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5

  ..续本文上一页意识。

  你们特别注意啊!不要把心理学现在讲的下意识当成佛法的第八阿赖耶识,那你是错到外婆家里去了,大错而特错!我看有许多新的佛学文章就这么写。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齿都笑掉了!这是完全不对的。这是第六意识范围。

  所谓心的范围呢?——第八阿赖耶识范围。这范围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体。最难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了。但是我们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深入。尤其你们想打坐学佛做功夫的,你们想念佛往生净土的,这个理透了以后,必定往生。

  这是心、意。

  识,是个什么呢?没有办法比了。我们只能作个什么东西比呢?

  大家都晓得大海,大海我们看到过没有?明光法师你看过海没有?没有。我都没有看过,你还看过?我年纪比你大。那学唯识就在这里,“因明”。我们是看到海面上这个水。海是个什么?是个抽象的名词,这许多咸水累积起来这个东西叫做“海”,海是个名称,这是个名;这个名代表这么一个相、一个现象。实际上我们说船走在上面,不过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观念是错了。在文学观念是可以,对不对?你懂了吧?(师问下边的同学:你是学科学的,应该懂了,对吧?)所以你说真的以逻辑研究来讲,你看过海没有?谁都没有看过海。看过那么大一个地方用水堆积起来,说,我们人为地假定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海,是这么个现象,这是个名相而已。

  对海,好了,我们了解了这个名相。

  这个海,我们看到海上有浪,对不对?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对不对?这个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动过没有?这话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为你没有研究过海洋学。海水深部根本没有动,只是上面表层的波浪在动。海水深处也没有涨落。看到了,对不对?上面波浪在动。假设把这个波浪是当“意”,我们思想就是那个海水波浪的“意”。那么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个东西就叫做“识”。这是比方,在因明里头是“宗因喻”这个“喻”的作用。我现在这个说法,学因明、学逻辑的就晓得这是个比喻,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个话说明,只好拿比喻来说明这样叫做“识”。心意识(的识)。所以“唯心所造,唯识所生”啊!这个是识。

  但是,你说我们晓得,唯心可以造成这个物质境界,所谓“境风吹识浪”,怎么会造成这个境界呢?怎么会造成物质?我们今天科学对我们有很多帮忙。你看一个海水的浪花,天然构成的,有一种石头,你们看到过没有?海边的人都看到过。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这个我们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还有细的浪花,(这个比喻为“识”。)(卷一终,2007-04-11。) 

  

  

  备注: 在文字处理方面的说明:空难的那一节的文字我按怀师所讲的故事顺序重新排了一下,这样可让人看得通顺一些。第二,怀师介绍《八识规矩颂》在《楞伽大义今释》中的位置,我给简明了一下,而且查对了《楞伽大义今释》,确是在“自叙”之后。

  

  (妙音缘、hzb录入,玉树临风等校对)

  

  唯识与中观(二)

  ……“境风吹识浪”,能够成就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业力构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构成,把心意识这个道理非要彻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刚才叫这位同学出来讲,前五识的“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我们就要作实验。

  怎么叫“合三离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看见东西,照唯识来讲九个因缘才能看见,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经,有眼识,有光,再加上空间,要有距离――空间嘛,这样才能看见,要有个空。这个空是有相的虚空――空间。如果这样眼睛这样(师做动作)没得空间,眼睛就看不见。所以眼睛(看东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间。那么哪三样要合拢来才能起唯识作用?呼吸,鼻子,鼻识要呼吸,进来给鼻子来碰到、合拢来。鼻子需要合拢来,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所以这个鼻子只要七个因缘。嘴巴要吃东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个因缘。身体的感觉(也只要七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有了空间反而没有感觉了,必须挨拢来才有感觉。身体譬如说,我们陈教授坐在这里,陈教授我说我锥你一下,因为我们两个有距离有空间他不会感觉。必须要锥到身上才晓得感觉。

  所谓“离二”,眼睛跟耳朵必须要空间的。鼻识,舌识(嘴巴)、身识要“合三”――这三样要合拢来。“合三离二观尘世”。你看世上的人们只晓得自己哎呀我会想我会感觉,愚笨,他不懂。“愚者难分识与根。”唯识这个识在哪里?难道它是神经作用吗?既不是神经又不是细胞又不是什么,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感觉神经啊反应、细胞在反应,这是根源。这六根六体上的根,不是识。识,它起作用是靠神经啊、细胞啊,是靠生理的机能啊,靠那个东西的后面有个东西,叫做“净色根”。像是洪医师,我们大医师在这里给你们上医学的课。我从扩音器听到洪医师跟你们同学的论辩,再三告诉你“净色根”是什么东西。洪医师上去告诉你们“净色根”是什么东西。这个“净色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俗话说神经的细胞也不是了。这微妙的很呐!“五识”要靠这个东西起作用,等讲到这里再讨论。那么今天我们还没有进入正题。

  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这一次动机,为什么要研究唯识法相与中观?中观又是一个问题。求证的、修证的功夫,唯识是唯识、中观是中观。换句话说唯识法相的学问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中观般若是龙树菩萨这个系统。这两个综合起来才谈修持、修证。

  那么因讲了这个序论,说为什么这次要研究这个,然后对于现代人类文化衰落,等于现在人,文化、整个的文化是个空白。我们怎么样对时代文化思想,挑起一个良心上的责任,如何自己来求证这个东西,尤其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那么第三,我们才顺便讨论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经》,还有这两天我找我们那些管出版的同学赶印,赶快来印这个《成唯识论》单行本的原文,大概下个礼拜可以印出来。我们大概这一次的方向是走这个路线。

  所以希望你们诸位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背来。前五识,它三首诗,这三个偈子。他把八识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两首偈子是讲那个识的作用,后面一首是讲怎么样修证到这个识境界变成证道的境界。

  比如我们前面前五识的颂三。前五识,就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身体等。这首偈子: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请你们注意,大家修持,我们坐在这里打坐,为什么身体没有办法忘掉,丢不开?受这个肉体的限制。肉体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整个的身体,前五识。你要能够修持到变相,色身都转变了,整个把这个肉体能够修持变成空了——“唯后得”,要得到后得智的。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转。“果中犹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罗汉没有办法把身体变得了。但是这个身体不是另外的物质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见果位罗汉转了内在的意识以为“心”转了,实际上肉身没有转啊!还是没有转了整个的身、心。是“果中犹自不诠真”啊!他对于真如道理还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立刻把肉身就转了,前五识。“圆明初发成无漏”证得无漏果。

  “三类分身”,然后这个肉体可以千百万亿化身出去,度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可以化身在地狱、化身变畜生、化身变恶鬼,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每第三个偈子都是讲那个识证果的境界,都告诉你了。

  只是我们大家一般现在讲唯识啊,因为学者讲唯识不敢碰后面这个偈子啊!韩老师讲,不要说没有修定,连打坐都不会打,打坐两条腿翘起来还可以顶住下巴的,他还敢讲“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识法相是(讲)求证的,不是空洞地讲理论,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今天就到这。

  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八识、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的思想——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