依于空,則有進一步解釋的必要。空是無自性,自性是自足的,不依待的,不需條件的;它自然排斥作爲條件的緣。故無自性的空,才能容納條件,使緣起可能,成就緣起法。這種關系,龍樹在“中論”中亦有表示,他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他又說:

  若一不空,則無有生滅。此中所謂“一切法”、“生滅”實亦揩緣起。另外,龍樹又說: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郎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以諸法爲“決定有性”即是不空;“無因亦無緣”即是緣起不成。故若不空,則不能成就緣起。

  對于龍樹的這種空與緣起的關系,法藏有相應的了解,而且能發揚之。他在答覆問者提出何以“中論”等論典普泛地宣揚緣起爲畢竟空的義理時說:

  聖說緣生以爲空者,此郎不異有之空也。何以故

  以法

  從緣生,方說無性。是故緣生有者,方得爲空。若不爾

  者,無緣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

  是故不異有之空

  ,名緣生空。此郎聖者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此中法藏強調,我們之所以說空(無性),是由于緣生之故。若無此緣生,則不能說空,故緣起是空義成立的必要條件。他郎由此提出“緣生空”的新概念,來表示空是由緣起來規定之意。他又把緣生與有合說,把緣起視爲現象的有,而言其性空。這是把現象的有與其性空突顯出來,郎在現象的有中說其性空,以現象的有爲當體即空。這便是“不動緣生,說實相法”。實相自然是指空而言。法藏的這種理解,一方面守住龍樹以緣起來規定空之憊,郎是,空必須是緣起的空,離緣起之外無另外的空;另一方面則突出對現象界經驗界的重視。後一點雖非“中論”所明說,但亦爲其所涵。這由龍樹的“兩谛不離”的思想格局可見。這兩谛相應于緣起法與空。關于這點參看拙文“龍樹之論空假中”。

  以上是有關以緣起來規定空,或空依于緣起一面。至于以空來規定緣起,或緣起依于空一面,首先,法藏強烈地意識到這點;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述龍樹“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語句。他在“五教章”論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時即明顯地指出:

  只由無性,得成一多緣起。對于這方面的理解,他表示:

  若非無性,郎不藉緣。不藉緣故,郎非似有。即是,倘若不是空,而是有自性,則作爲自足的自性排斥一切條件,因而不能建立緣(藉緣)的概念。這樣,世界便不能成宛然似有,而是實在的有。綠的概念,必須建立在無自性的空之上。這正是龍樹的意思。

  二,籠樹的空義與法藏的解空

  龍樹說空,基本上是對自性而言。諸法都是依緣而起,都無自性,因而是空,故雲“性空”。這是實相的境界,遠離種種相對性,超越一切言說思惟。“中論”謂: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謂: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故空是最高真實。在這個意義下,可以“絕對二百之。但這“絕對”,只是對實相的描述語,表示對一切相對性的否定。它絕不指涉任何形而上的實體。同樣,空亦只是對實相的描述語,絕無實體的意思。龍樹說空,其目的之一,是要否定實體,揭破一切形而上的自性自體的虛妄性。若複視空爲體,爲性,則更墮于更嚴重的虛妄。爲了防止這種執著,龍樹特別在“中論”中表一不: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無性法郎是空;郎空亦無其自體可得。見有空郎見有空之自性;這非正見,非諸佛所說。

  另外,如上面所說,龍樹的空與緣起有互相限製、相即不離的關系。實有這樣的涵義:空義只能在緣起中成立;在緣起之外,並無空可得。又空與緣起並不相礙,兩者不但可同時成立,而且必須同時成立。

  法藏很能把握龍樹的這樣的空義。他對空的理解,明顯地表示于他對“心經”的疏解中。他謂:

  汝宗(案指小乘)郎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

  郎是空,非色滅空。……空亂意,菩薩有叁種疑。一疑

  空異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彼疑。二疑空

  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以斷彼疑

  。叁疑空是物,取空爲有。今明空郎色,不可以空取空

  ,以斷彼疑。這裹法藏批判了小乘與某種菩薩對空的錯誤的看法,提出正確的空義。關于後者,法藏總結爲以下叁點:

