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事师法五十颂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住于初适嫁女相。

  一切轻佻等所作,开演师前应远离,

  所余类此诸所作,自内观察应遣除。

  谓以上文所说为例,于其一切敬事上师,自所遍行,不应间杂我慢之心。若于胜境生起我慢,《大般若经》说为重罪,过患大故。由恭敬故,羞耻知惭。《大毗婆沙论》云:「恭敬亦以惭为自性。」《怖畏发智论》云:「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恭敬上师。」善能防护所有遍行,应住于初适嫁女之相。轻佻法等一切所作,于其为我开演正道上师面前,悉应远离。所余类此我慢及轻佻法,一切非理遍行所作,自内以慧而善观察,作如是念,此不如法,于此一切悉应遣除。

  八、自不自在而转,有四:一、行利他时,应求许可,二、奉献因行利他所得利养,三、上师面前,自己不应受他敬事,四、于身威仪起大恭敬。

  一、行利他时,应求许可 第四十颂

  善住中围及护摩,摄收弟子及讲说,

  其处若与师同住,未得许可不应作。

  谓或善住,或入中围传授灌顶,或烧护摩,或收弟子为其说法,若于其处与师同住,应求许可。师若许者,即便能作,若不许者,非所应作。于其处所,若师不在,不用求许。

  二、奉献因行利他所得利养 第四十一颂

  若开眼等随所得,一切皆当献上师,

  师于所献取受已,有所余者随所喜。

  言「开眼」者,即是善住之异名。谓作善住及灌顶等所致供养,随有所得,一切奉献于自上师。恰罗第三句译云:「由彼于中取所欲」,如是译者,谓由上师,于其弟子所供献中,取己所欲,诸剩余者,得由弟子随其所喜,而自受用。

  三、上师面前,自己不应受他敬事 第四十二颂

  上师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师前,

  随行所有诸敬事,及作礼等当屏退。

  上师弟子,非应作为自己弟子,虽自弟子,亦非应于上师面前为其说法:一类智人作如是释,言上师弟子不应作自弟子者,是谓以彼弟子,令于自己修作敬事,致于上师少作敬事,如是说为不应作为弟子。鄂省嗔金刚亦云:诸清净论皆谓「弟子亦非上师前」一句,既有「亦」字,是言上师弟子,不应于其上师面前,作为弟子之义。意谓可作弟子然亦不应于上师面前行之。又自弟子,于师面前,亦不应令彼为己披衣作诸敬事。及起于座,或作礼等,亦不令作,是名「屏退」。

  四、于身威仪,起大恭敬 第四十三颂

  随于轨范有所献,或轨范师有所赐,

  具慧于彼应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谓具慧弟子,设有所献于轨范师,鞠躬恭敬,以其二手,奉献其师。不宁唯是,若师于已随有所赐,亦应恭敬,以其二手而承受之,恰罗第三第四句译云:「具慧于彼以二手,恭敬奉献或承受。」此译较善。《三补扎续》云:「随有所赐施,当顶礼而受。」是谓受师所赐,亦当顶礼。

  二、附义 第四十四颂

  能以正念无忘失,于自遍行皆精进,

  同法违越自所行,以欢喜心相劝阻。

  于自誓句,正念无失。举念为例,及与正知,令不失坏。于自遍行,皆能精进大金刚持诸所制立。言「同法」者,谓是同师一切学友。是诸学友,于自遍行,有越制处,亦劝阻已,令其不违一切制立。又此应以欢喜意乐,互为法友。恰罗译云:「以其正念无忘念」,此于显示于上师所,云何修行之分位中。附益显示,于其法友云何应作。

  二、特开许处 第四十五颂

  有病恭敬师事业,亦未得师赐许可,

  于诸遮制虽现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是显示有疾病者,无违犯相。此望轻毁上师,恼触师心,类此诸缘皆不开许。唯由观待坐于床座或前行,类此有数单遮诸过诸缘,说为开许。若遭疾病,于其成办敬事上师诸种事业,虽怀恭敬欲为成办,然由疾病增上力故,无力成办。如于上师面前非可坐床座时,诸种遮制,虽有现行,由能具足至极善心,则不成犯制立之罪。然则于上诸事,应向上师求许可耶?尔时虽未得师许可,若有现行,亦无违犯,以此不用求许可故。恰罗译云:「病与恭敬师事业,若由上师赐许可,于诸遮制虽现行,具善心故不堕落。」是译则谓虽无疾病,于其有数单遮种类,得师许可,亦不成犯。《心璎珞续》中,广说无违犯相,如云:「病及根残缺,利他或大事,有应说无生,待助或许可,有负师教令,当知无违犯。」

