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因为要和他们离开,反而加倍的痛苦。我们必须如此地深思熟虑,用最大的方便断除对于现世的贪欲。」

  【六】

  「且第诺统」这个法门真是个深而又深的法门。所谓「深」,是指心难测度,慧难通达,是拔除痛苦、成就安乐的方法,其重要性在别的法门里没有,这才叫做深;且第诺统这一法门呢?正是难测度难通达的。

  在印度,无论在唯识宗以下的那一个实事师面前,如果你说一切无实、自性空,他一定这样想:「啊呀!这般的胡说,真是疯狂了。」同样地,一切贪着现世的受持十部圣教的格什、为千百个众生礼拜的上师,能念诵四部续典做百个灌顶的开坛师、以闭关和坐静度时而修本尊和风脉的瑜伽师、大手印和能寂大圆满的修持者,这些人,说来虽然象雷一般地响亮,但是,他们并没有了解和通达这个法门。如果说必须舍掉现世的一切享受和快乐,他们心里一定不能容忍,一定这样想:「啊呀!这简直是打胡乱说!」他们对此法门畏惧、恐怖和惊骇。如果发现别人舍弃现世的享受,他们还要说:「这种人真是愚痴,父母亲戚等任何人的话都不听,而甘愿穷困潦倒地漂泊,只能把他算作傻瓜和不可栽培的人。我们以为,闻、思、修等等一切,任何做什么,不能在现世受苦,而要在人群中算一个很快乐的人,要成为人的模范,物质要富裕,不希望于人、不伸手、不乞求;奶茶、清茶、肉、酥油和糕点要多多堆积,可资享受。这样才是佛教徒和智者。」这说明他们想成为一个被人称扬和非常快乐的人,自己这样努力,也这样教别人,他们以为,能够这样,才是男子汉大丈夫,才是大智慧人。大德们尚且如此,其余出家人的心不能接受这个甚深法门,就不必说了。

  现在,一般人对于脉、风或空性等法门感到兴趣,虽然三五成群地专门谈论它,对于它的修持努力的也很多,但是对于「且第诺统」的法门感到兴趣的人,实在太少,如果对他们讲说应该放下眼前的亲属、田地、房屋和财物等现世享受的法,那么,他们将如驴头挨了棍子一般,心里昏昏地、鼻子酸溜溜地简直不高兴听,简直不乐意修。现见如此,这并不是妄谈,如果有愿意修的,不妨请来试试,咱们都是内伙子,不必客气!

  众生依怙说得好:「现在一般法师、律师、禅师,也不过是想有现世的法师、律师之名,闭关修行的人在门楣上写些字,表示修行人不会客,也无非是想有现世的禅师之名;行布施,也只是希望得到现世的乐善好施的美名。这譬如把糌巴粉抛到水里,毫不相干。甚至做一点点供养,也希望别人看见。任凭做什么事,都有这个无所不想的观念来参加,任何善行,都是在追逐名呀!名呀!「名」像个骑士,它牵着我们的一切。因此,士夫们!我们必须用枪戳穿攀缘现世的观念,如果不戳穿它,那么,一切习教、持律、说法和参禅,都不能关闭三恶趣的门,都不能回避三恶趣的苦;而这样的法师、律师和禅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失掉了总义,就是毕生住业林,老来还放不下世乐,一个劲贪着寺庙和庙产,造一些争夺扰众的罪恶,但终于只能把寺庙或庙产作为遗产丢下,独自去到无间地狱的火中;这完全是由于大家不思维无常所致。总之,如果死无常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上生起来,就是「集密」大法,也未为深;自身生起死无常时,哪怕三句皈依,也是很深的。士夫们!一般人老是追求高深的法门,结果坠落悬崖,真是可怜!死无常的念头没有生起时,纵有很深的教授,也只会成文内外颠倒。」

  从前祖师们说:「且第诺统」这一法门,需要四依止、三金刚和出、入、得三事。

  初四:一、心极法依止;二、法极穷依止;三、穷极死依止;四、死极空窟依止。

  三金刚:一、事前无牵累金刚;二、事后无愧悔金刚;三、智慧与自己并行金刚。

  后三:一、出于人群;二、入于狗伍;三、得到圣位。

  这一切,若能了解经中所说世尊是怎样地出家、怎样地修六年苦行、弟子们是怎样地出家等等情况,就会明白上述这些话的重要,就会明白「且第诺统」是最深深的、中心的法门。

  刚才说的四依止等十法,它们的名字叫作「十秘财」。只能把它们放在心上,那么,就能除世间的错乱,能竭贪欲的大海,能摧八法的高山,能倾烦恼的堡垒,能坏恶业的船筏,能达对治法门的康庄大道;因此,它们实在是最殊胜的秘财。下面还要广说,请好好地理解它!

  【七】

  由此看来,「且第诺统」这个法门,我们的心很难测透它的底,一般人很不容易通达,是秘密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甚深、秘密、无上的法门了。

  还有,既然获得利益安乐的方法,在别处没有而唯这个法门有,那么,还是这个法门深,比别的法门殊胜卓越;这个法门能使我们并不多费力气地成办现世快乐、后世快乐和三种菩提,乃至一切。

  有人以为:修「且第诺统」不是要抛尽现世的快乐吗?怎样能成办现世的快乐呢?你这个话是实在的。谚云:「平常的乐事不愿意享受,大的乐事又没有份,若能分享高级的乐事就使人堕落悬崖」。又这样传说:「存心求幸福安乐,反而没有快乐;不存心追求,一任自然,反而有快乐。」难道不是说修行人不希望感应,感应也不弃修行人吗?难道不是说佛陀所以有伟大名声,其根本也在于能满五欲吗?