  1、空義只在緣起(包括色在內)中成立。緣起之外無空。

  2、空並不妨礙緣起。空即在緣起處成立,不必要滅去緣起,

  才有空。

  3、空不是物事,我們不應執之爲存在。這叁點完全與龍樹的空義相符順。第二點更顯出法藏所理解的空是在緣起的當體上郎空的空,所謂“體法空”,不是要緣起滅去才空的空,所謂“析法空”。後者是小乘之見。對于空與緣起不相妨礙的義理,法藏更提出“真”與“幻”兩概念來表示:真空與幻色,互不相礙。真空是緣起的空,幻色是緣起的色;兩者是緣起的一體二面,故不相礙。若去掉緣起,空成了斷空,色戍了實色,便相礙了。

  又關于不能把空執實一點,法藏更強調:

  此真空雖郎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

  謝,真空不滅(色)。色等指包括色在內的五蘊,泛指現象界。即是說,現象界的成立,由緣起,其謝滅亦由緣起(不起)。此中並不涉及一形而上的實體,作爲現象界生起與謝滅的根據。空更不是這形而上的實體。它“不生色”,也“不滅色”,只是顯示這緣起的現象界的實相的描述語。

  叁、八不緣起與六相緣起

  由上可見,在對空與緣起的關系及對空義的理解方面,法藏都能相應于龍樹的原意,且不無適切的發揮。以下我們集中討論對緣起的了解一點,在這方面,可以說,法藏基本上仍是沿承龍樹的精神,不過他有較多的發揮。

  龍樹論緣起,主要是通過“中論”的八不偈來表示: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

  出(去)。此中龍樹以四對相對的範疇(亦郎八個範疇)的否定,來表示緣起法的實相。範疇的四對八個的數目,並無必然性。龍樹的基本意思是,對于緣起法的實相,生、滅等範疇都不能說。即是,它們都不能表示緣起法的實相。要注意的是,龍樹說生、滅等,是以自性的立場來說。緣起法不生不滅,郎是緣起法並沒有自性的生、自性的滅。關于這點,龍樹在“中論”雖未有明顯說出,但可由其論證見到。例如,他曾運用兩難的方式來否定自性的因果關系:

  若法從緣生,不郎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因果若異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異,因則同非因。即是說,作爲實相的緣起法,其原因與結果不能是絕對的相同,亦不能是絕對的相異。這兩者對解釋因果關系來說,都有困難。而絕對的相同與絕對的相異,預認了自性的立場。因自性是單一的,不能分爲部份。原因與結果若是有自性,則兩者只能有絕對相同與絕對相異的關系。這兩關系與因果關系都有矛盾,故在因果關系中,我們不能設想有具有自性的結果在生,有具有自性的原因在滅。這即是“不生不滅”。

  法藏亦論緣起,且充量發揮之,視之爲法界觀的內容。他基本上是透過六個範疇,所謂六相,來說緣起。這六相是總、別、同、異、成、壞,計爲叁對。其具體說法,載于“五教章”中。不少現代學者對之都有疏解。這裹不擬重覆。我們只想總論一下八不緣起與六相緣起的特色。按龍樹論緣起,是透過否定的方式來說。他以緣起法沒有自性的生、滅,自性的常、斷,自性的一、異,自性的來、去。這生、滅等範疇,都是決定的概念,其決定性依自性而來。它們都可以構造成現象的世界。法藏論緣起,則采肯定的方式。他以舍喻緣起的世界,以椽、瓦等喻成就此世界的緣。他的意思是,舍是一個總體,椽等諸緣,在六相所表示的義理下,成就這個總體。緣起世界亦如是,它自身是一個總體,由諸條件依六相的義理而成就。但這緣起的特色在,六相並不以自性說,而純采緣起的…

《龍樹與華嚴哲學(吳汝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