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因爲要和他們離開,反而加倍的痛苦。我們必須如此地深思熟慮,用最大的方便斷除對于現世的貪欲。」

  【六】

  「且第諾統」這個法門真是個深而又深的法門。所謂「深」,是指心難測度,慧難通達,是拔除痛苦、成就安樂的方法,其重要性在別的法門裏沒有,這才叫做深;且第諾統這一法門呢?正是難測度難通達的。

  在印度,無論在唯識宗以下的那一個實事師面前,如果你說一切無實、自性空,他一定這樣想:「啊呀!這般的胡說,真是瘋狂了。」同樣地,一切貪著現世的受持十部聖教的格什、爲千百個衆生禮拜的上師,能念誦四部續典做百個灌頂的開壇師、以閉關和坐靜度時而修本尊和風脈的瑜伽師、大手印和能寂大圓滿的修持者,這些人,說來雖然象雷一般地響亮,但是,他們並沒有了解和通達這個法門。如果說必須舍掉現世的一切享受和快樂,他們心裏一定不能容忍,一定這樣想:「啊呀!這簡直是打胡亂說!」他們對此法門畏懼、恐怖和驚駭。如果發現別人舍棄現世的享受,他們還要說:「這種人真是愚癡,父母親戚等任何人的話都不聽,而甘願窮困潦倒地漂泊,只能把他算作傻瓜和不可栽培的人。我們以爲,聞、思、修等等一切,任何做什麼,不能在現世受苦,而要在人群中算一個很快樂的人,要成爲人的模範,物質要富裕,不希望于人、不伸手、不乞求;奶茶、清茶、肉、酥油和糕點要多多堆積,可資享受。這樣才是佛教徒和智者。」這說明他們想成爲一個被人稱揚和非常快樂的人,自己這樣努力,也這樣教別人,他們以爲,能夠這樣,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才是大智慧人。大德們尚且如此,其余出家人的心不能接受這個甚深法門,就不必說了。

  現在,一般人對于脈、風或空性等法門感到興趣,雖然叁五成群地專門談論它,對于它的修持努力的也很多,但是對于「且第諾統」的法門感到興趣的人,實在太少,如果對他們講說應該放下眼前的親屬、田地、房屋和財物等現世享受的法,那麼,他們將如驢頭挨了棍子一般,心裏昏昏地、鼻子酸溜溜地簡直不高興聽,簡直不樂意修。現見如此,這並不是妄談,如果有願意修的,不妨請來試試,咱們都是內夥子,不必客氣!

  衆生依怙說得好:「現在一般法師、律師、禅師,也不過是想有現世的法師、律師之名,閉關修行的人在門楣上寫些字,表示修行人不會客,也無非是想有現世的禅師之名;行布施,也只是希望得到現世的樂善好施的美名。這譬如把糌巴粉抛到水裏,毫不相幹。甚至做一點點供養,也希望別人看見。任憑做什麼事,都有這個無所不想的觀念來參加,任何善行,都是在追逐名呀!名呀!「名」像個騎士,它牽著我們的一切。因此,士夫們!我們必須用槍戳穿攀緣現世的觀念,如果不戳穿它,那麼,一切習教、持律、說法和參禅,都不能關閉叁惡趣的門,都不能回避叁惡趣的苦;而這樣的法師、律師和禅師有什麼用處呢?如果失掉了總義,就是畢生住業林,老來還放不下世樂,一個勁貪著寺廟和廟産,造一些爭奪擾衆的罪惡,但終于只能把寺廟或廟産作爲遺産丟下,獨自去到無間地獄的火中;這完全是由于大家不思維無常所致。總之,如果死無常沒有在自己的相續上生起來,就是「集密」大法,也未爲深;自身生起死無常時,哪怕叁句皈依,也是很深的。士夫們!一般人老是追求高深的法門,結果墜落懸崖,真是可憐!死無常的念頭沒有生起時,縱有很深的教授,也只會成文內外顛倒。」

  從前祖師們說:「且第諾統」這一法門,需要四依止、叁金剛和出、入、得叁事。

  初四:一、心極法依止;二、法極窮依止;叁、窮極死依止;四、死極空窟依止。

  叁金剛:一、事前無牽累金剛;二、事後無愧悔金剛;叁、智慧與自己並行金剛。

  後叁:一、出于人群;二、入于狗伍;叁、得到聖位。

  這一切,若能了解經中所說世尊是怎樣地出家、怎樣地修六年苦行、弟子們是怎樣地出家等等情況,就會明白上述這些話的重要,就會明白「且第諾統」是最深深的、中心的法門。

  剛才說的四依止等十法,它們的名字叫作「十秘財」。只能把它們放在心上,那麼,就能除世間的錯亂,能竭貪欲的大海,能摧八法的高山,能傾煩惱的堡壘,能壞惡業的船筏,能達對治法門的康莊大道;因此,它們實在是最殊勝的秘財。下面還要廣說,請好好地理解它!

  【七】

  由此看來,「且第諾統」這個法門,我們的心很難測透它的底,一般人很不容易通達,是秘密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甚深、秘密、無上的法門了。

  還有,既然獲得利益安樂的方法,在別處沒有而唯這個法門有,那麼,還是這個法門深,比別的法門殊勝卓越;這個法門能使我們並不多費力氣地成辦現世快樂、後世快樂和叁種菩提,乃至一切。

  有人以爲:修「且第諾統」不是要抛盡現世的快樂嗎?怎樣能成辦現世的快樂呢?你這個話是實在的。諺雲:「平常的樂事不願意享受,大的樂事又沒有份,若能分享高級的樂事就使人墮落懸崖」。又這樣傳說:「存心求幸福安樂,反而沒有快樂;不存心追求,一任自然,反而有快樂。」難道不是說修行人不希望感應,感應也不棄修行人嗎?難道不是說佛陀所以有偉大名聲,其根本也在于能滿五欲嗎?

