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于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余類此諸所作,自內觀察應遣除。
謂以上文所說爲例,于其一切敬事上師,自所遍行,不應間雜我慢之心。若于勝境生起我慢,《大般若經》說爲重罪,過患大故。由恭敬故,羞恥知慚。《大毗婆沙論》雲:「恭敬亦以慚爲自性。」《怖畏發智論》雲:「于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恭敬上師。」善能防護所有遍行,應住于初適嫁女之相。輕佻法等一切所作,于其爲我開演正道上師面前,悉應遠離。所余類此我慢及輕佻法,一切非理遍行所作,自內以慧而善觀察,作如是念,此不如法,于此一切悉應遣除。
八、自不自在而轉,有四:一、行利他時,應求許可,二、奉獻因行利他所得利養,叁、上師面前,自己不應受他敬事,四、于身威儀起大恭敬。
一、行利他時,應求許可 第四十頌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謂或善住,或入中圍傳授灌頂,或燒護摩,或收弟子爲其說法,若于其處與師同住,應求許可。師若許者,即便能作,若不許者,非所應作。于其處所,若師不在,不用求許。
二、奉獻因行利他所得利養 第四十一頌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于所獻取受已,有所余者隨所喜。
言「開眼」者,即是善住之異名。謂作善住及灌頂等所致供養,隨有所得,一切奉獻于自上師。恰羅第叁句譯雲:「由彼于中取所欲」,如是譯者,謂由上師,于其弟子所供獻中,取己所欲,諸剩余者,得由弟子隨其所喜,而自受用。
叁、上師面前,自己不應受他敬事 第四十二頌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屏退。
上師弟子,非應作爲自己弟子,雖自弟子,亦非應于上師面前爲其說法:一類智人作如是釋,言上師弟子不應作自弟子者,是謂以彼弟子,令于自己修作敬事,致于上師少作敬事,如是說爲不應作爲弟子。鄂省嗔金剛亦雲:諸清淨論皆謂「弟子亦非上師前」一句,既有「亦」字,是言上師弟子,不應于其上師面前,作爲弟子之義。意謂可作弟子然亦不應于上師面前行之。又自弟子,于師面前,亦不應令彼爲己披衣作諸敬事。及起于座,或作禮等,亦不令作,是名「屏退」。
四、于身威儀,起大恭敬 第四十叁頌
隨于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于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謂具慧弟子,設有所獻于軌範師,鞠躬恭敬,以其二手,奉獻其師。不甯唯是,若師于已隨有所賜,亦應恭敬,以其二手而承受之,恰羅第叁第四句譯雲:「具慧于彼以二手,恭敬奉獻或承受。」此譯較善。《叁補紮續》雲:「隨有所賜施,當頂禮而受。」是謂受師所賜,亦當頂禮。
二、附義 第四十四頌
能以正念無忘失,于自遍行皆精進,
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于自誓句,正念無失。舉念爲例,及與正知,令不失壞。于自遍行,皆能精進大金剛持諸所製立。言「同法」者,謂是同師一切學友。是諸學友,于自遍行,有越製處,亦勸阻已,令其不違一切製立。又此應以歡喜意樂,互爲法友。恰羅譯雲:「以其正念無忘念」,此于顯示于上師所,雲何修行之分位中。附益顯示,于其法友雲何應作。
二、特開許處 第四十五頌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
于諸遮製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是顯示有疾病者,無違犯相。此望輕毀上師,惱觸師心,類此諸緣皆不開許。唯由觀待坐于床座或前行,類此有數單遮諸過諸緣,說爲開許。若遭疾病,于其成辦敬事上師諸種事業,雖懷恭敬欲爲成辦,然由疾病增上力故,無力成辦。如于上師面前非可坐床座時,諸種遮製,雖有現行,由能具足至極善心,則不成犯製立之罪。然則于上諸事,應向上師求許可耶?爾時雖未得師許可,若有現行,亦無違犯,以此不用求許可故。恰羅譯雲:「病與恭敬師事業,若由上師賜許可,于諸遮製雖現行,具善心故不墮落。」是譯則謂雖無疾病,于其有數單遮種類,得師許可,亦不成犯。《心璎珞續》中,廣說無違犯相,如雲:「病及根殘缺,利他或大事,有應說無生,待助或許可,有負師教令,當知無違犯。」