  三、依止法之要义 第四十六颂 第四十七颂

  此中多说何所用,令师欢悦所应作,

  令师不悦皆远离,于彼于此当精进。

  悉地随顺轨范师,大金刚持所亲说,

  既晓了巳以诸事,一切为令上师悦。

  谓于依止上师所有分位,此中多说,当何所用?应善受持总摄依止上师要门,既已晓了诸有能令上师悦者,便成办之。既已晓了诸有能起不欢悦因,便远离之。于彼于此当勤精进:一切悉地,皆由随顺金刚轨范,令其欢悦。言「随顺」者,谓随行止。是为大金刚持之所亲说。既晓了已,便以三门一切事相,令其上师金刚轨范欢悦忻乐。《金刚心璎珞续》亦云:「是故应以诸方便,于胜上师金刚持,随顺令其能欢悦,彼悦一切佛欢悦。」

  二、为其宣说依止法之时 第四十八颂

  意乐清净诸弟子,已正归依于三宝,

  随顺上师而转者,便应施与令记诵。

  当何所施?谓应施此弃舍自在随顺师转依止法文。何义故施?谓施令记诵,数数诵持此诵文句,令不忘念,复于其义,令其了知,依止正念,及与正知,如理行止,是故施与。何当施者?如诸弟子。何等弟子为当施耶?谓应具足二种殊胜:一、谓已归依于佛法僧三宝,具足不共归依律仪,二、意乐清净,谓已如理发起愿与趣入二菩提心。此中意谓已于咒乘、及彼岸乘,二种大乘共道次第,善修心者,然后为其宣说此颂所言归依,及菩提心,二种修学之法,我于《菩提道次第》中已广决择。下文所说「次乃施与咒乘等,令得成为正法器」二句,是谓已能修学依止上师法后,次乃成为咒道之器。于其共道净修治已,若欲趣入咒乘之门,当为说云:「金刚弟子,定应如此依止金刚轨范上师。」当知即是此颂密意。以是义故,卓米大师谓当传授加行法时,应作归依及与发心,是日传授正行已前,为其宣说此五十颂。嘛觉译师谓于已能修治其共道者,将欲作其密咒轨范,未作已前,为说此颂,此为哪罗所立宗趣。今此颂文同《摄行经》,至极重要,我于《道次》已有所说。设有问云:未授密乘灌顶已前,不应为说五十颂文,成为宣布密秘过故。答曰:无过。此颂言说密不共法,至极希少。设现有者,唯约略说,而不明显,过此无故。复有所余,譬如弟子于其最初求灌顶时,若有什物尚未齐备,令守护故,于灌顶前,亦有为说本尊观诵,不名宣密,与此相同。又此是谓于其共道既修治已,最初欲入密咒乘者,非谓于其随一所余。《金刚空行次第》四十六分云:「弟子观足心,风轮如弓形,脐间燃智火,其光燃心间,燃已遍浓布。(瓦m)字化恶相,蝎子出鼻门。次观忿怒相,由彼普吞食。」至「起所修佛相,安立令守护。」所言「佛」者,谓普贤菩萨。生起彼相,多论巳说。是故非是不于弟子宣扬阐说,但由上师自己观想。《最胜中围金刚》云:「为令念诵,于此亦施金刚漩咒。是谓于其弟子赐以念诵之咒。」《十真性经》亦如是说。是故上师及与弟子,二俱观修。要之,总入何乘之门,多契经说,于其最初,依止师法,至为重要。别于诸入金刚乘者,众多续中大殷重说,一切悉地,皆由能作随顺上师。是则依止金刚轨范上师之法,为道根本。又此唯于上师瑜伽略作观者,不能了知彼诸学处,应于此颂,以大精进善知其义。既了知巳,依于正念及与正知,精勤守护大金刚持诸制立处。若能尔者,于诸违犯,渐趋微弱。设有违越诸制立处,生起悔愧,求其还净。即于此世,或余生中,经不久时,便能善巧依止知识。如所善巧,能正修习,便成有如善财童子、常啼菩萨。若不了知上说诸事,或虽了知,而不受持守护铠甲,接近犯缘,相续染著众多过失,便于未来众多生中,亦复不能学诸制立。诸具慧者,当知此颂,上师瑜伽最胜教授。