  章巴甲惹說:「快樂睡在修行人的門前,饕餮之徒是不會發現的;『且第諾統』睡在對治者的門前,貪嗔之輩是不會感覺的;心意安泰在爲斬草除根的人看門,患得患失者不會知道;富翁在爲知足的人看門,貪戀五欲者不會接近。」朵瑾·尚敦伯說:「追求現世的快樂是痛苦的,如果能把現世的快樂交給風,就能生畢竟的快樂。」霞柏港巴也說:「我說:『如果真正信任我,我就使你們快樂。』弟子們說:『那麼,我就信任你吧!』我說:『但是,我也沒有別的方法,沒有別的教授,只有教你們且第諾統!』」漾霞·播港巴說:「貪求現世的五欲,是我們現在和將來一切痛苦的因,所以必須抛棄現世五欲的經營;現世五欲經營大的時候,心裏就不會快樂,結果還不知『伊于胡底』。在那種情形下面,只有罪、苦、惡名叁者同時來了。因此,必須遮止這多種多樣的欲念;遮止各種五欲的觀念,就是快樂的開始。因此,要使現在、將來都得快樂,就必須表示心裏面什麼也不貪和什麼也不積聚。但是,不求利養,利養反好;不要名譽,名譽反大;不圖稱贊,稱贊反廣;不想眷屬,眷屬反多。如真心修法就需要守窮,而且要能窮到死的最後;誰能生起這種觀念,天、鬼、人叁者是絕不能使他困窘的。耽著五欲、追求五欲的人,是在自討下賤、自作痛苦,別人譏嫌,自己也苦惱,將來還要墮惡趣。」

  傑確巴說:「能授『現世五欲』于風,才能叫做『厭離行者』。一個人什麼也不需要時,他的名稱一定遍揚于大地;能爲佛法犧牲生命時,他的名譽一定會由風來傳播。」

  龍樹阿阇黎也說:「搔疥癢固然舒服,但沒有疥更舒服。這樣,有世間五欲固然快樂,但沒有五欲更快樂。佛法是勝妙的道理。佛法能令世間快樂,能令世間歡喜,此世他世都不欺诳。行爲合于佛法,當國王也快樂,並能出生像廣大頂髻一般的名稱遍揚十方,就是阿阇黎們也要給你敬禮;你當國王能依照佛法行事而不是爲名,那就有很好的結果,除此別求是不會有利益的。」這是一段教授國王的話,意思是,你如果能依照佛法抛棄現世的五欲,那麼,現世的利養、恭敬、聲益和名稱等,隨你所欲,一切皆成;這樣,你攝持王位,對于自他一切才能有益;除此,如果你另外把心椿釘在五欲上面去,那麼,你哪怕掌握國政,也沒有利益。

  聖天阿阇黎在《中觀四百論》裏也說:「誰若不能洞見這世間而爲他人說法,那就是愚癡;假使人們跟著他走,就會極長時間地被他欺騙。」這是說:能好好地修佛法,就在現世,也會比別人快樂。若連這一點都不知道,那就是個呆子或愚夫,他是會自他俱害的。因此,好好地修佛法,就能夠掌握快樂的關鍵。此事極爲重要。

  寂天阿阇黎在《集學論》的開頭說:「由獲不散殊勝法,未得諸樂定能得,已得諸樂永不失,並得菩薩無盡樂,無等圓滿諸佛位。」

  薄伽梵也說:「若欲求諸樂,當盡舍五欲,若盡舍五欲,即得最勝樂;若隨五欲轉,永無滿足時,智遮能滿足,即能得滿足;五欲不能滿,智遮能滿足,具智滿足人,不隨叁有轉。」

  聖者無著也說:「享受佛法得智慧生活的快樂,簡直不能和享受吃喝、女人、歌舞等五欲的快樂相提並論。」這話怎樣講呢?因爲吃喝等等享受的快樂是:一、不是充溢全身得;二、要靠外緣,不能隨欲即得;叁、不遍叁界、四、不能引聖財;五、受用有盡;六、易遭仇怨等破壞;七、不能帶往後世;八、無論怎樣享受,也不會滿足;九、能引現、後一切痛苦;十、像搔癩得快樂似的,僅僅是以暫時息苦而名爲「樂」;十一、能引貪等煩惱;十二、能導致殺生等罪行。享受佛法所生的快樂是最殊勝的:一、充溢全身;二、從心所欲;叁、叁界都有;四、能獲聖財;五、受用不盡地增長;六、仇怨等不能毀滅;七、現在和將來都是可帶走;八、能畢竟滿足;九、不引現在和將來的苦;十、不是假名安立爲樂;十一、能摧毀煩惱;十二、能摧毀惡行。

  格西奔恭甲聽說將來有齋主來拜會,就把佛供做的好好的;但他即時檢查自己的意樂,發現自己這樣做是爲的齋主的情面,爲的希望齋主贊歎莊嚴,他即灑上一把灰,說:「比丘不應該做假啊!」帕當巴聽見這件事,他說:「在西藏,供養叁寶的,奔恭甲的那把灰才是頂好的。」有人在甲拉康寺供酪,奔恭甲聽到行堂師給前幾排舀酪的聲音,心中想:看這情形,到後面來我們會得不到了。但是,他跟即提起正念來,說:「就想到你的嘴!」並且把他的木碗扣起來。「快成酪呀!」行堂師叫他。說:「壞念頭剛才喝過了!」不…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