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93

  ..續本文上一頁漏,容互相生”,也是這個道理。

  “十地位中,得相引故。”一個大乘菩薩,修菩薩道的人,菩薩有十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等等,乃至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每一地、每一地,一地一地的進步,“得相引故”,他的等無間緣的第七識的我相慢慢在修持、在轉變、在進步。因此我們上次也提到禅宗的大祖師黃檗禅師告訴沩山禅師的,悟道的人:“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就是這個道理。“十地位中”,人還是那個人,他悟了道,不同了;“得相引故”,一節一節升華、提高了,所以無我的境界——就是我越來越擴大了,同體之悲、無緣之慈慢慢就起來了。

  所以說,“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所以我們一切的善業,譬如得菩薩道的十地,一地一地,越來所謂修持越進步,善果越大,善心越大、功德越大。惡業當然清淨了。所以認爲修行有進步,而起心動念處處還是在叁界裏頭有染汙,還有貪嗔癡慢等等的染汙,惡業的念頭不斷地在起,自己還覺得功夫很進步,那不是自欺嗎?欺人誰都不受你騙的,只有自己騙自己。所以“善(業)與無記相望亦然”,無記是什麼都忘記了、記不得了。所以說,菩薩位中那個不是無記業,那完全是念念行一步、走一步、舍一步,就空了,那不是無記。

  但是如果講無記呢?有無記,我們曉得自性裏頭這叁個力量,善、惡、無記這叁性。我們起心動念除了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再不然就是愣住了、呆住了。譬如我們一般人都是無記業衆生,讀書也記不得,思想也沒有。爲什麼沒有思想呢?所以說唯識那麼嚴重,哎呀!好難研究!搞不通啊!因爲無記重。業力中間智慧不夠,無記業重,所以讀書也記不得,什麼都不行——無記業重。這個無記業也要慢慢清淨了才行的啊!所以你不光是認爲惡業輕了……因此一個真修道得道的人,進步一點,頭腦更清楚、越來越清楚。所以大家簡單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佛陀”翻譯成中文是什麼呢?“覺者”。佛就是覺者。這個“覺”字在中文也代表清醒的人,永遠是清醒的、不迷糊的。所以如果我們頭腦、智慧“鎮日昏昏醉夢間”,然後認爲這個是定——你是修得無記業果,不是修定啊!無記業果果報很慘哦!不過也不慘,譬如變豬了、變象了,那個刀殺到身上戳進去它肉也不曉得痛,那也沒有關系啦,無記嘛。不好!

  所以“于無記中,染與不染”,染汙的就是代表了一切惡法,不究竟的、不達到功德圓滿、了義,都是染汙。“不染”,不染就是念念能夠清掉。“亦相開導”,怎麼樣說呢?好像看起來像無記一樣;修行人他一切不染汙了,過後便空、丟掉了,不染一切法。所以像前面一步一步在開發,等于我們現在工商業的一個名詞,不斷在開發新的觀念、新的業務。修行人也不斷在開發,“亦相開導”。“生”生出來“空智果”,一步一步地舍、一步一步地空,看起來像無記一樣,不是無記了,是空。空的智慧的成果現前。

  “前後位中,得相引故。”所以菩薩的十地,因爲初地一到,歡喜地到了以後,自然那個我相、等無間緣慢慢求進步、更求進步,二地的境界就現前了,一節一節地上升。等于我們世間一個普通的人,或者讀書、或者做事,第一步我們有一點成績了,很高興;因爲高興啊,不斷地求上進,那麼上進又更一步地進步了,就是互相“得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得與無漏相生,非無色界。”關于第七識的等無間緣,這個因緣清淨了,能夠證道;他告訴我們,我們生在欲界中,乃至比我們欲界更高,當然我們是欲界最低級的。在欲界上面是色界,我們叁界裏頭在兩界中(欲界與色界)有漏的一切凡夫,“得與無漏相生”,一念之間也可以證得無漏果,欲界跟色界裏頭;“非無色界”,在無色界裏沒有這個事了。注意啊!

  “地上菩薩不生彼故”,爲什麼道理呢?凡是大乘菩薩,不管是初地、二地、乃至到十地,任何一地的菩薩,這就是地上的菩薩,不生無色界;用不著生無色界,無色界的不要那麼麻煩,那些衆生不要菩薩去度,由他們慢慢轉去。

  但是這個裏頭還有深意,還有最深一層的秘密在。欲界、色界都是有漏之因,有漏一轉才能得無漏。無色界看起來好像沒有漏,連身相都見不到。我們欲界有肉體的色身,像我們人是肉體;再高一層的欲界,有時候有肉體、有時候沒有肉體。到了色界的天人,報身是一片光,不是我們所想的世間的光,光明、色界的光明。善果越大,光明越大,體能也越大,只有光了。那麼因爲有質(物質這個質),所以轉成無漏果;有質有時候就有漏。無色界連光色身形都沒有了,所以叫空界。空界裏頭菩薩不生。他們自己都是大阿羅漢等等在那邊,請長假生的多。所以“地上菩薩不生彼故”,是這個道理。第七識講我相與等無間緣的關系。

  “第六轉識”就是我們這個意識第六識呢,它的等無間緣的作用,“叁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這幾句話我想不要重複了,同上面一樣,道理就懂了。

