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5

  ..續本文上一頁意識。

  你們特別注意啊!不要把心理學現在講的下意識當成佛法的第八阿賴耶識,那你是錯到外婆家裏去了,大錯而特錯!我看有許多新的佛學文章就這麼寫。那真是——哎呀,恐怕有叁副牙齒都笑掉了!這是完全不對的。這是第六意識範圍。

  所謂心的範圍呢?——第八阿賴耶識範圍。這範圍是包括叁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體。最難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了。但是我們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深入。尤其你們想打坐學佛做功夫的,你們想念佛往生淨土的,這個理透了以後,必定往生。

  這是心、意。

  識,是個什麼呢?沒有辦法比了。我們只能作個什麼東西比呢?

  大家都曉得大海,大海我們看到過沒有?明光法師你看過海沒有?沒有。我都沒有看過,你還看過?我年紀比你大。那學唯識就在這裏,“因明”。我們是看到海面上這個水。海是個什麼?是個抽象的名詞,這許多鹹水累積起來這個東西叫做“海”,海是個名稱,這是個名;這個名代表這麼一個相、一個現象。實際上我們說船走在上面,不過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觀念是錯了。在文學觀念是可以,對不對?你懂了吧?(師問下邊的同學:你是學科學的,應該懂了,對吧?)所以你說真的以邏輯研究來講,你看過海沒有?誰都沒有看過海。看過那麼大一個地方用水堆積起來,說,我們人爲地假定它有一個名詞叫做海,是這麼個現象,這是個名相而已。

  對海,好了,我們了解了這個名相。

  這個海,我們看到海上有浪,對不對?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對不對?這個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動過沒有?這話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爲你沒有研究過海洋學。海水深部根本沒有動,只是上面表層的波浪在動。海水深處也沒有漲落。看到了,對不對?上面波浪在動。假設把這個波浪是當“意”,我們思想就是那個海水波浪的“意”。那麼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個東西就叫做“識”。這是比方,在因明裏頭是“宗因喻”這個“喻”的作用。我現在這個說法,學因明、學邏輯的就曉得這是個比喻,因爲沒有辦法把這個話說明,只好拿比喻來說明這樣叫做“識”。心意識(的識)。所以“唯心所造,唯識所生”啊!這個是識。

  但是,你說我們曉得,唯心可以造成這個物質境界,所謂“境風吹識浪”,怎麼會造成這個境界呢?怎麼會造成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對我們有很多幫忙。你看一個海水的浪花,天然構成的,有一種石頭,你們看到過沒有?海邊的人都看到過。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這個我們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還有細的浪花,(這個比喻爲“識”。)(卷一終,2007-04-11。) 

  

  

  備注: 在文字處理方面的說明:空難的那一節的文字我按懷師所講的故事順序重新排了一下,這樣可讓人看得通順一些。第二,懷師介紹《八識規矩頌》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的位置,我給簡明了一下,而且查對了《楞伽大義今釋》,確是在“自敘”之後。

  

  (妙音緣、hzb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唯識與中觀(二)

  ……“境風吹識浪”,能夠成就一切東西。所以我們的業力構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構成,把心意識這個道理非要徹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剛才叫這位同學出來講,前五識的“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我們就要作實驗。

  怎麼叫“合叁離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看見東西,照唯識來講九個因緣才能看見,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經,有眼識,有光,再加上空間,要有距離――空間嘛,這樣才能看見,要有個空。這個空是有相的虛空――空間。如果這樣眼睛這樣(師做動作)沒得空間,眼睛就看不見。所以眼睛(看東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個因緣,因爲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間。那麼哪叁樣要合攏來才能起唯識作用?呼吸,鼻子,鼻識要呼吸,進來給鼻子來碰到、合攏來。鼻子需要合攏來,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所以這個鼻子只要七個因緣。嘴巴要吃東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個因緣。身體的感覺(也只要七個因緣),因爲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有了空間反而沒有感覺了,必須挨攏來才有感覺。身體譬如說,我們陳教授坐在這裏,陳教授我說我錐你一下,因爲我們兩個有距離有空間他不會感覺。必須要錐到身上才曉得感覺。