  章巴甲惹说:「快乐睡在修行人的门前,饕餮之徒是不会发现的;『且第诺统』睡在对治者的门前,贪嗔之辈是不会感觉的;心意安泰在为斩草除根的人看门,患得患失者不会知道;富翁在为知足的人看门,贪恋五欲者不会接近。」朵瑾·尚敦伯说:「追求现世的快乐是痛苦的,如果能把现世的快乐交给风,就能生毕竟的快乐。」霞柏港巴也说:「我说:『如果真正信任我,我就使你们快乐。』弟子们说:『那么,我就信任你吧!』我说:『但是,我也没有别的方法,没有别的教授,只有教你们且第诺统!』」漾霞·播港巴说:「贪求现世的五欲,是我们现在和将来一切痛苦的因,所以必须抛弃现世五欲的经营;现世五欲经营大的时候,心里就不会快乐,结果还不知『伊于胡底』。在那种情形下面,只有罪、苦、恶名三者同时来了。因此,必须遮止这多种多样的欲念;遮止各种五欲的观念,就是快乐的开始。因此,要使现在、将来都得快乐,就必须表示心里面什么也不贪和什么也不积聚。但是,不求利养,利养反好;不要名誉,名誉反大;不图称赞,称赞反广;不想眷属,眷属反多。如真心修法就需要守穷,而且要能穷到死的最后;谁能生起这种观念,天、鬼、人三者是绝不能使他困窘的。耽着五欲、追求五欲的人,是在自讨下贱、自作痛苦,别人讥嫌,自己也苦恼,将来还要堕恶趣。」

  杰确巴说:「能授『现世五欲』于风,才能叫做『厌离行者』。一个人什么也不需要时,他的名称一定遍扬于大地;能为佛法牺牲生命时,他的名誉一定会由风来传播。」

  龙树阿阇黎也说:「搔疥痒固然舒服,但没有疥更舒服。这样,有世间五欲固然快乐,但没有五欲更快乐。佛法是胜妙的道理。佛法能令世间快乐,能令世间欢喜,此世他世都不欺诳。行为合于佛法,当国王也快乐,并能出生像广大顶髻一般的名称遍扬十方,就是阿阇黎们也要给你敬礼;你当国王能依照佛法行事而不是为名,那就有很好的结果,除此别求是不会有利益的。」这是一段教授国王的话,意思是,你如果能依照佛法抛弃现世的五欲,那么,现世的利养、恭敬、声益和名称等,随你所欲,一切皆成;这样,你摄持王位,对于自他一切才能有益;除此,如果你另外把心椿钉在五欲上面去,那么,你哪怕掌握国政,也没有利益。

  圣天阿阇黎在《中观四百论》里也说:「谁若不能洞见这世间而为他人说法,那就是愚痴;假使人们跟着他走,就会极长时间地被他欺骗。」这是说:能好好地修佛法,就在现世,也会比别人快乐。若连这一点都不知道,那就是个呆子或愚夫,他是会自他俱害的。因此,好好地修佛法,就能够掌握快乐的关键。此事极为重要。

  寂天阿阇黎在《集学论》的开头说:「由获不散殊胜法,未得诸乐定能得,已得诸乐永不失,并得菩萨无尽乐,无等圆满诸佛位。」

  薄伽梵也说:「若欲求诸乐,当尽舍五欲,若尽舍五欲,即得最胜乐;若随五欲转,永无满足时,智遮能满足,即能得满足;五欲不能满,智遮能满足,具智满足人,不随三有转。」

  圣者无著也说:「享受佛法得智慧生活的快乐,简直不能和享受吃喝、女人、歌舞等五欲的快乐相提并论。」这话怎样讲呢?因为吃喝等等享受的快乐是:一、不是充溢全身得;二、要靠外缘,不能随欲即得;三、不遍三界、四、不能引圣财;五、受用有尽;六、易遭仇怨等破坏;七、不能带往后世;八、无论怎样享受,也不会满足;九、能引现、后一切痛苦;十、像搔癩得快乐似的,仅仅是以暂时息苦而名为「乐」;十一、能引贪等烦恼;十二、能导致杀生等罪行。享受佛法所生的快乐是最殊胜的:一、充溢全身;二、从心所欲;三、三界都有;四、能获圣财;五、受用不尽地增长;六、仇怨等不能毁灭;七、现在和将来都是可带走;八、能毕竟满足;九、不引现在和将来的苦;十、不是假名安立为乐;十一、能摧毁烦恼;十二、能摧毁恶行。

  格西奔恭甲听说将来有斋主来拜会,就把佛供做的好好的;但他即时检查自己的意乐,发现自己这样做是为的斋主的情面,为的希望斋主赞叹庄严,他即洒上一把灰,说:「比丘不应该做假啊!」帕当巴听见这件事,他说:「在西藏,供养三宝的,奔恭甲的那把灰才是顶好的。」有人在甲拉康寺供酪,奔恭甲听到行堂师给前几排舀酪的声音,心中想:看这情形,到后面来我们会得不到了。但是,他跟即提起正念来,说:「就想到你的嘴!」并且把他的木碗扣起来。「快成酪呀!」行堂师叫他。说:「坏念头刚才喝过了!」不…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