叁、依止法之要義 第四十六頌 第四十七頌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于彼于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巳以諸事,一切爲令上師悅。
謂于依止上師所有分位,此中多說,當何所用?應善受持總攝依止上師要門,既已曉了諸有能令上師悅者,便成辦之。既已曉了諸有能起不歡悅因,便遠離之。于彼于此當勤精進:一切悉地,皆由隨順金剛軌範,令其歡悅。言「隨順」者,謂隨行止。是爲大金剛持之所親說。既曉了已,便以叁門一切事相,令其上師金剛軌範歡悅忻樂。《金剛心璎珞續》亦雲:「是故應以諸方便,于勝上師金剛持,隨順令其能歡悅,彼悅一切佛歡悅。」
二、爲其宣說依止法之時 第四十八頌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歸依于叁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當何所施?謂應施此棄舍自在隨順師轉依止法文。何義故施?謂施令記誦,數數誦持此誦文句,令不忘念,複于其義,令其了知,依止正念,及與正知,如理行止,是故施與。何當施者?如諸弟子。何等弟子爲當施耶?謂應具足二種殊勝:一、謂已歸依于佛法僧叁寶,具足不共歸依律儀,二、意樂清淨,謂已如理發起願與趣入二菩提心。此中意謂已于咒乘、及彼岸乘,二種大乘共道次第,善修心者,然後爲其宣說此頌所言歸依,及菩提心,二種修學之法,我于《菩提道次第》中已廣決擇。下文所說「次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爲正法器」二句,是謂已能修學依止上師法後,次乃成爲咒道之器。于其共道淨修治已,若欲趣入咒乘之門,當爲說雲:「金剛弟子,定應如此依止金剛軌範上師。」當知即是此頌密意。以是義故,卓米大師謂當傳授加行法時,應作歸依及與發心,是日傳授正行已前,爲其宣說此五十頌。嘛覺譯師謂于已能修治其共道者,將欲作其密咒軌範,未作已前,爲說此頌,此爲哪羅所立宗趣。今此頌文同《攝行經》,至極重要,我于《道次》已有所說。設有問雲:未授密乘灌頂已前,不應爲說五十頌文,成爲宣布密秘過故。答曰:無過。此頌言說密不共法,至極希少。設現有者,唯約略說,而不明顯,過此無故。複有所余,譬如弟子于其最初求灌頂時,若有什物尚未齊備,令守護故,于灌頂前,亦有爲說本尊觀誦,不名宣密,與此相同。又此是謂于其共道既修治已,最初欲入密咒乘者,非謂于其隨一所余。《金剛空行次第》四十六分雲:「弟子觀足心,風輪如弓形,臍間燃智火,其光燃心間,燃已遍濃布。(瓦m)字化惡相,蠍子出鼻門。次觀忿怒相,由彼普吞食。」至「起所修佛相,安立令守護。」所言「佛」者,謂普賢菩薩。生起彼相,多論巳說。是故非是不于弟子宣揚闡說,但由上師自己觀想。《最勝中圍金剛》雲:「爲令念誦,于此亦施金剛漩咒。是謂于其弟子賜以念誦之咒。」《十真性經》亦如是說。是故上師及與弟子,二俱觀修。要之,總入何乘之門,多契經說,于其最初,依止師法,至爲重要。別于諸入金剛乘者,衆多續中大殷重說,一切悉地,皆由能作隨順上師。是則依止金剛軌範上師之法,爲道根本。又此唯于上師瑜伽略作觀者,不能了知彼諸學處,應于此頌,以大精進善知其義。既了知巳,依于正念及與正知,精勤守護大金剛持諸製立處。若能爾者,于諸違犯,漸趨微弱。設有違越諸製立處,生起悔愧,求其還淨。即于此世,或余生中,經不久時,便能善巧依止知識。如所善巧,能正修習,便成有如善財童子、常啼菩薩。若不了知上說諸事,或雖了知,而不受持守護铠甲,接近犯緣,相續染著衆多過失,便于未來衆多生中,亦複不能學諸製立。諸具慧者,當知此頌,上師瑜伽最勝教授。
叁、既宣說已,雲何令作相應之器 第四十九頌