  所謂“離二”,眼睛跟耳朵必須要空間的。鼻識,舌識(嘴巴)、身識要“合叁”――這叁樣要合攏來。“合叁離二觀塵世”。你看世上的人們只曉得自己哎呀我會想我會感覺,愚笨,他不懂。“愚者難分識與根。”唯識這個識在哪裏?難道它是神經作用嗎?既不是神經又不是細胞又不是什麼,這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我們感覺神經啊反應、細胞在反應,這是根源。這六根六體上的根,不是識。識,它起作用是靠神經啊、細胞啊,是靠生理的機能啊,靠那個東西的後面有個東西,叫做“淨色根”。像是洪醫師,我們大醫師在這裏給你們上醫學的課。我從擴音器聽到洪醫師跟你們同學的論辯,再叁告訴你“淨色根”是什麼東西。洪醫師上去告訴你們“淨色根”是什麼東西。這個“淨色根”。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俗話說神經的細胞也不是了。這微妙的很呐!“五識”要靠這個東西起作用,等講到這裏再討論。那麼今天我們還沒有進入正題。

  首先跟大家講,我們這一次動機,爲什麼要研究唯識法相與中觀?中觀又是一個問題。求證的、修證的功夫,唯識是唯識、中觀是中觀。換句話說唯識法相的學問是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這個系統;中觀般若是龍樹菩薩這個系統。這兩個綜合起來才談修持、修證。

  那麼因講了這個序論,說爲什麼這次要研究這個,然後對于現代人類文化衰落,等于現在人,文化、整個的文化是個空白。我們怎麼樣對時代文化思想,挑起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如何自己來求證這個東西,尤其對于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麼第叁,我們才順便討論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經》,還有這兩天我找我們那些管出版的同學趕印,趕快來印這個《成唯識論》單行本的原文,大概下個禮拜可以印出來。我們大概這一次的方向是走這個路線。

  所以希望你們諸位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背來。前五識,它叁首詩,這叁個偈子。他把八識分爲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都有叁首偈子,前面兩首偈子是講那個識的作用,後面一首是講怎麼樣修證到這個識境界變成證道的境界。

  比如我們前面前五識的頌叁。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等。這首偈子: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請你們注意,大家修持,我們坐在這裏打坐,爲什麼身體沒有辦法忘掉,丟不開?受這個肉體的限製。肉體的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整個的身體,前五識。你要能夠修持到變相,色身都轉變了,整個把這個肉體能夠修持變成空了——“唯後得”,要得到後得智的。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轉。“果中猶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羅漢沒有辦法把身體變得了。但是這個身體不是另外的物質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見果位羅漢轉了內在的意識以爲“心”轉了,實際上肉身沒有轉啊!還是沒有轉了整個的身、心。是“果中猶自不诠真”啊!他對于真如道理還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立刻把肉身就轉了,前五識。“圓明初發成無漏”證得無漏果。

  “叁類分身”,然後這個肉體可以千百萬億化身出去,度衆生。“叁類分身息苦輪”,可以化身在地獄、化身變畜生、化身變惡鬼,才能夠度一切衆生。“叁類分身息苦輪”。每第叁個偈子都是講那個識證果的境界,都告訴你了。

  只是我們大家一般現在講唯識啊,因爲學者講唯識不敢碰後面這個偈子啊!韓老師講,不要說沒有修定,連打坐都不會打,打坐兩條腿翹起來還可以頂住下巴的,他還敢講“果中猶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識法相是(講)求證的,不是空洞地講理論,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今天就到這。

  重要的序論向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叁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家研究的這個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于外來諸位居士們關于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那麼,後來我們這一次的《成唯識論》的困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只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講一道,簡單地講一道。至于這裏的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這一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夠默寫背得出來,不是爲了學問,是爲了自己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于這個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佛學裏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這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于我們中國曆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修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的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了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系。這個也就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于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學問。

  尤其是現在,現在文化整個沒落了,甚至于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産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的思想——盡管不懂唯物思想,因爲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這個環境中。少數各方面講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