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性本體論
---楞嚴大義今釋
楞嚴大義今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一)
問題的開始
有一天,釋迎牟尼佛(注二)到舍衛國(注叁)波斯匿王(注四)的宮廷裏去,爲追悼王父的忌辰而應邀赴齋。佛的從弟阿難(注五)早年從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歸,不能參加。回來的時侯,就在城裏乞食,湊巧經過娼戶門口,被摩登伽(注六)女看見,愛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難,要想加以淫汙。正當情形嚴重的關頭,佛在王宮裏已有警覺,立刻率領弟子們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隨佛同來。佛就教授文殊(注七)大士一個咒語,去援救阿難脫離困厄。阿難見到文殊,神智恢複清醒,與摩登伽女一同來到佛前,無限慚愧,涕淚交流,祈求佛的教誨。
佛問阿難:“你以前爲什麼舍去了世間的恩愛,跟我出家學佛?”阿難答:“我看到佛的身體,莊嚴美妙而有光輝,相信這種現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學法。”
心靈存在七點認識的辨別
佛說,“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平常都被這種意識思惟的心理狀態—妄想所支配,認爲這種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發生種種錯誤,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我現在要問你,希望你直心答複我的問題。你要求證得正知正覺的無上菩提,大門只有一個直徑,這個直徑,就是直心。你須要知道,一切正覺者成佛的基本行爲,就是心口如一,絕不自欺。你因爲看見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學佛,你用什麼來看
又是哪個在愛好呢?”阿難答:“能看見的是我的眼,能愛好的是我的心。”佛說:“你說出看見而發生愛好,是眼與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與心在哪裏,就無法免除塵勞(注八)顛倒的錯誤根本,不能消滅心理的煩惱。譬如一個國王,要用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麼地方,如何去剿滅他們呢
你說,使你發生愛好的,使你在煩惱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與心所指使。我現在問你,這能看的眼,與能愛好的心,究竟在哪裏?”
阿難答:“世間上一切有靈性的生物與人,他們能夠看見的眼,都在面上。他們能夠識別的心,都在身內。”(阿難第一次所答的觀念,認爲心在身內。)
(注一)楞嚴:大定之總名也。自性定也。佛自釋首楞嚴爲一切事究竟堅固。經雲:“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故爲圓定。性自本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爲妙定。凡不兼萬有,獨製一心者,皆非圓定。凡不即性,而別取工夫者,皆非妙定。古德稱之爲,“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之定。
(注二)釋迦牟尼佛: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十九出家,叁十歲成道,譯日能仁寂默。爲婆婆世界之教主。
(注叁)舍衛國:地名,後以爲國號。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注四)波斯匿:舍衛國之王名,譯曰和悅,又曰月光。
(注五)阿難:譯曰慶喜,乃佛堂弟,斛飯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王聞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飯王人宮,報告生子,請王賜名,又一喜也。故字曰慶喜。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注六)摩登伽:譯曰小家種,亦曰下賤種,是其母名。女名缽吉蹄,譯曰本性。雖墮淫女,本性不失。今雲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注七)文殊:譯曰妙德,又曰妙吉祥。其德微妙,曾爲七佛之師。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
(注八)塵勞:生有染汙義,勞有擾亂義,塵勞即本末煩惱也。
認爲心在身內的辨別
佛問:“你現在坐在精舍(注九)的講堂裏面,看外面的林園,在什麼地方
”阿難答:“這個精舍的講堂,在這個園地裏面,園林在講堂的外面。”佛問:“你在講堂裏面,先看到什麼。”阿難答:“我在堂內,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衆。這樣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園林。”佛問:“你看到外面的園林,憑什麼可以看見?”阿難答:“這講堂的門窗洞開,所以身在堂內,可以看見堂外遠處的園林。”佛問:“依你所說,你的身體在講堂內,窗戶洞開,方能見到遠處的園林。是否會有人在堂內,根本不能看到堂內的我和大衆,而只能看見堂外的園林呢?”阿難答:“在堂內不能看見講堂以內的人和景物,而只能看見外面的園林,絕無此理。”佛問:“誠然如你所說,你的心,對于當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這個朋明了了的心,確實存在于身體裏面,就應該先能看到自己身體的內部。猶如一個人住在室內,應該先能看到室內的東西一樣。試問,世界上有誰能夠先看到了身體內部的東西,而後再見到外面的景物呢?你說心在身體內部,在內部應該先看見身內的心肝脾胃等機能的活動,以及指爪頭發在內部生長的情形,筋脈動搖的狀態。縱然不可以看見,至少亦應當明明了了。事實上,有誰能夠自己看得見身體內部的狀況呢
在身體以內既然找不出能知能見的心是什麼樣子,何以能夠知道心由內部發出身外的作用呢?所以你說,心在身體內部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在身內是錯誤的。)
認爲心在身外的辨別
