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笨!呵。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呀,能所不可“殊異”。
“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因此能所,“功能”生“所以”作用,“所”起的相裏頭就可以見到“能”的不生不滅,畢竟空、勝義有的道理,所以叫等流而無間歇的,這叫等無間緣。
“入無余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如果除了大阿羅漢得道的人到了,證入無余涅槃了,無欲心,一切無漏。這是菩薩第八地、不動地以後,證入無余依涅槃,得涅槃境界,一切寂滅,無欲心。那麼所謂能、所的功能,等無間緣的功能最極微劣,它起不了作用了。“無開導用”,它沒有另開一個路道去作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也沒有說再起心動念來個東西。但是說“最極微劣”不是絕對沒有根哦!那個根本功能它寂滅了。“故非此緣”,所以羅漢得道入無余依涅槃的時候,等無間緣這一緣沒有了,這個因緣切斷了。小乘羅漢入無余依涅槃,大乘菩薩入無余依涅槃好像也沒有,但是不是絕對沒有。這裏有一個話——“最極微劣”,很微妙、很弱的,這股力量很弱。
所以成了佛有情沒有情啊?當然有情!有一個朋友、道友盡是問:大夢醒了成佛以後,“誰知成佛更多情”啊!非要度盡一切衆生。不過他雖然有情而不留,“最極微劣”。所以那個有情,悟道夢醒、大夢醒了以後那個情不叫做情,叫慈悲心。我們普通所講情有束縛的作用,不是解脫的。佛菩薩的情,度一切衆生、慈悲,自己非常解脫的。關鍵在此!
那麼說,“雲何知然”呢?他說怎麼樣理解到這個道理,知道其所以然呢?他說,那麼答複的話,“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他說這個道理呀,那你不要問了,“論有誠說”,《瑜伽師地論》上。學唯識,《瑜伽師地論》是根本。“論”——大論,《瑜伽師地論》也叫大論。唯識宗的十一部經綸,這個論,唯識《瑜伽師地論》是大論、根本的。他說《瑜伽師地論》上已經有很詳細誠懇的報告了,說了。那麼,原因就是引用《瑜伽師地論》整個去看了。“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他說那得了無余依涅槃、得了大阿羅漢的人……[斷錄]
起心動念對凡夫講;佛菩薩那個不叫做起心動念,換一個名稱。總而言之六祖告訴你的:轉識成智,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啊!對了!六祖當然答案是對了,這個道理要參!所以他說,得無余依涅槃的人,等無間緣不起作用;如果說得無余依涅槃還有等無間緣的話,那就錯了,那就不叫做無余依涅槃了。
“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等故。”他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曉得等無間緣“依此義”由這個道理應該了解一個什麼?阿陀那識,就是《解深密經》唯識宗的五經裏頭(的一部),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但是稍稍有不同。第八阿賴耶識等于全體的邏輯上的全稱;這個阿陀那識等于第八阿賴耶識作用上一個特稱,其實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阿陀那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叁界、九地(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五趣雜居地同四禅八定、九定地)統統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爲因果,作爲等無間緣的。
我們這樣講理論大家聽得很痛苦,所以我只好插一些笑話講一些現實給你們懂,這是沒辦法的辦法。譬如你說我們大家每一個人,你們到色界天去看過沒有?去上過色界天看過沒有?有沒有?都有去過。我們(拿)身體來比方,這一部分以下(心窩以下)都是欲界,這個以上是色界,這個以上(眉心以上)是無色界。我們思想裏頭也有哦!有時候我們墮在欲界的好厲害哦!想吃啊、想鈔票啊、想抓錢啊,你們談情說愛那個想瘋了,那個是欲界中。有時候你就在這個欲界裏頭,自己好像非常清靜。現在這個環境你看任何人個性,你們任何人都有這個經驗,有一陣好像什麼最好?爸爸媽媽不要理你,什麼人不要問你,找一個清淨地方坐一下下,這一秒鍾很舒服——就是色界的清淨境界,到了色界天了。所以人登高山有時候:“啊,好舒服啊!”——色界的環境。再有時候無色界,連這個都不要了。所以叁界的在你現行的心理上都有,你自己沒有把握住;把握住了,現在就可以修。所以這個,色——欲界,或者純欲。這個欲包括男女的愛欲,就是性的欲。其實不只性欲,愛吃的、飲食男女、貪財、貪名一切等等都是欲界。還好高,希望人家擁護、佩服、看到你害怕,那就是欲界。欲界那些天人那個樣子就要你衆生害怕他,那些塑的天人像,廟子那些神像就是欲界天的天神。你看有些人那個毛病脾氣之大!講到誰看到他都要罵兩句,都要人家:你要怕我才對!那都是欲界天天魔的種性。所以自己心上都有。
你要把這個道理曉得了以後,你曉得“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有時候你心情好的時候跟人家來談話呢,態度也蠻好、神氣也蠻好,那你是天人境界跟人家講話;有時候你那個恨人家的時候,跟人辦交涉講話,你是個魔鬼境界講話!當然所得的果報是魔鬼的果報。所以要注意喲!你說什麼叫修行?我現在告訴你們不是講笑話哦!你們真懂得修行,應該這些道理自己都懂得。隨時都在檢查自己這個東西。修行是心行啊!
