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与华严哲学
吴汝钧
关于华严思想,一般认为是沿“华严经”、唯识与“起信论”发展而来。其实它与龙树思想有一定的理论关连。在思考方法上,华严的论典便常引用龙树的四句法。华严的开祖法藏更明言四句为入法的方便。本文郎要从理论着手,看龙树与华严的关连。我们亦会论及华严有过于龙树之处。关于华严,我们以法藏为主。
法藏判五教。其中的大乘始教,分空始教与相始教。空始教即指龙树与“般若经”的空观,两者都宣说“诸法皆空”。这空始教在法藏所综合的十宗中,相当于一切皆空宗。在修行的姿态来说,这始教与终教同被列归渐教。
一、空典缘起的关系
笔者在拙文“龙树之论空假中”中曾谓,龙树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是空,整部“中论”可以说是发挥空论。空的另一面表示郎是缘起。这可见于“中论”的一偈中:
家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
这裹龙树把因缘生法或缘起(因缘生法亦郎缘起之法,亦是指缘起)与空等同起来。它们是在那一方面等同呢
笔者在“从逻辑舆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一文中表示,它们是在逻辑意义的外延方面等同。它们实有互相限制,相即不离的关系。即是说,空是缘起的空,缘起是空的缘起。并无缘起以外的空,也无空以外的缘起。
何以空与缘起可以相连起来
这是因为,空即是无自性或自性的否定。缘起的东西,都无自性,故是空。这仍是“家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之意。而亦由于有自性的否定,或空,因而可有缘起。故无缘起,郎无空。另一面,无空,郎缘起不可能。笔者在“龙树之论空假中”一文中表示,缘起与空是逻辑地相涵的。缘起性空,或性空缘起,是分析的命题:缘起必定包摄性空,性空必定包摄缘起。
“无缘起,郎无空”,或空依于缘起,这是显明的。“无空,郎缘起不可能”,或缘起依于空,则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空是无自性,自性是自足的,不依待的,不需条件的;它自然排斥作为条件的缘。故无自性的空,才能容纳条件,使缘起可能,成就缘起法。这种关系,龙树在“中论”中亦有表示,他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他又说:
若一不空,则无有生灭。此中所谓“一切法”、“生灭”实亦揩缘起。另外,龙树又说: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郎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以诸法为“决定有性”即是不空;“无因亦无缘”即是缘起不成。故若不空,则不能成就缘起。
对于龙树的这种空与缘起的关系,法藏有相应的了解,而且能发扬之。他在答覆问者提出何以“中论”等论典普泛地宣扬缘起为毕竟空的义理时说:
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郎不异有之空也。何以故
以法
从缘生,方说无性。是故缘生有者,方得为空。若不尔
者,无缘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
是故不异有之空
,名缘生空。此郎圣者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此中法藏强调,我们之所以说空(无性),是由于缘生之故。若无此缘生,则不能说空,故缘起是空义成立的必要条件。他郎由此提出“缘生空”的新概念,来表示空是由缘起来规定之意。他又把缘生与有合说,把缘起视为现象的有,而言其性空。这是把现象的有与其性空突显出来,郎在现象的有中说其性空,以现象的有为当体即空。这便是“不动缘生,说实相法”。实相自然是指空而言。法藏的这种理解,一方面守住龙树以缘起来规定空之惫,郎是,空必须是缘起的空,离缘起之外无另外的空;另一方面则突出对现象界经验界的重视。后一点虽非“中论”所明说,但亦为其所涵。这由龙树的“两谛不离”的思想格局可见。这两谛相应于缘起法与空。关于这点参看拙文“龙树之论空假中”。
以上是有关以缘起来规定空,或空依于缘起一面。至于以空来规定缘起,或缘起依于空一面,首先,法藏强烈地意识到这点;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述龙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的语句。他在“五教章”论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时即明显地指出:
只由无性,得成一多缘起。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他表示:
若非无性,郎不藉缘。不藉缘故,郎非似有。即是,倘若不是空,而是有自性,则作为自足的自性排斥一切条件,因而不能建立缘(藉缘)的概念。这样,世界便不能成宛然似有,而是实在的有。绿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无自性的空之上。这正是龙树的意思。
二,笼树的空义与法藏的解空