次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爲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既已修治共道次第,巳學依止上師法後,次于弟子,令其相續成相應器。令成何種相應器耶?謂成正法之器。所言「正」者,即是正士,謂是諸佛。所言「法」者,謂由正士善說能诠諸寶續部,及其所诠二次第道等(生起圓滿二次第等)。于是諸法,令作聽聞修行之器。以何方便令成器耶?謂以咒等,《集一切誓句儀軌》中說雲:「次乃爲其施密咒」。謂依隱密方能成就,非非器境,故名爲密。所言咒者,其代名詞,即曼荼羅。曼爲末那二字所成,末那爲意。荼羅即荼羅耶,義謂防護,防護其意,即名爲咒。《密集》第十八章雲:「依彼彼根境,爲緣所生意,意即釋名曼,荼羅防護義。」防護其意,有衆多法,此中謂應依于灌頂令防護意,以施咒門令成爲器。此望何者防護其意?謂望惡趣,或叁有苦,或下劣乘而正防護,故名防護,此爲賢帝斡大師所說。若爾,既已令成相應之器,此後當以何爲最初?謂其最初,令不毀壞得灌頂時所受誓句,及與律儀,爲至重要。若舍律儀便成斷毀得悉地根,于後雖能修習其道,聽講續等,亦複同于無基之頂。以是義故,既灌頂已,從此無間,成爲墮處,不成墮處,所應防護咒乘律儀一切學處,皆由上師爲其宣說,弟子于此應善了知。謂若未受灌頂已前,不應聽聞滿分咒乘諸學處故。然其學處雖有衆多,而以一切根本墮罪,爲能斷毀律儀之因,與余不同。當于十四根本墮罪,口誦其文,意持其義,以大殷勤,令不染犯根本墮罪。《趣入菩薩行論》雲:「經部虛空藏,最初應閱覽。」是謂于此根本墮罪而外,《虛空藏經》所說護持菩薩律儀,亦于最初應當閱覽。與此相同,所余學處非不應學。至心欲學無上乘者,得灌頂後,最初應知一十四種根本墮等防護之處。若不防護,而自說言,修習其道,聽聞講續,是則但有浪漫遊于金剛乘相。善求自事,得灌頂已,即以防護誓句律儀爲其根本,然後于咒,作聞思修。
叁、釋最後所作 第五十頌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余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今此爲緣無邊有情,無邊義利,大菩提故,集五十頌。所言「我」者,拔毗天自稱。以我所積無邊集頌之善,從此能令一切有情速得佛位,是名回向集頌劬勞所生福德,令其無盡而增長故。何故說此第五十頌?謂前所說棄舍自在隨師而轉,如是弟子方令生起,現時永久無余利益,又能遠離未說倒說及過當說一切過患。《最勝贊》雲:「所作福資糧,悉回向衆生。皆依世尊說,余論所未說。」意謂回向造論等善于諸有情,是名能令外道息滅、如來聖教妙法常住大巧方便。
(此下錄自能海上師譯本)
贊叁界導師善解此論之偈贊
如說撰述事師五十頌 具敬弟子意望才能增
悉得圓滿充足最勝論 于是甚深傳繼能暢行
純熟善巧列位勝甘露 綜集衆論決擇最顯明
正士勸勵諸說善彼心 叁界導引善解之妙論
若凡依止知識缺善巧 略能了悉此意最堪能
具大精勤種種下劣舍 叁門無怠自在轉成行
我及同我意趣或相近 于此妙道修行或發心
修業出生極大善資糧 回向無邊有情皆滅罪
凡此依止所成衆過失 共余士夫所作悉清淨
迅急潔淨依止正士尊 見聞隨喜所作不劣鈍
歸求根本具德恩師無論何時何地不舍離(此句叁反)
此《事師五十頌》者,是印度大善巧阿舍黎馬鳴聖者之所作也。印土之堪布白馬嘎瓦馬同比丘譯師,名大寶賢者,以印語而譯作藏音,于其詞義之間最極溶洽無間。以此說聽擇辯廣作開解,于彼弟子等之一切希望如何,皆可作充滿成就之願道也。此論在印土未有詳明之解釋,如此之所作者,又複此中引用純潔殊勝,如《攝秘密大教王》、及《金剛》及《金剛心莊嚴傳承》及《幻化網》及《桑補紮》及《金剛幕》及《金剛空行》及《最初勝勇》等諸密部論之言教,乃至別余善說亦共依據。于依止善知識之理,善巧尋收,取集真義,儲藏甚富,是世間依怙光顯正法之元首居中之筆。,亦且普皆稱揚希願相續發生傳布,乃至能成無邊衆生之引導,伸張廣大成就義利無能勝者,是明了執受獲得部器習修純熟之大金剛持上師法門吉祥大寶之諸訓誡,亦屬後時顯密之圓滿指示之緊要精點,進入一切諸智之唯一的寶論,亦善慧愛重之莊嚴寶飾之堅固廣藏,是大善巧者之最勝歸處,具德賢惠所說之最近激勸之至理。比丘金剛持大德賢善名稱普聞,于藏此之堅固勝王寶淨地,亦名淨隱岩獅子院加行之作也。內明部器叁者之中,屬于因明之理,善具辯才戒進之法者,是花之葉寶莊嚴也。若複依此而修,則更使聖教轉成堅實廣大無盡之果也,如是願雲。
《事師法五十頌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