阿難問:“聽了佛的分析,我認爲我和人們能知能見的心,是在身外。譬如一盞燈光,燃亮在室內,這個燈光,應該首先照到室內的一切,然後透過門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間的人,事上不能自己看見身體內部,只能夠看見身外的一切景物。猶如光本來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見室內。”(阿難第二次所答的觀念,認爲心在身外。)
佛問:“剛才我們大家餓了,就去吃飯。試問,可否在餓時派一個代表去吃,這個代表的人吃飽了飯,我們大家就可以不餓了呢?”阿難答:“每個人的身體各自獨立,各自存在,若要一個代表大衆吃飯,而使人人能飽,絕無此理。”佛說:“你說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存在身外,那麼身與心就應該各不相幹,心所知的,身體不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感覺在身上,心就不能知道。我現在你身外一舉手,你眼睛看見了,心內就有分別的知覺嗎?”阿難答:“當然有知覺。”佛說:“既然身外一有舉動,你心內在就有知覺的反應,何以認爲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外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在身外是錯誤的。)
阿難說:“依照這樣辨別,在身內既見不到心,而在外面的舉動,內心就有反應,確見身心事實上不能分離,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錯誤。我再思惟,心是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以眼睛舉例來說,就如一個人戴上玻璃眼鏡,雖然眼睛戴上東西,但並不障礙眼睛,眼的視線與外界接觸,心就跟著起分別作用。人們不能自見身體的內部,因爲心的作用在眼神經的根裏,舉眼能看外面而無障礙,就是眼神經根裏的心向外發生的作用。”(阿難第叁次所答的觀念,認爲心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並舉眼神經視覺作用來說明。)
(注九)精舍:以供衆僧精修梵行之舍。
認爲心在生理神經根裏的辨別
佛問:“依你所說,認爲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並且舉玻璃罩眼來說明。凡是戴上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難答:“戴上玻璃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可以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眼鏡。”佛說:“你說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裏,當一個人舉眼看見外面景物時,何以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麼你所看見的眼睛,也等于外界的景象,就不能說是眼睛跟著心起分別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面看外界的景象,卻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說的能知能見明明了了的心,潛伏在眼神經的根裏,與眼睛戴上玻璃眼鏡的譬喻相比擬,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的作用,潛伏在生理神經根裏,是錯誤的。)
認爲它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之辨別
阿難說:“再依我的思惟,人們的身體,腑髒在身體的內部。眼晴和耳朵等有竅穴的器官,在身體的外表。凡是腑髒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竅穴洞開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現在對佛,張開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爲見外。閉上眼睛,就只見到黑暗,所以名爲見內。以此例來說明,或者比較明了。”(阿難第四次所答的觀念,不是針對心在何處去辨別,只根據見明見暗來說明心在內在外的現象。)
佛對于這個問題,分舉在外在內八點事實來辨別解釋。佛對阿難說:“第一,當你閉上眼睛,看見黑暗的現象,這個黑暗的現象,是不是與眼睛所看見的境界對立。如果黑暗現象,對立在眼晴前面,當然不能認爲在眼睛以內。那麼,所說暗昧境界,名爲在內,事實與理論,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見黑暗現象,名爲見內,那麼處在完全黑暗的室內,室內的黑暗,都是你的內部了,能說這種黑暗現象,就是你的腑髒嗎?第叁,假若說,目前黑暗的現象,不與眼睛對立,須知不相對立的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見。唯有離開互相對立的外境,只剩下絕對在裏面的現象,才可以說是內在的境界。那你所說在內的實際理論,才可以成立。第四,閉上眼睛,認爲就是看見身體的內部,那麼,開眼看見外界的光明,這個心的作用,是由內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呢?第五,假如由內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你所認爲內外界限對立的理論根據,就不成立。假使必由內到外,可以見到自己的面目,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以及可以看見物象的眼,就懸挂在虛空之間,怎樣可以名爲在內呢?第六,如在虛空之間,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麼,我現在坐在你的對面,可以看見你,是否我這個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與身呢
第七,我坐在你的面前,你的眼睛已經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經由你的眼到達我身上,同時你的身體仍然存在著有你自己的知覺。那麼這個知覺作用,與你看見外界的知覺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第八,如果你…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一章 心性本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