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人的啊!這是一。
第二,有些入胎呢?出胎以後有些得道的人,譬如說剛才第一下講,有人能夠確定,自己這一生還沒有修成,但是硬要違反這個自然,脫開了業果報應,那很難哦!不過將來成功出來,不曉得要多少的功德才能轉化得了,很難轉化。不願意再入胎怎麼辦呢?在中國道家叫做“奪舍法”,奪胎。奪胎有兩種:一種是,這個不是中陰了,直接這裏死,這個靈魂道還沒有成,可是陰神是有,還不散,但是入胎呢?在那個中陰境界上也能夠得定、能夠作主,但是沒有“了”,沒有得到空性,菩提還沒有證果。那這麼辦呢?那據說,看到某某母親懷一個胎兒,這個胎兒一生下就會死,他的業報如此;然後等這個孩子一生,馬上自己的這個靈魂,就從這裏一鑽,進去了,搶這個房子。不過“奪舍法”有些人,那都是再來人,很多。教義有規矩的,生來了以後,還是裝起來,不是有許多人生來就會說話嗎?曆史上很多,現在也很多,生來就會講話;“奪舍法”這個力戒不可,要裝起笨,要裝起嬰兒,然後了解了這個家庭了,哦,這個叫姑姑,這個叫阿姨,這個叫婆婆,這個叫媽媽,再開始慢慢學話,慢慢學爬,實際上他都會了,都會走了,飛都會飛了。那麼這一種有許多是“奪舍”來的。
有許多“奪舍”呢?其他的生物,修成功了的中陰身,或者遊魂野鬼、所謂鬼仙(鬼道裏頭的仙)。像你們扶鸾的呀、圓夢的呀,這些都是鬼仙搞的玩意,沒有真仙真佛來的。有些鬼仙業報該得人身的時候,他違反自然的規律,違反業報,他“奪舍”,硬把別人嬰兒的靈魂擠走了,自己硬擠進去,搶這個房子,等于不好的房客搶劫我們的房子一樣。這一類最後還是遭果報的。所以陳先生問啊,是不是有胎兒出生以後再入胎?就是這一類。大概如此,因爲詳細呀,太多了。詳細我們這個生死問題,我每次都給大家講,我要好好給你們講、好好講,我也講了幾十年,好好講,從來沒有兌現過,因爲專講這個問題非常麻煩、非常麻煩。
現在正有位小法師叫他集中這個資料,集好了看找哪一位同學能夠把它編出來,用現代話寫出來更好,不過不曉得哪一天完成。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了解了生來死去,都是唯心所造的,實際上,“一切種子如瀑流”,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念念能夠空,空得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自己的脾氣情感,隨時來的時候把它轉化得過來,哈哈一笑能夠打開來,先學彌勒菩薩的一笑,一切能夠轉化得了,碰到那一個中陰、任何生死境界,才能轉化得了。現在目前自己的心理變化、情緒的變化,每一天受自己的思想、情緒所左右,妄想停止不了、情緒空不了,說能夠學佛、這一生想成佛,不要做夢了!什麼打坐坐得好,沒有用的。但是爲什麼我也主張打坐呢?在打坐上定力都定不住啊,那個境界更定不住啊!不要抓到我一句話,現在有些同學要搞錯了:“啊,老師又講啊,不一定打坐就是道啊,要多做事啊!”那是我給那些坐久了、得了一點點定力的同學講啊!不是給你們腿子不會盤的講啊!話又不會聽,怎麼得了嘛!好了,我們今天到此爲止。
我們現在唯識的研究,還在《八識規矩頌》第四個阿賴耶識的頌的第一首,那麼上次我們根據第一首的講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生死的這個問題。上次所報告的非常地簡單,因此有許多同學提了很多的問題。我們現在再補充。所以這個人,我們上一次有一個聲明,只講到人道中的生死,實際上生死這個問題,所謂叁界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叁界。六道大家都曉得的,天、阿修羅、人——上叁道,畜生、惡鬼、地獄——下叁道。這是非常簡單的分類。那麼中間這個變化,所謂唯識的、心識的(就是靈魂),生死投胎的這一種,這個降生的,生與死這個降生的這個因果報應,不是迷信的,是純粹科學的,這個科學(是)我們借現在這個名詞,所謂要有理論、要有事實實驗的。
那麼有同學問,生死的這個實驗在什麼時間看到呢?我們自己能夠證到生死,很不容易了,我們現代人差不多要到叁禅定以上,定力到叁禅定以上,而且叁禅定到四禅定這個之間,還要有發現了神通的人,那麼對一切衆生的生來死去,自然看得很清楚。尤其對自己的生死果報啊,幾乎是有也很明白了。
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現在喜歡講禅宗,我們都看過禅宗六祖的傳記,也看過他的經典《六祖壇經》。六祖有一次曉得有人來殺他、行刺他;名氣太高了,尤其當時所謂學派的這個爭論。那麼他自己就坐在那裏,夜裏就等著,拿個二十塊錢(我們現在比方了),擺在那裏,果然夜裏有人進來殺他,他就笑一下,他說:我沒有欠你命債,只欠你錢,過去欠你錢。那麼把這個事情說穿了,所以那個人就受他的感化,皈依了他。譬如講這一類的事,爲什麼知道?就是定力到了,差不多都是自己清楚了。所以,生死要真正地了啊,分兩方面的路線:第一所謂定,第二是慧。我們學禅、學密、學淨土、學等等,這是練習修定的功夫。那麼假定,定不到,說能夠了了生死,不可能的。定到了以後,了生死呀,還是小乘的。就是說,自己生死看得清楚、果報看得清楚,可以勉強地停留住,這個是“小了”。比如下一生,我准備怎麼樣投生、准備怎麼樣,這是“小了”。大的了生死必須要慧了,非要大徹大悟以後才能知道。
