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92

  ..續本文上一頁,它永遠周遍法界;它這股生命之流,永遠是存在、在流動的。

  那麼,我們要到什麼時候等無間緣才能了呢?所以了了緣那就證道了。所以我們學禅宗的人經常口頭禅,講引用古來大德的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那是談何容易的話!“要隨緣消舊業”,把等無間緣了了,了了以後,“了了了時,無可了處”;“更不造新殃”,再不結新的因緣,談何容易?!做不到哦!假定做到了,不過是小乘羅漢境界,尚非究竟。

  就是說,諸佛菩薩雖然自己了了一切因緣,乘願再來,那不是受因緣業果的支配,是願力自主地來,那麼才是超越這一個境界。所以你看禅宗祖師講的兩句話,那麼在嚴格的佛法的範圍來講屬于小乘的境界:“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實際上拿教理來說,這兩句話非究竟:那麼你修不修道呢?你在不在定中呢?既然在定中,也在造業啊,造什麼業?造淨業嘛。怎麼叫“更不造新殃”呢?所以很多我們了解的佛學上這些話,很多是非了義的道理,要搞清楚的。

  我們上次就講到如何了這個緣,就是講到二百九十二頁。上次講到第八識,等無間緣,就是二九二頁倒數第叁行,我們重複一道:“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然五淨居,無回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就是說,一切成就了、了了,還留身、留這個身。這個身不是法身了,要到色界天大自在天宮成佛,所以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圓滿報身。我們現在大家所受的菩薩戒,我們用《梵網經》來受菩薩戒,這一本經、這個戒律,盧舍那佛在色界天爲千佛而說,上一次我們提到過。所以由大乘的菩薩乘願再來,所謂《楞伽經》上的意生身的修成,才留身住世,留這個身體住世間。或者是生生世世轉一個胎,乘願再來,但是隔陰不迷。隔陰還迷了、一切要重新學過,已經不是了。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留身再來,他說,“是故”,由這個道理,“聲聞”,就是一切小乘境界的聲聞、緣覺。“第八無漏,色界心後”,必須由小乘回轉來發大乘心,到了菩薩第八地(不動地)以後,已經達到一切無漏種性,得到色界——超過了欲界,“色界心後”,不是色界的身體哦,(是)色界心,都在自性光明境界中;“亦得現前”,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色身要想修成功留住頗不容易!不要說能夠報身常在,我們修到以道家的觀念:長生不老、慢一點老都很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的。“然”,但是,“五淨居天”,色界天裏(叁界天人表大家手邊都有了,應該搞熟),色界天快到最高處——五淨居天的人,不會做到留身住世。爲什麼?他們“無回趣者”,沒有回轉來發生的可能。爲什麼呢?《成唯識論》玄奘法師說:佛說的各種經典上都講,“經不說彼發大心故”,佛經的理論記載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到達五淨居天這個境界、世界裏,不肯發大心了,不肯發菩薩心;因爲他不能發這個心,所以想“留身”色身留住,也不可能。可見我們修到色身,不是這個肉體的色身哦!要想留著這個肉體的色身留形住世,更難了,更難一點了!還要加上欲界的各種修法,所以非常難!這是講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問題、種性問題,就是基本功能問題。

  現在講到第七識與等無間緣的關系,第二行的下面:“第七轉識,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系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我們先把它切斷到這裏。你看看他這個原文這樣翻法,叫我們怎麼樣搞?怎麼樣去讀懂它?真痛苦!

  就是說,那麼我們一切衆生第七識(末那識),普通所謂講“俱生我執”,這個名稱不能夠解釋,它包括了異熟、等流、士用、增上。第七識就是生來就是這個我相、我執,轉成平等性智才能成菩薩。第七識的轉識,這個轉識不講轉識成智這個意思;第七識這個我相在變、轉換。

  譬如我們人,我們拿世間法來講,一個人在窮的時候我還是我;這個窮人突然變成大富翁的時候啊,態度也不同了,對人說話姿態都不同了。我還是我,但是這個我有轉相的作用。一個年輕的人好像默默無聞、一無是處,誰都看不起的樣子。可是到了某一天,他一旦時來運轉,忽然又有錢又地位高了,“居移氣,養移體”,咦!感覺到這個人風度都不同。他這個我還是我,第七識的“我”在轉,就是這個道理,比方。擴而充之,我們的我假使在六道輪回裏頭轉,我們不幸下一次人身都得不到,或者變一條狗、變一個猴子了,這個我還是我;可是那個我是猴子的我、狗的我,就是個性不同了。是講這個第七識的轉識。

  那麼這個轉,現在是講轉第七識這個我相(末那識)轉的這個因緣,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頭),九地(四禅八定,配上凡夫的五趣雜居地。我們發的《天人表》上都有的,自己去查,不再提了),在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這個第七識的我識越來越堅強。譬如一個人書讀多了,那個意見、我見的堅強比一個沒有知識的人還要頑固,因爲他有知識的增上緣加進去了。所以在叁界九地“亦容”,爲什麼“容”?這個“容”字——在邏輯的道理上你去了解它。就是說,應該說,“互作等無間緣”,互相作這個“等”——沒有間歇的道理。

