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永远周遍法界;它这股生命之流,永远是存在、在流动的。
那么,我们要到什么时候等无间缘才能了呢?所以了了缘那就证道了。所以我们学禅宗的人经常口头禅,讲引用古来大德的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那是谈何容易的话!“要随缘消旧业”,把等无间缘了了,了了以后,“了了了时,无可了处”;“更不造新殃”,再不结新的因缘,谈何容易?!做不到哦!假定做到了,不过是小乘罗汉境界,尚非究竟。
就是说,诸佛菩萨虽然自己了了一切因缘,乘愿再来,那不是受因缘业果的支配,是愿力自主地来,那么才是超越这一个境界。所以你看禅宗祖师讲的两句话,那么在严格的佛法的范围来讲属于小乘的境界:“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实际上拿教理来说,这两句话非究竟:那么你修不修道呢?你在不在定中呢?既然在定中,也在造业啊,造什么业?造净业嘛。怎么叫“更不造新殃”呢?所以很多我们了解的佛学上这些话,很多是非了义的道理,要搞清楚的。
我们上次就讲到如何了这个缘,就是讲到二百九十二页。上次讲到第八识,等无间缘,就是二九二页倒数第三行,我们重复一道:“是故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就是说,一切成就了、了了,还留身、留这个身。这个身不是法身了,要到色界天大自在天宫成佛,所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圆满报身。我们现在大家所受的菩萨戒,我们用《梵网经》来受菩萨戒,这一本经、这个戒律,卢舍那佛在色界天为千佛而说,上一次我们提到过。所以由大乘的菩萨乘愿再来,所谓《楞伽经》上的意生身的修成,才留身住世,留这个身体住世间。或者是生生世世转一个胎,乘愿再来,但是隔阴不迷。隔阴还迷了、一切要重新学过,已经不是了。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留身再来,他说,“是故”,由这个道理,“声闻”,就是一切小乘境界的声闻、缘觉。“第八无漏,色界心后”,必须由小乘回转来发大乘心,到了菩萨第八地(不动地)以后,已经达到一切无漏种性,得到色界——超过了欲界,“色界心后”,不是色界的身体哦,(是)色界心,都在自性光明境界中;“亦得现前”,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色身要想修成功留住颇不容易!不要说能够报身常在,我们修到以道家的观念:长生不老、慢一点老都很不容易,不是那么简单的。“然”,但是,“五净居天”,色界天里(三界天人表大家手边都有了,应该搞熟),色界天快到最高处——五净居天的人,不会做到留身住世。为什么?他们“无回趣者”,没有回转来发生的可能。为什么呢?《成唯识论》玄奘法师说:佛说的各种经典上都讲,“经不说彼发大心故”,佛经的理论记载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行到达五净居天这个境界、世界里,不肯发大心了,不肯发菩萨心;因为他不能发这个心,所以想“留身”色身留住,也不可能。可见我们修到色身,不是这个肉体的色身哦!要想留着这个肉体的色身留形住世,更难了,更难一点了!还要加上欲界的各种修法,所以非常难!这是讲第八阿赖耶识种子问题、种性问题,就是基本功能问题。
现在讲到第七识与等无间缘的关系,第二行的下面:“第七转识,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生、处、系故,有漏、无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我们先把它切断到这里。你看看他这个原文这样翻法,叫我们怎么样搞?怎么样去读懂它?真痛苦!
就是说,那么我们一切众生第七识(末那识),普通所谓讲“俱生我执”,这个名称不能够解释,它包括了异熟、等流、士用、增上。第七识就是生来就是这个我相、我执,转成平等性智才能成菩萨。第七识的转识,这个转识不讲转识成智这个意思;第七识这个我相在变、转换。
譬如我们人,我们拿世间法来讲,一个人在穷的时候我还是我;这个穷人突然变成大富翁的时候啊,态度也不同了,对人说话姿态都不同了。我还是我,但是这个我有转相的作用。一个年轻的人好像默默无闻、一无是处,谁都看不起的样子。可是到了某一天,他一旦时来运转,忽然又有钱又地位高了,“居移气,养移体”,咦!感觉到这个人风度都不同。他这个我还是我,第七识的“我”在转,就是这个道理,比方。扩而充之,我们的我假使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我们不幸下一次人身都得不到,或者变一条狗、变一个猴子了,这个我还是我;可是那个我是猴子的我、狗的我,就是个性不同了。是讲这个第七识的转识。
那么这个转,现在是讲转第七识这个我相(末那识)转的这个因缘,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头),九地(四禅八定,配上凡夫的五趣杂居地。我们发的《天人表》上都有的,自己去查,不再提了),在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这个第七识的我识越来越坚强。譬如一个人书读多了,那个意见、我见的坚强比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还要顽固,因为他有知识的增上缘加进去了。所以在三界九地“亦容”,为什么“容”?这个“容”字——在逻辑的道理上你去了解它。就是说,应该说,“互作等无间缘”,互相作这个“等”——没有间歇的道理。
比如说有人,我们拿人世间的道理了解它,大家就容易懂一点。我们都晓得我们历史上有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当他穷得没有办法了,去当了和尚;当了和尚还是没有办法,化缘饭都吃不饱。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啊,有一次讲老实话:谁又想到我今天当皇帝呢?当年就是为了吃饭。是真的呦!很多人事业都是这样:谁晓得有今天的成果啊!开始不过为了谋生而已,找一个生活。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你看在宫廷里头有时候跟他的皇后太太——马皇后,两个人穷的时候在一起——有时候他也拍起大腿来讲,跳起来:“嘿!想不到我朱元璋还是当了皇帝!”那个皇后一看旁边站了两个太监,不得了!她晓得他的脾气。朱元璋一出门,皇后就吩咐这两个太监:等一下皇上就回来啊,你一个要装哑巴、一个要装聋子,不然你们两个命我不能保!这两个太监吓死了!