  三、既宣说已,云何令作相应之器 第四十九颂

  次乃施与咒乘等,令得成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堕,正所应诵及受持。

  既已修治共道次第,巳学依止上师法后,次于弟子,令其相续成相应器。令成何种相应器耶?谓成正法之器。所言「正」者,即是正士,谓是诸佛。所言「法」者,谓由正士善说能诠诸宝续部,及其所诠二次第道等(生起圆满二次第等)。于是诸法,令作听闻修行之器。以何方便令成器耶?谓以咒等,《集一切誓句仪轨》中说云:「次乃为其施密咒」。谓依隐密方能成就,非非器境,故名为密。所言咒者,其代名词,即曼荼罗。曼为末那二字所成,末那为意。荼罗即荼罗耶,义谓防护,防护其意,即名为咒。《密集》第十八章云:「依彼彼根境,为缘所生意,意即释名曼,荼罗防护义。」防护其意,有众多法,此中谓应依于灌顶令防护意,以施咒门令成为器。此望何者防护其意?谓望恶趣,或三有苦,或下劣乘而正防护,故名防护,此为贤帝斡大师所说。若尔,既已令成相应之器,此后当以何为最初?谓其最初,令不毁坏得灌顶时所受誓句,及与律仪,为至重要。若舍律仪便成断毁得悉地根,于后虽能修习其道,听讲续等,亦复同于无基之顶。以是义故,既灌顶已,从此无间,成为堕处,不成堕处,所应防护咒乘律仪一切学处,皆由上师为其宣说,弟子于此应善了知。谓若未受灌顶已前,不应听闻满分咒乘诸学处故。然其学处虽有众多,而以一切根本堕罪,为能断毁律仪之因,与余不同。当于十四根本堕罪,口诵其文,意持其义,以大殷勤,令不染犯根本堕罪。《趣入菩萨行论》云:「经部虚空藏,最初应阅览。」是谓于此根本堕罪而外,《虚空藏经》所说护持菩萨律仪,亦于最初应当阅览。与此相同,所余学处非不应学。至心欲学无上乘者,得灌顶后,最初应知一十四种根本堕等防护之处。若不防护,而自说言,修习其道,听闻讲续,是则但有浪漫游于金刚乘相。善求自事,得灌顶已,即以防护誓句律仪为其根本,然后于咒,作闻思修。

  三、释最后所作 第五十颂

  如是弟子随师转,生无余利无过患。

  集此我积无边善,愿诸有情速成佛。

  今此为缘无边有情,无边义利,大菩提故,集五十颂。所言「我」者,拔毗天自称。以我所积无边集颂之善,从此能令一切有情速得佛位,是名回向集颂劬劳所生福德,令其无尽而增长故。何故说此第五十颂?谓前所说弃舍自在随师而转,如是弟子方令生起,现时永久无余利益,又能远离未说倒说及过当说一切过患。《最胜赞》云:「所作福资粮,悉回向众生。皆依世尊说,余论所未说。」意谓回向造论等善于诸有情,是名能令外道息灭、如来圣教妙法常住大巧方便。

  (此下录自能海上师译本)

  赞三界导师善解此论之偈赞

  如说撰述事师五十颂 具敬弟子意望才能增

  悉得圆满充足最胜论 于是甚深传继能畅行

  纯熟善巧列位胜甘露 综集众论决择最显明

  正士劝励诸说善彼心 三界导引善解之妙论

  若凡依止知识缺善巧 略能了悉此意最堪能

  具大精勤种种下劣舍 三门无怠自在转成行

  我及同我意趣或相近 于此妙道修行或发心

  修业出生极大善资粮 回向无边有情皆灭罪

  凡此依止所成众过失 共余士夫所作悉清净

  迅急洁净依止正士尊 见闻随喜所作不劣钝

  归求根本具德恩师无论何时何地不舍离(此句三反)

  此《事师五十颂》者,是印度大善巧阿舍黎马鸣圣者之所作也。印土之堪布白马嘎瓦马同比丘译师,名大宝贤者,以印语而译作藏音,于其词义之间最极溶洽无间。以此说听择辩广作开解,于彼弟子等之一切希望如何,皆可作充满成就之愿道也。此论在印土未有详明之解释,如此之所作者,又复此中引用纯洁殊胜,如《摄秘密大教王》、及《金刚》及《金刚心庄严传承》及《幻化网》及《桑补扎》及《金刚幕》及《金刚空行》及《最初胜勇》等诸密部论之言教,乃至别余善说亦共依据。于依止善知识之理,善巧寻收,取集真义,储藏甚富,是世间依怙光显正法之元首居中之笔。,亦且普皆称扬希愿相续发生传布,乃至能成无边众生之引导,伸张广大成就义利无能胜者,是明了执受获得部器习修纯熟之大金刚持上师法门吉祥大宝之诸训诫,亦属后时显密之圆满指示之紧要精点,进入一切诸智之唯一的宝论,亦善慧爱重之庄严宝饰之坚固广藏,是大善巧者之最胜归处,具德贤惠所说之最近激劝之至理。比丘金刚持大德贤善名称普闻,于藏此之坚固胜王宝净地,亦名净隐岩狮子院加行之作也。内明部器三者之中,属于因明之理,善具辩才戒进之法者,是花之叶宝庄严也。若复依此而修,则更使圣教转成坚实广大无尽之果也,如是愿云。

  

《事师法五十颂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