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睛上。"(先生曰:"當人倘于這幾則話言上下得一轉語,親親切切,不蔓不枝,許你親說《中庸》,親聽《中庸》。")衆複無對。(先生曰:"今天說的呀")
又昔者僧問嵩山峻曰:"如何是修善行人?"峻曰:"擔枷帶鎖。"曰:"如何是作惡行人?"峻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峻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僧良久,峻曰:"會麼?"曰:"不會",峻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其僧大悟于言下。後破竈墮聞舉,贊曰:"此子會盡諸法無生。"
先生曰:"試問諸法無生,從何處會?且不說盡。既無處會,贊來,贊來,若雲贊他不得,大法無靈﹔如雲贊得,龜毛千尺。然則畢竟如何?"
先生以目顧視大衆,良久乃曰:"流水不會懷昨日,桃花依舊到春時。"下座。
第叁章 難行中庸
第一節 總論
千裏基于步始,萬行肇自機先。上之二章,由統而贊。行人雖未稅駕,然揚鞭之概固已潛于念初也。師友激之,環境襲之,于焉決擇,乃裹糇糧而古道絕行人,芳草斜陽,馬蹄每亂素絲,歧路達者猶迷。在未啓行前,放蕩西東,回車不辔,固忽而易之也。乃者進不可,退不可,不進不退、上下左右均不可。望前途之茫茫,眇己躬之孑孑。徘徊去取,遂生四難。
一、發心之難,
二。尚友之難,
叁、依師之難,
四、不自瞞難。
一、發心之難,厥有叁支:始難、識難、一難也。
(一)始難
行人無始馳求向外,背本逐末,熟徑難忘,欲回車別覓新途,改趨如攬逆舟,不苟安而閑閑、心紛而懸懸者,百不一睹也。今日策其心于坦道,軌其行于中庸,即此回心而爲極難。何也?望渺渺而驚遠,神怆怆以懾危。故曰始難。
(二)識難
既回心已,甯有千裏無波之逝水?亦無一行不阻之坦途。前境稍違,自心不牧。不希奇異,便困平常,希奇異則陰陽、丹道,越理悖行,萬流競射,一德無歸。極其弊,黃巾、白蓮、蠱祓、巫觋也。困平常,則囿心一隅,所謂"坐在黑山鬼窖"者也。既罹斯咎,百藥難辛。此之二過,乃行人忽而失照,遂爾百異千奇,古德曰"一翳在目,空花亂飛。"故曰識難。
(叁)一難
無上二支之過,一行斯尚,萬派不羁,此爲至難。《書》曰"鹹有一德",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趙州問臺山路,婆子曰:"蓦直去",一行之楷則也。故世無不笃行之君子,亦無不二叁其德之小人。笃行者,一行也。故曰一難。
有上叁支如是之難,曰發心之難。
二、尚友之難,亦有叁支:知難、交難,笃難也。
(一)知難
無友則我行斯獨,有過無攻也。子夏之賢,猶咎獨居﹔夏禹大聖,尚拜昌言。倘使雪峰而不取證于岩頭,慧南而不切激于文悅,甯有最後一段風流韻事乎?友于當人,重于丘嶽矣,然人海茫茫,誰標達哲?縱欲友直,吾其誰從?故曰知難也。
(二)交難
既知也,人不我與,或與也而交道不終。遺金割席,見棄高明。交難也。
(叁)笃難
仲尼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者,彰內心之之德也。有此內心之德,乃沛外有之文。既有外有之文,斯感輔仁之友。不然,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囿我于邪行,安我于亂德矣。唐之黃檗者,行乞洛京。有一妪出荊扉,間顧而語曰:"太無厭生。"檗曰:"汝猶未施,責我無厭,何邪?"妪笑而掩扉。檗大異,進而與語,多所發藥。臨去,妪複語之曰:"可速往南昌,見馬大師去。"又,丹霞天然者,初業儒,將入長安應舉。有禅者曰:"仁者何往?"丹霞曰:"長安選官去。"禅者曰:"選官何如選佛?"丹霞曰:"選佛當往何所?"禅者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速往。"黃檗、丹霞,果于是行了徹大事。之二者,以文會友之顯例也。倘黃檗、丹霞無內蘊之德,失外彰之文,彼一婦人、彼一禅者,非有杯酒之接,一日之雅也,甯有如是之激勉邪?不然,天下人皆激而之南昌也。豈理事哉?經曰"笃躬而天下平",笃躬者,笃內蘊之德彰外有之文也。若然,天下猶平,況交友乎?讵知行人日酖習染,昧而不覺,移山猶易,笃躬至難。故曰笃難。
有上叁支如是之難,曰交友之難。
叁、依師之難,亦有叁:一值明師難,二啓自信難,叁會合時難。
(一)值明師難
我眼本正,因師故邪。今古同慨也。學人本無欣異趨奇,純然一幅淨紙,而師家無實證,一一相似而言,糅雜而談。問東則對東,問西則對西,爲據實之談﹔問東則以西對,問西則以東對,爲超方之說。狐媚學人,親瞞自己,末法時代,親證者少,和會者多。一犬吠虛,千猱哇實,所謂"久竹生青甯,青甯生程",天下翕然從風,衆盲藐焉歸化,雖有獨立特行之聖哲,憫衆生愚癡,以張慧魔外,恣逞而然犀,亦不可能。何也?君不見乎達摩仰毒、師子斷頭乎?故曰值明師難。擇師具眼,古哲多途。今略以左之二事決擇之。
