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一方面,唯識的了解都非常重要。爲此就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就要依據一個主要的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裏頭、佛經《論》部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的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裏叫yoga。所以經常說一般人以爲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這些動作啊、打坐的姿勢啊,這叫做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念咒語是聲yoga,修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就在佛學裏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注意的,瑜伽我們爲什麼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裏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不一定講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麼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實質上中文翻譯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國的佛經裏頭有“瑜伽(jia1)”“瑜伽(qie2)”兩種念法。換句話說,“瑜伽(jia1)”就是yoga了。這是一個修道的總稱、統稱。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比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裏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所以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
那麼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爲什麼《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裏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階段分十七地。
那麼,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由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個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裝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一部書。它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那麼,所有的唯識的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分成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麼樣子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識地,意地的在《瑜伽師地論》裏包括最多了。我們特別注意這句話。就是“意”,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麼後面叁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著寫黑板),還有“有余依地”、“無余依地”。“有余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無余依”。那麼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它唯識討論的,這五種最重要。至于說中間,所講到“叁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寫了啊)。“叁摩呬多地”。“非叁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聖境,他以爲是定。也有敘述,分析得很精詳。“有心地”,怎麼叫有心?“無心地”,禅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麼樣是無心?說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裏?那麼《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到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幾乎看得你會不懂了。第一文字的關系,文字的翻譯特殊;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
尤其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是醬油跟醋倆差不多。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啊,這個很好!”所以那麼分析的精詳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得缺乏,我們大家慣性地,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的天生有一點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們要注意,真正講修持,尤其對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卷同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只有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卷的華嚴,先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卷的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講卷數本書更多。
那麼《瑜伽師地論》這一部書道理、重點在哪裏?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叫做“證成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家最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麼樣修道,能夠證到這個道。不是觀待道理,也連帶著觀待的道理。這都是唯識學的名詞。
什麼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這個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那是非常難的,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學密宗、學禅、學什麼,觀待同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
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學禅。禅,都曉得基本上達摩祖師吩咐的是依《楞伽經》爲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的,這一部經。那麼,它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麼,同時密宗呢?學密宗的人對于《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學起來很危險,多半學成外道,學成魔道。說學成外道是很客氣,學成魔道是很容易。
爲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于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爲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麼地困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識的大綱的綱要,簡要——不是詳細地——簡單的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想,《八識規矩頌》大家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義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就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範古農,稍加簡單明了地注解,他這個注得比較更簡單更要好。諸位假設沒有書的,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沒有書的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那麼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叁首偈子,分叁部分。
那麼我們曉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師爲什麼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呢?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了解的。唯識學認爲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把人——譬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說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麼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說的注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自己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沒有修空了的。
那麼怎麼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麼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譬如說這個虛空也是空的。譬如講,我們現在拿唯物的思想來講,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有這個人。那麼這種這樣叫做空嗎?這個空在佛學叫做“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直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對于這個東西沒有了也是個空。沒有了是絕對否定了。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麼拿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淨淨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己認爲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爲這是空,你大錯而特錯了!如果這樣認爲是空,打坐下去呢?越來腦子越白癡了,會糊塗了,將來什麼東西也不會想。所以依佛經(講)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什麼感受,坐在那裏,以爲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的東西。不要說他這種,假設一個人在(這樣的境界)——統統哦!以爲我自己這樣空——坐久了,叁年以後,你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己喪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個腦筋是越用越出來,它不用了以後,它慢慢就變成什麼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這樣(師示)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