這些東西大家參考什麼地方呢?我可以向諸位講,很重要的地方啊,就是《楞嚴經》有一卷幾乎我沒有翻譯的,爲什麼把它落下來不翻譯?第一很辛苦,翻起來很難,文字覺得很明白了;第二點,翻譯了的時候,一般人不大容易信。那麼要把它變成現代的文字、現代觀念,使一般人真正相信了解,這個花的功夫啊,等于新再寫一部《楞嚴經》,比這樣還要多,很困難!而在這個佛經裏頭,關于這個阿賴耶識,我們生死來去、怎麼樣投胎,哪一界往生,就是說我們的靈魂投胎的時候,它的個體有多大,譬如說比我們現在的身體大嗎?小嗎?或者生在哪一界的時候,體型的大小、形狀、乃至入胎胎兒的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第叁個禮拜、第四個禮拜,他那個變化的形狀,都說得很清楚。尤其我們現在有《大藏經》啊,這個隨便買,這個經論裏頭這許多資料把它集中起來,也並不太困難,不過散見于各個經論裏頭,這裏有一段、那裏有一段,多得很;把它總起來麻煩。
那麼《楞嚴經》上面呢?大要的這個原則,非常扼要地講了。比如,他講生命的來源,如果諸位,假使自己家裏買得有《楞嚴大義今釋》,我告訴諸位,在卷八,《楞嚴大義今釋》這個新印有原文的這個本子,五百一十二頁這裏開始就談這個問題,因爲這一個差不多這一卷我不翻、沒有翻過白話。原因:很明白了,我看起來覺得很明白了、都是白話了。不過現在的人看,也許有困難;而道理非常多,我們現在摘要地說一下。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這一段,主要的,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就是我們覺得生下來以後,一切業力,第六識、第七識、第八阿賴耶識都在活動,這個習氣累積越來越厚——“生從順習”。“死從變流”,人到死的時候,四大分散,這個意識啊流變,“臨命終時,未舍暖觸”,就是這個死的人身體上,溫暖還存在,“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在上次報告過的,四大分散,那個要死的人,他那個境界差不多都是比我們現在做惡夢還可怕,非常可怕!而這個身體呢,覺得很痛苦,這個時候,“死逆生順”,死,看起來是倒轉來,在我們的習慣性,活著是應該的,死了是舍不得了,“死逆生順”。“二習相交”,就是我們人的習慣,都是這個生命不願意死掉,所以我們人類的習慣,有一句中國文化裏頭的名言:“樂生厭死”,樂生,是願意的,就是有病有痛,乃至于病得還能夠剩一點點知道一下都還想活著,不肯死、討厭死。這個究竟呢?生與死之間這個討厭這個問題,我們插一個笑話,我們正在講莊子,莊子我們看《齊物論》上提到過,莊子是拿一個很幽默的話來說。他說,萬一死了以後,比現在好的話,那個時候不曉得多大的後悔!可是那個莊子是以笑話的姿態來講。我們現在並不是講死後的好與壞,可是人的習慣,對于這個生命,最痛苦,一天到黑生病,一天到黑痛苦,他也願意活著;對于死去總覺得是可怕的,所以,楞嚴經上說,“死逆生順,二習”——自己的觀念、習慣,“相交”——在矛盾,自己的觀念習慣在矛盾。這個對于死亡的當時,發生的痛苦更加重。
那麼然後講到六道的中間,生命關系,“純想即飛”,一個思想多的人,那麼就是上升;“純情即墮”,這個情、情感的情就包括我們人的個性、習氣,心理上的思想的習慣與生理上、身體上的感受的習慣,尤其是喜、怒、哀、樂,身口意叁業,這個統統屬于一個字:“情”,感情的情。所以純想的就“飛”——上升。譬如我們講,念佛,這個大家知道;或者信其他的宗教,祈禱,想升天國,想到上帝那裏去。或者有些人信各種宗教都有,世界上宗教,大宗教現在五個,小宗教還有兩叁百個。那不是宗教也叫宗教,有幾百個呢,都在玩弄這兩方面東西——“想”跟“情”兩個。所以我們在這裏研究宗教的心理,特別注意,太宗教化的情緒,還是“純情”,不一定是對的,真正的宗教的哲學是思想升華。“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那麼,“七情叁想”,七分感情成分,感情的成分重——七分;思想的成分輕,只有叁分;“沈下水輪”。“七情叁想”——七分情,叁分想,生命的墮落——“沈下水輪”。乃至變龍、變魚、變誰呀,沈下去,“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等等,再說下面: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這一段很多,文章非常美,生死的道理說得非常清楚。但是,保險你們青年同學們讀不下去,其原因是什麼呢?一看,什麼地獄啊講得活龍活現,老實講,你感情上就反抗了…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