龙树说空,基本上是对自性而言。诸法都是依缘而起,都无自性,因而是空,故云“性空”。这是实相的境界,远离种种相对性,超越一切言说思惟。“中论”谓: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谓: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故空是最高真实。在这个意义下,可以“绝对二百之。但这“绝对”,只是对实相的描述语,表示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它绝不指涉任何形而上的实体。同样,空亦只是对实相的描述语,绝无实体的意思。龙树说空,其目的之一,是要否定实体,揭破一切形而上的自性自体的虚妄性。若复视空为体,为性,则更堕于更严重的虚妄。为了防止这种执着,龙树特别在“中论”中表一不: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无性法郎是空;郎空亦无其自体可得。见有空郎见有空之自性;这非正见,非诸佛所说。
另外,如上面所说,龙树的空与缘起有互相限制、相即不离的关系。实有这样的涵义:空义只能在缘起中成立;在缘起之外,并无空可得。又空与缘起并不相碍,两者不但可同时成立,而且必须同时成立。
法藏很能把握龙树的这样的空义。他对空的理解,明显地表示于他对“心经”的疏解中。他谓:
汝宗(案指小乘)郎色非空,灭色方空。今则不尔。色
郎是空,非色灭空。……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
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二疑空
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郎色,不可以空取空
,以断彼疑。这裹法藏批判了小乘与某种菩萨对空的错误的看法,提出正确的空义。关于后者,法藏总结为以下三点:
1、空义只在缘起(包括色在内)中成立。缘起之外无空。
2、空并不妨碍缘起。空即在缘起处成立,不必要灭去缘起,
才有空。
3、空不是物事,我们不应执之为存在。这三点完全与龙树的空义相符顺。第二点更显出法藏所理解的空是在缘起的当体上郎空的空,所谓“体法空”,不是要缘起灭去才空的空,所谓“析法空”。后者是小乘之见。对于空与缘起不相妨碍的义理,法藏更提出“真”与“幻”两概念来表示:真空与幻色,互不相碍。真空是缘起的空,幻色是缘起的色;两者是缘起的一体二面,故不相碍。若去掉缘起,空成了断空,色戍了实色,便相碍了。
又关于不能把空执实一点,法藏更强调:
此真空虽郎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
谢,真空不灭(色)。色等指包括色在内的五蕴,泛指现象界。即是说,现象界的成立,由缘起,其谢灭亦由缘起(不起)。此中并不涉及一形而上的实体,作为现象界生起与谢灭的根据。空更不是这形而上的实体。它“不生色”,也“不灭色”,只是显示这缘起的现象界的实相的描述语。
三、八不缘起与六相缘起
由上可见,在对空与缘起的关系及对空义的理解方面,法藏都能相应于龙树的原意,且不无适切的发挥。以下我们集中讨论对缘起的了解一点,在这方面,可以说,法藏基本上仍是沿承龙树的精神,不过他有较多的发挥。
龙树论缘起,主要是通过“中论”的八不偈来表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
出(去)。此中龙树以四对相对的范畴(亦郎八个范畴)的否定,来表示缘起法的实相。范畴的四对八个的数目,并无必然性。龙树的基本意思是,对于缘起法的实相,生、灭等范畴都不能说。即是,它们都不能表示缘起法的实相。要注意的是,龙树说生、灭等,是以自性的立场来说。缘起法不生不灭,郎是缘起法并没有自性的生、自性的灭。关于这点,龙树在“中论”虽未有明显说出,但可由其论证见到。例如,他曾运用两难的方式来否定自性的因果关系:
若法从缘生,不郎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即是说,作为实相的缘起法,其原因与结果不能是绝对的相同,亦不能是绝对的相异。这两者对解释因果关系来说,都有困难。而绝对的相同与绝对的相异,预认了自性的立场。因自性是单一的,不能分为部份。原因与结果若是有自性,则两者只能有绝对相同与绝对相异的关系。这两关系与因果关系都有矛盾,故在因果关系中,我们不能设想有具有自性的结果在生,有具有自性的原因在灭。这即是“不生不灭”。
法藏亦论缘起,且充量发挥之,视之为法界观的内容。他基本上是透过六个范畴,所谓六相,来说缘起。这六相是总、别、同、异、成、坏,计为三对。其具体说法,载于“五教章”中。不少现代学者对之都有疏解。这裹不拟重覆。我们只想总论一下八不缘起与六相缘起的特色。按龙树论缘起,是透过否定的方式来说。他以缘起法没有自性的生、灭,自性的常、断,自性的一、异,自性的来、去。这生、灭等范畴,都是决定的概念,其决定性依自性而来。它们都可以构造成现象的世界。法藏论缘起,则采肯定的方式。他以舍喻缘起的世界,以椽、瓦等喻成就此世界的缘。他的意思是,舍是一个总体,椽等诸缘,在六相所表示的义理下,成就这个总体。缘起世界亦如是,它自身是一个总体,由诸条件依六相的义理而成就。但这缘起的特色在,六相并不以自性说,而纯采缘起的…
《龙树与华严哲学(吴汝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