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說不現見過患 第十四頌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于彼處。
如上文說墮那落迦,那落迦者,即是顯密二部所攝,若無間等極苦、極熱、極可怖畏諸那落迦。諸有輕毀軌範師者,住于彼中,長夜受苦。是故應說。此文取自《金剛心璎珞》第十四章,及《幻化網》第一品。又毀師者亦爲護法所不守護。《金剛心璎珞》雲:「暴惡大顛癡,墮往何方所,具慧不守護,以槍矛等器,刺殺造罪者。」《密集》第五品亦雲:「雖或己曾作,無間等大罪,入金剛乘海,勝乘亦成就。心毀軌範師,修亦不成就。」此經之疏名爲《明炬》,其中釋雲:「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壞如來身,毀謗正法,死後無間,墮五無間。」及「等」字攝諸近無間。諸有現行四根本墮極大罪惡(即是弑父,至壞如來身),亦複能由上師慈恩而堪證得圓滿次第,成等正覺。若于始初承事軌範,繼由聞思達真性巳,便謂「今者師何所用」輕蔑其師,是名心毀其軌範師。同時雖以財物受用,令其歡悅,亦不成就,況複從此不得成就,是謂謗法,望無間罪尤爲重大。以是義故,此諸惡作,是能劫奪一切悉地,是極可怖惡趣苦根,諸續部中數殷重說,故于此處,極應專注。又此依賴,一者總于業果恒常觀修,二者別于所說輕毀上師,惱觸師心,諸罪之果,思其義已,怖畏過患。更複依賴其相續中,護于所說,決定堅固。謂于此二,徒尚言說,則于惡作有所羞恥,亦唯徒有其言說故。設不能念毀師等罪,而起現行,于護律儀而生輕舍,雖謂修道,亦是開辟惡趣之門。故應正護所受誓句及與律儀,以爲根本,然後修道。《金剛心璎珞》第十四章雲:「諸有輕毀軌範師,雖彼勤修一切續,遠離睡眠與喧鬧,修行經于十百劫,亦唯成就那落迦。」《上樂根本續》第一章雲:
「極善修習等持者,恒常守護其誓句,既壞誓句入中圍,受灌不堪得悉地。」
四、總攝其義 第十五頌
是故一切勤勇者,預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如是應知,輕毀軌範有大過患,故諸勤勇,以其一切力所能有,于其金剛軌範上師有大慧者,即是大智。及有大善,不自矜伐而覆藏者,任何時中,不應輕毀。此是總于一切弟子,別于弟子雖勤精進,數數請求諸甚深法,終不能于一上師前,善作依止善知識法,爲哀愍故,授予教誡。如上所說,非唯自不輕毀軌範,若有助伴諸所余人起輕毀者,亦如前說,成自悉地極大障礙,故一切種應離輕毀。《幻化網續》第一品雲:「輕毀軌範師,夢中亦不現,輕毀軌範者,爲魔邪引持,智者應常離,作此暴惡業。」
二、雲何修敬有八:一、獻供,二、觀師爲佛,叁、如命成辦,四、于上師物及其眷屬,雲何應作,五、衆事遍行,悉應清淨,六、身語敬事差別,七、遠離我慢,八、自不自在而轉。
一、獻供有四:一、獻供能淨不敬之法,二、獻一切攝受之法,叁、如是獻供之理證,四、恒常守護叁誓句之法。
一、獻供能淨不敬之法 第十六頌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然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若由放逸輕毀上師,應于上師懷大恭敬,隨順奉獻諸種食物。言「隨順」者,謂隨順師所悅意供,以悅意供而奉獻之。如是獻已,從此便令如前所說,若熾然等諸種侵害,于當來中亦不複生。《勝德大疏》及《四百五十疏》,均釋此爲輕毀上師還淨方便(言還淨者,既違犯已于毀其戒,以正方便令其還複清淨之戒,名爲還淨)。
二、獻一切攝受之法 第十七頌
(《瑜伽》二卷雲:「一、父母,二、妻子,叁、奴婢仆使,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五、田宅邸肆,六、福業及方便作業,七、庫藏,名爲七種攝受。」)
于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況複變動諸財物。
言「自誓句軌範師」者,昔有二說:一說于自施誓句者,一說是自善護誓句之處。其軌範師,《勝德大疏》雲:「所言“恒常守護自誓句”者,謂自誓句,即自本尊之身語意叁種金剛。」賢帝斡大師亦說即自本尊瑜伽。故所觀爲與自本尊之身語意無異無別。「軌範師」者,即自誓句之軌範師。言「非可施」者,謂是難施。若于難施,或妻或子或自生命,尚應作爲供物奉獻,令其歡悅,況複應以身外變動無常財物,令其歡悅。如《叁補劄》第二品第一分雲:「自妻妾子女,姐妹及奴婢,頂禮而奉獻。以我一切物,具慧獻上師,從今始爲仆,我當獻汝前。」至「如是求請已。」
叁、如是獻供之理證 第十八頌
乃至應獻自爲奴仆,令其歡悅,何因緣耶?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亦于現生能賜予。