  那麼“潤生位等,更相引故”。這個因緣的道理,第六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意識,所以在叁界九地裏頭最重要,一切六道輪回、一切凡夫造業就是第六識最重要。這裏我首先要提出來,諸位特別注意啊!我們都很怕這個妄想、妄念、煩惱,妄念煩惱啊就是一個土匪頭、這個大流氓頭子在玩的,這個大流氓頭子是什麼?就是第六識。但是你不要輕視了大流氓啊!天地間的大流氓,很多的英雄都是大流氓當的喲!第六意識,你要想成佛決定離不開它。所以你要想把這個妄想煩惱丟得幹幹淨淨了,你恐怕成佛都困難哦!那個蓮花一樣,沒有爛泥巴,長不出好的蓮花來。第六意識的妙用大得很哦!叁界、六道輪回,唯識講了半天都在第六意識上面打轉身。所以講第六識、第六轉識,叁界九地當中,有漏之果、無漏之果、善法、不善法等,自有它的等無間緣的功用,大得很!

  “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它滋潤你生生不已的功能,就是第六意識,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它一個念頭就是力量,念頭就是力量哦!“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它的因緣性越來越累積起來。譬如我們讀書,爲什麼那麼多知識會記得、學問淵博,都是第六意識在用啊!爲學日益,求學是一點一點,我們就是研究佛經懂得一點、懂得一點,還是第六識耶!第六意識對我們並不壞啊,交情很好啊!你老是討厭第六識,所以你應該討厭是討厭它的那一面,第六意識很多面啊!它這一面很可愛啊,幫忙你又懂了佛、又曉得念佛、又裝起一個學佛的樣子,都是第六意識在僞裝啊!第六意識很好啊!你們打坐坐起來好像那個死相,好像像個菩薩的樣子,也是第六意識幫你玩的啊!第六意識對我們恩情很深哦!不要輕易跟他兩個再會啊,全靠第六意識成佛的呦!

  所以第六意識轉識,“叁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注意這個“潤”字,滋潤你,它有肥料的作用、加強的作用。你要修善果、你要做好事,沒有意識去做行嗎?你要念佛修行,沒有意識去做行嗎?它滋潤你生,“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就是看你自己把自己的第六意識用在哪一面;善于用它,它並不是壞東西。當然它也很壞啊,它可以帶領你走了很壞的路。

  所以,“初起無漏,唯色界後;決擇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識你想空了、得到無漏果,不要瞎吹了!所以你認爲我已經得了空了,你空吧!你的鼻子本來通氣就很空,那個胃吃飽了又餓了它就是空得很嘛!這個空有什麼用啊?真正要空——得無漏,第六意識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唯色界故”,到了四禅的境界舍念清淨,第六意識才可以做到無漏。但以第六意識的無漏等無間緣,到這個時候它的等流像一股流水一樣才不起作用。波平水靜、水止不流了。所以你平常隨便搞一點點佛法,有時候在無記定中愣住了,以爲自己意識空了,那不是閩南語、臺灣話:“你這是坑坑了!”(一笑)那就糟了!不可以啊!(我們先休息)

  注意啊,少跟著感受去跑,多在心地意識上多觀察。不管修哪一種法門都是一樣,要想修正法,都在這裏觀察。

  “初起無漏,唯色界後”,總而言之,第六意識剛剛生起無漏果的境、相,第六意識得無漏。前面講第七識得無漏果;一識一識、一部分一部分分開來講。“初起無漏,唯色界後”,必須要在四禅舍念清淨。所以大家拼命要學禅宗,禅宗離不開禅定。禅定功夫沒有到,你那個理解講得天花亂墜,那真是天花亂墜,墜字可以換一個字:天花亂“吹”,那不是的呦!一步一步的功力。

  “決擇分善,唯色界故”。什麼叫“決擇分”呢?《瑜伽師地論》裏頭的一部分,“決擇”,對于學佛法就是分析、歸納,很詳細地條分縷析、論辨清楚,這個叫“決”——決定,“擇”——選擇。這個裏頭講到什麼呢?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學佛這四加行一定搞清楚。不管小乘、大乘任何修持,甚至于外道,這個必先有的,所以它屬于加行法。加行的道理等于我們現在工商業的時代加工廠裏的加工。這個四加行,“暖”,在教理上解釋暖,就是我們這個業力慢慢融化了,惡業、多生累劫的業慢慢融化了,得暖;得頂,慢慢上升了;得忍,得無生法忍。這是道理上講。功夫的道理硬是得暖,暖、壽、識叁個是連著的,所以真正得到禅定的人一定是得暖的。

  所以有一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告訴這裏出家同學們,我就告訴他,你們再去看看二祖禅師的滿行者,《指月錄》、禅宗語錄上有。二祖的弟子他們還是照佛法初傳的規矩,都是長坐不臥,沒有睡過覺。有一天夜裏到北方挂單,出家人去挂單,挂單所以大叢林廟子裏有規矩的,晨鍾暮鼓,暮鼓就是部隊裏頭晚上休息的信號;暮鼓打了、山門已經關了,沒有辦法進來挂單了。天下大雪,下雪下得很大。因爲他修頭陀行啊,本來頭陀行不需要…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