  比如說有人,我們拿人世間的道理了解它,大家就容易懂一點。我們都曉得我們曆史上有一個和尚皇帝朱元璋,當他窮得沒有辦法了,去當了和尚;當了和尚還是沒有辦法,化緣飯都吃不飽。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啊,有一次講老實話:誰又想到我今天當皇帝呢?當年就是爲了吃飯。是真的呦!很多人事業都是這樣:誰曉得有今天的成果啊!開始不過爲了謀生而已,找一個生活。但是他當了皇帝以後,你看在宮廷裏頭有時候跟他的皇後太太——馬皇後,兩個人窮的時候在一起——有時候他也拍起大腿來講,跳起來:“嘿!想不到我朱元璋還是當了皇帝!”那個皇後一看旁邊站了兩個太監,不得了!她曉得他的脾氣。朱元璋一出門,皇後就吩咐這兩個太監:等一下皇上就回來啊,你一個要裝啞巴、一個要裝聾子,不然你們兩個命我不能保!這兩個太監嚇死了!

  朱元璋出了宮廷一想啊,這個事情不能在太監前面丟人啊!給太太兩個還跳起來那麼講,那個皇帝的威嚴到哪裏去了?馬上回來看到:哎,你兩個看到我剛才做什麼?一個裝聾子,一個裝啞巴。他就問馬皇後:真的啊?馬皇後說:是嘛,一個聾子、一個啞巴,你不要管他,出去吧。他就不殺他;不然這兩個頭就掉下來了,吃飯的家夥就沒有了,就不能吃飯了。

  那麼我們拿曆史這麼一個故事,他說我還是我,界地不同,他的這個我相“等無間緣”還是在等流,這股力量還是在流。可是呢,你看他當了皇帝的時候,還是帶著那個當年討不到飯那個吊兒郎當;換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到了晚年地位怎麼高,有時候還是有童心的啊!那個童心總管有的。任何一個小孩子,你如果把他壓迫得厲害了,他也覺得他自己了不起,爲什麼受你的氣啊?!童子裏頭他也有大人氣概,他種性裏頭帶的。由這個道理你就了解了,了解“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換句話說有些人六道裏頭轉過來剛剛變人的,他盡管是一個人,當然是個人;他有時候個性啊,有時候是狗的個性、猴子的個性、各種個性,他種性裏頭帶出來的。種性裏頭有邪門的,他那個人的態度都是邪門,講的什麼什麼……都來的啊!所以你觀察人,因緣道理就是那麼清楚。那是等無間緣。所以“叁界、九地,亦容互作”,都是互相爲因緣、互相爲因果,“互作等無間緣”。

  那麼這個第七識的作用,這個末那識的我執,他跟隨第八識阿賴耶識那個功能,“生”是四生,也是十二類生,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十二類衆生,詳細分十二類生,《楞嚴經》上都有。“處”,處是十二處,就是十二根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二處。“系”,叁界裏頭的,拴住,拿繩子拴著、系縛,繩子綁起來那個縛,不得解脫。所以叁界也叫做叁界系,也叫做叁界的系縛。我們這個人每一天、每一秒鍾、每一刹那,不在欲界、就在色界、就在無色界中轉,一切生命就是在叁界裏頭轉。所以“生、處、系”就是叁個觀念,這個地方不詳細再報告了,只把名詞一講。

  “第八識生”,四生、十二類生。十二處,就是說這個第七識在叁界九地,假使這個人轉到變雞了,在雞蛋裏抱出我的生命來,這個我還是我,身處轉了,處也轉了。我們人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不同,如果萬一我們變成小雞的話,看的東西同我們現在看的也不同。它根據業力的關系也轉了。那麼假設我們變成雞的話,也是有欲。你不能夠(說)生物沒有欲啊,欲還是一樣。色、欲都是一樣,可是境界絕不同。等于我們的眼睛年輕的時候、剛一生下來沒有近視眼,近視眼同老花眼同樣是你的眼,所看的東西境界兩樣。因爲你生理的功能變了,所見的相、現象也變了。所以說第七識的等無間緣,“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的種子功能的力量生的地方不同,在六道輪回“處”的不同(十二根塵的所處(。譬如我們變人,有六根六塵[斷錄]

  飛的那個老鼠形的蝙蝠,那不是眼睛所看見,那個飛翔完全都是靠身上的感覺,身根的作用就特別強。[斷錄]

  48:11……的作用,他就變了,業力的關系;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業力關系變了,“生處系故”。因此我們就要了解“有漏、無漏,容互相生”,我們修行走善業道,轉變第七識的我相、我執,也是如此道理。如果我們修行很得力,在欲界中一切皆是有漏的因果、有漏之因,起心動念都是有漏,六根六塵都有漏。但是一個在欲界中有漏的衆生,一念清淨、一念悟道了以後啊,立刻證得大阿羅漢的無漏果,立刻就轉了。那麼他那個身體樣子還是這個樣子,那個第七識我識還是那個我;可是轉了,轉成無漏的因緣、無漏的因果,轉成無漏果。所以說,“有漏、無…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