1.品行高潔、戒律精嚴者﹔
2.不以法縛人、理陷人、無得無授者。
(二)啓自信難
既值明師,昧于決擇,疑而不信,或信而不專。圓悟懃猶舍五祖演而之金山,黃龍南因石霜圓乃登南嶽,故密乘事師,示有儀軌,蓋啓自信而信人,信人即所以自信也。
(叁)會合時難
知明師也,地分南北,事互窮通,趨庭不易,負笈維艱,所以牛頭切思四祖,黃檗谒錯馬師。故曰會合時難。統此叁支,曰依師之難。
四、不自瞞難,亦有叁,"一被己瞞﹔二被他瞞﹔叁總不被一切瞞瞞。
(一)被己瞞者
行人自曰一切法盡空有,窮叁際,總不外此一心。此心者,我也。若無此心,則一切種種從何而立?既有此立,非我何立?我立有我,我當不壞。今不爾者,修命之說灼焉而熾,則濫觞乎陰陽、丹道、解幻、蠱巫,故曰被己瞞。
(二)被他瞞者
知心非有,心非有者,然實有有。今既有有,有實因他而有。于是乎煉神還虛之說熾也。故曰被他瞞。
(叁)總不被一切瞞瞞者
己無上之如是等過,認空有一切皆空,執以爲是,曰不受一切瞞。于是放蕩形外,莫馭環中,置國家于不顧,棄父兄而如遺。身陷險過浪不知非,故曰總不被一切瞞。
總以上叁支爲不自瞞難。
行人果于上之數者,窮研而精討,則立此難行中庸爲有意、爲無意、爲何意,不剖而析也。
第二節 經文
{朱注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朱注第五章}"道其不行矣夫!"
一、釋字
行 《說文》: "人之步趨也,從ㄔ從 (行右部)。戶庚切。"今注曰"反止曰行"。
明 《說文》:"照也。從月從["四"字內加"ㄇ"]。武兵切。"["四"字內加"ㄇ]者,窗牖麗廔闿。明,象形,古文明從日。"今注曰"破暗曰明"。
二、通義
道,中庸之至道。當人一切事理、非一切事理明而適,行而適,無過不及也。不行則天地閉、賢明隱﹔不明則天地晦、賢明遁。賢明者,所以開明天地、式範萬流也。反止曰行。今曰不行,則反行即止。破暗曰明。今曰不明,則破明即暗。若然,則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夫婦婦、上上下下,鹹失其適。讵中庸之道邪?記曰"天下昏昏,黯然失鈞",責固肩乎賢明也。而智、而愚、而賢、不肖,不曰過,即曰不及。愚者固愚而不及,非知﹔賢者又越而過之,亦愚,不肖者,固不及而非賢,彼賢而過之者,亦不肖也。一十五雙,甯有軒轾?夫過、不及而失馭乎中庸,無過、不及即趣乎中庸也。至簡至易,甯逾于斯?曰行、曰難,無乃冤乎?既趣入也,過亦中庸,不及亦中庸,不過不及、亦過亦及皆中庸。賢亦中庸,愚亦中庸,不肖與智無不中庸。以之京于國則大,齊于家則治,用于民則親,律于己則逸,柔遠人、懷諸候、來百工,無一事而不宜,無一行而不邁。所謂繁興大用,孔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也。下文之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如是已舉、未舉,一切必得等,不假他求,一時具足,而當人昧不肯趨,習不欲趨,奮不能趨,以至易而形至難擱如是勝行,而不知趨,枉陷沈淪,虛榮生死,真自飲自食而不知其味也。故曰難行。
人固無不飲且食者,既飲且食也,叩以味,非不知,然其所以爲味者,則昏昏而罔言也。一時不中則失和,一時不和則非中。不中不和,乖戾斯激。人固無一日不履乎中庸也,既履也,叩其道,非不知,然其所以爲道者,則昧昧而忘言也。此至簡至易,而行者蹀躞難趣。故子思引孔子之言曰"道其不行矣乎",啓難行之永歎,興未學之跻齊。故曰難行。必曰遊乎通徑,義固在乎當仁。
第叁節 拈提
問曰:"此中庸者,千聖之心燈,不思而得,無爲而成,當體即是,不假修治,無乃過易欤?"
先生曰:"唯,唯,過易!過易!"
或诘曰:"古德千裏趨誠,殊方決擇。有周克殷,《洪範》 猶惜傳于箕子﹔永嘉入道,妙谛尚趣證乎盧公。況十五志學,七十從心,警枕封衾,銘心斷臂者,更 無論也。無乃過難欤
"
先生曰:"唯,唯,過難!過難!"
诘者又曰:"曾子之唯,了在一貫﹔于路之拱,聞于時哉。一唯即得,一拱斯通。此亦何得?既無所得,斯亦何難?又武王受命,經稱曰:”末”﹔寶掌聞玄,年已逾耋。彼二至人,尤難如此!實已非易。故曰有緣者得,無心者通。無乃非難非易欤?"
先生曰:"唯,唯,非難非易。"
如是數問數答,總如前式。海衆罔知所寄,默然無語。先生亦肅然在座。久之,乃朗吟曰:"鹧鸪啼了又鳴鹒,先到黃鹂四五聲。畢竟惜春情未已,強扶筇杖爲他行。"吟已,問曰:"會麼?"衆雲:"不會。"先生曰:"從古及今,不知誰人能會?"複曰:"此章…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