是故所余,雖經無數俱胝劫中,所難獲得之大覺位,此金剛乘,即于此世亦能賜予。故應如是,令其歡悅。何當賜予?謂當賜予最極猛利具足精進勝所化者。不勤精進,不證菩提,是則弟子自過患故。所言亦者,謂是非唯能于此世賜予諸共悉地之義。
四、恒常守護叁誓句之法 第十九頌 第二十頌 第二十一頌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于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爲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謂自本尊身語意瑜伽,即自誓句,應恒常護。賢帝斡大師釋雲:「恒常,即恒無盡善,恒守護義。」謂住律儀而不動亂。爲令圓滿其資糧故,恒常于金剛薩埵等一切如來,以諸外供,及與內供,遍滿虛空而作供養。如是亦應恒于上師奉獻供物。此爲積集資糧之田,與一切佛悉同等故。所言「亦」者,謂以供養一切如來之供,亦令攝于此供之中。以要言之,以如前說諸中圍供,或外內供,或財物供,相續作供。《金剛心璎珞》第四章雲:「金剛弟子具慧者,何所希求一切樂,以信解心當奉獻。心若思獻而不獻,是名許諾而不獻,從此當墮二處生,餓鬼及與那落迦。」所言無盡真實者,謂若得此,乃至虛空無盡上位法身。故由欲得此位弟子,能以自所極悅意者,雖屬少分,亦成至極殊勝供物。若彼若此,奉獻上師,複由上師爲遣弟子有貪愛故,亦當取受。《叁補劄》第二品第一分雲:「諸有可愛物,以無希求心,彼彼獻上師。師亦具悲愍,除遣弟子貪,利益意樂受。」如是獻供,有大勝利。謂于上師恒常奉施即是等同恒常奉施于一切佛。便得圓滿福德資糧。若能頻頻積集資糧,從此速得最勝悉地,成正等覺,況複所余一切悉地。此明行者成就悉地,不從無因,或相違因而能出生,故應依于隨順之因(即不相違因)。又此應多積集資糧,然亦資糧以依上師爲易圓滿。顯示金剛軌範上師,爲積資糧之最勝田。《五次第》中「加持我之次第」中亦雲:「遠離一切供,發起供上師,由師歡悅故,得一切智智。無上軌範師,金剛薩埵供,不于此修福,苦行何所依。」上文從「是故一切勤勇者」起,至「資糧令得勝悉地」止,除第六頌外,皆是取自《勝德經》初分第二所說,其第一頌及第五頌,《金剛幔續》第十叁章亦有所說。
二、觀師爲佛,有二:一、正義,二、于師影等亦遮不敬。
一、正義 第二十二頌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舍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爲有別異。
即彼上師,是爲積集資糧之田,等同諸佛。諸正弟子,不應觀察金剛軌範與金剛持二者別異。故即于彼,應當信解爲金剛持。又正弟子,應能具足大乘根本:一者悲,二者舍,謂于身資,及與諸善,棄舍一切執爲自利,回施有情,叁者戒,謂其所受律儀畢竟清淨,四者忍,謂于一切有情不正修行,及于難行,無有厭患,具足如是諸種功德。此于上師觀爲佛者,是從衆多續部所說。《密集》第十七章雲:「世尊,于其現前灌頂軌範上師,爲諸如來身語意密金剛之所密集。一切如來與諸菩薩雲何當觀?善男子,一切如來與諸菩薩,作如是觀,謂觀彼爲菩提心金剛。所以者何?軌範師者,與菩提心,二種平等,無有別異。」是謂已受密集灌頂,能表余續一切灌頂。授灌頂者,亦表所余金剛軌範。言「菩提心金剛」者,即是金剛持之異名。哲魯大師所造《密集疏》雲:「言二種無別者,是謂從菩提心金剛法身所起受用圓滿之身。此之所依變化色身,不能成爲現見道時,住于師身,能令清淨他業障等。」此說不能現見真實佛身,如現前時,能由諸佛住于金剛軌範師身,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所言觀爲與佛無別,其所爲者,賢帝斡大師《密集疏》中雲:「謂于上師與金剛持信爲平等,令其堅固金剛持幔。少用功力,多積資糧速疾成就之義。」《金剛幔》第五章中亦說,彼金剛持利有情故,化庸俗相,攝持軌範上師色相。如彼經雲:「所名金剛薩埵者,即彼攝持軌範相,緣利一切有情故,住于庸俗色相中。」應于上師觀五部佛,增長思維功德之心頻頻防護尋過患心。謂若觀察有諸功德,爲能增長自悉地因。若或觀察有少分過,決定成爲悉地障故。《金剛心璎珞》第十四章亦如是雲:「恒敬師弟子,雲何觀其師?師與佛同等,彼即金剛持,出生如來寶。此爲大智海,能施摩尼寶。持彼諸功德,無尋過患心,持德得悉地,尋過壞悉地。」《幻化網》中亦如是說。由是因緣頻頻習近防護自內尋過患心。若有違犯,悔其既往,防護當來。善以其心數數攝持,見《功德品》。是緣上師修習淨信甚深方便。《金剛空行》叁十二品所說,觀上師身,爲功德自性之法,最爲殊勝。如雲:「諸佛自性身,諸支即菩薩,毛孔諸羅漢,頂髻五部佛,世間爲足墊,藥叉密等光,功德自性身,行者當恒觀。」《四座續》中,密秘座第一分所說與此亦同。此頌所言「諸佛」者,謂金剛持。以上師身,作其身觀,眼及諸支,觀地藏等,一切毛孔觀爲百千…
《事師法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