所以你們有時候有許多同學一天到黑只想穿個衣服,鈕扣也不扣,坐在那裏光想打坐,萬事不管,認爲這個是修道。你曉得你墮落在什麼界裏頭啦?墮落在餓鬼道那個孤僻地獄裏頭去了你知道嗎?你還叫修行啊?如果給你這個裏頭跳出來,你也不過成佛也成一個緣覺、獨覺佛——孤峰頂上一個人坐到去,鬼都不來聽你說法,你也無法可說。那麼將來慢慢墮落了,墮落了以後,業力再重了以後,將來變——神魔!阿裏山上一個魔頭,誰都不來看你的。有什麼用啊!
要注意啊!我講這些,同學們你要注意啊!自己要反省。
所以修行人在哪裏修啊?自己的起心動念,尤其你聽了唯識,一點一點你就要看清楚。你以爲我現在沒有什麼思想——沒有思想就是無記。無記還要分,是豬的無記還是牛的無記?還是蚯蚓的無記?你都要分清楚,一個修行人自己心理狀況是分得那麼清楚的啊!分不清楚,你以爲打坐坐在那死不楞登的,那叫做飯桶!當然飯吃下去吃飽了坐在那裏“呃……”打嗝,然後……這個有什麼用啊?你一天的果報都受不了!我不是罵你們,是無限慈悲的貢獻哦!真話要講得重,我話講得很重,所以是語重心長!這個心是長遠爲你們著想。不那麼在這裏講你們,你們聽了就是耳邊風,過去了。
所以“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
“下、上”,或者墮落或者升華,在生死輪回中“相開等故”,彼此開發性的。它因爲包容萬象,等無間嘛,好像一股流水一樣轉動的、沒有間斷的。
“有漏無間,有無漏生。”有些是有漏一切衆生,有漏的無間,無漏業果所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得到無漏果以後,這個定無生,得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漏,一切起心動念的滲漏都沒有,這是怎麼樣做到的等無間呢?“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大圓鏡、成佛的境界智慧起來,所以“必無斷故”,對于一切有漏之間的衆生的心理果報業行、無漏果的聖賢的心理果報業行,他成佛境界大圓鏡智來一照,完全清楚。“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所以一切衆生的善業、惡業、無記業彼此都看得很清楚。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何種色界或欲界後?剛才講到這兩句話我跳過去了,你們也有道友注意了,不過他不好意思再問。怎麼叫“有漏無間,有無漏生”呢?因爲我跳過去,後面有,現在來了。“此何界後”,修行生到哪一界(叁界裏頭欲界、色界、無色界)“引生無漏”呢?所謂哪一界還要搞清楚哦!我們青年同學們希望你們注意,答一下看?欲界初禅,假設我們修定得到了初禅果,生在那一天啊?楊尼彬啊?明光師啊?你兩位說,初禅果生哪一天
不過要看(叁界天人)表。等到你將來入涅槃的時候:我看看表看我要生哪裏去呀?來不及啦!初禅生哪一天?好,你們統統表拿出來了,以後不可以呀!不是爲了我的答話,你們自己用功的檢查。所以你自己到哪一個境界爲什麼要問我(而你)不懂呢?就是因爲你這些理不熟了。你不要認爲光是學理呦,我曉得你們統統答不出來的。依賴筆記、依賴表,在那裏白聽鬧熱有什麼用啊?這不是浪費米糧嗎?!對吧?注意!所以要把叁界天人表同九次地定的功夫、做法,這個次序一定要配合好,你只要記一下,你功夫到哪裏你自己有個測驗的。
那麼,我們曉得“此何界後,引生無漏?或從色界,或從欲界。”初禅上升欲界了,定生喜樂,欲界的上層了。你知道嗎?初禅生到哪裏呀?叁十叁天在哪一天啊?找到沒有叁十叁天?欲界的叁十叁天就是帝釋天玉皇大帝所住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老太太在那裏做天主的,她生佛以後上升再到那裏做天主,男身。就是叁十叁天的中天這個以上的。初禅表上都有嘛,我們發的那個表,一看邊上一找、一條線就找到了嘛!所以你們在這裏學禅的同學這個搞不清楚是很嚴重啊!一天到黑呀不曉得是……哎呀,“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哪!要去郊遊的時候好高興啊!你們一出門我後面就想起念起兩句了:“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啊!
色界,哪一禅才能夠升到色界?叁禅。幾禅?二禅?都看清楚,旁邊都有。所以要得無漏果去掉了等無間緣,這個緣不起了。有些從色界,譬如我們得初禅、二禅叁、禅,不能說得無漏果,你只得到“禅”。就是初果羅漢初禅、二果羅漢二禅、叁果羅漢還是有漏之因哦!無漏果,那超出叁界了,大阿羅漢得涅槃才得無漏果,無漏果不在叁界表裏頭哦!叁界表裏頭九次地定的四禅裏頭有哦!你得了這個禅定,他的果報往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時候,到了色界天最高層——大自在天。天主教所講的那個天主就是大自在天的那個天…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