朱元璋出了宫廷一想啊,这个事情不能在太监前面丢人啊!给太太两个还跳起来那么讲,那个皇帝的威严到哪里去了?马上回来看到:哎,你两个看到我刚才做什么?一个装聋子,一个装哑巴。他就问马皇后:真的啊?马皇后说:是嘛,一个聋子、一个哑巴,你不要管他,出去吧。他就不杀他;不然这两个头就掉下来了,吃饭的家伙就没有了,就不能吃饭了。
那么我们拿历史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我还是我,界地不同,他的这个我相“等无间缘”还是在等流,这股力量还是在流。可是呢,你看他当了皇帝的时候,还是带着那个当年讨不到饭那个吊儿郎当;换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到了晚年地位怎么高,有时候还是有童心的啊!那个童心总管有的。任何一个小孩子,你如果把他压迫得厉害了,他也觉得他自己了不起,为什么受你的气啊?!童子里头他也有大人气概,他种性里头带的。由这个道理你就了解了,了解“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换句话说有些人六道里头转过来刚刚变人的,他尽管是一个人,当然是个人;他有时候个性啊,有时候是狗的个性、猴子的个性、各种个性,他种性里头带出来的。种性里头有邪门的,他那个人的态度都是邪门,讲的什么什么……都来的啊!所以你观察人,因缘道理就是那么清楚。那是等无间缘。所以“三界、九地,亦容互作”,都是互相为因缘、互相为因果,“互作等无间缘”。
那么这个第七识的作用,这个末那识的我执,他跟随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个功能,“生”是四生,也是十二类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十二类众生,详细分十二类生,《楞严经》上都有。“处”,处是十二处,就是十二根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二处。“系”,三界里头的,拴住,拿绳子拴着、系缚,绳子绑起来那个缚,不得解脱。所以三界也叫做三界系,也叫做三界的系缚。我们这个人每一天、每一秒钟、每一刹那,不在欲界、就在色界、就在无色界中转,一切生命就是在三界里头转。所以“生、处、系”就是三个观念,这个地方不详细再报告了,只把名词一讲。
“第八识生”,四生、十二类生。十二处,就是说这个第七识在三界九地,假使这个人转到变鸡了,在鸡蛋里抱出我的生命来,这个我还是我,身处转了,处也转了。我们人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不同,如果万一我们变成小鸡的话,看的东西同我们现在看的也不同。它根据业力的关系也转了。那么假设我们变成鸡的话,也是有欲。你不能够(说)生物没有欲啊,欲还是一样。色、欲都是一样,可是境界绝不同。等于我们的眼睛年轻的时候、刚一生下来没有近视眼,近视眼同老花眼同样是你的眼,所看的东西境界两样。因为你生理的功能变了,所见的相、现象也变了。所以说第七识的等无间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的种子功能的力量生的地方不同,在六道轮回“处”的不同(十二根尘的所处(。譬如我们变人,有六根六尘[断录]
飞的那个老鼠形的蝙蝠,那不是眼睛所看见,那个飞翔完全都是靠身上的感觉,身根的作用就特别强。[断录]
48:11……的作用,他就变了,业力的关系;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业力关系变了,“生处系故”。因此我们就要了解“有漏、无漏,容互相生”,我们修行走善业道,转变第七识的我相、我执,也是如此道理。如果我们修行很得力,在欲界中一切皆是有漏的因果、有漏之因,起心动念都是有漏,六根六尘都有漏。但是一个在欲界中有漏的众生,一念清净、一念悟道了以后啊,立刻证得大阿罗汉的无漏果,立刻就转了。那么他那个身体样子还是这个样子,那个第七识我识还是那个我;可是转了,转成无漏的因缘、无漏的因果,转成无漏果。所以说,“有漏、无…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