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視尴尬之物爲可恥,也不因爲沈溺其中而感到羞慚,特別是對違反佛菩薩的誓願無動于衷,對自己的墮落卻引以爲豪、矜矜自誇。反之,對無須羞恥之事反覺尴尬。譬如:當一位富者被引渡學佛並割舍他的財物時,我們竟爲之感到尴尬羞慚。
缺乏財富並不可恥。第八世DL喇嘛姜巴嘉措仁波切有一次提及他的老師:「我的老師比米拉日巴尊者生活的更清苦,至少尊者還有可口的荨湯,有時還有糌粑可吃,而我的老師連這些都得不到。」他的塑像看起來確實贏弱不堪。
有一次,這位老師從昌都旅行至西藏中部去向另一位上師求教。路上遇見他的親戚組成的沙漠商隊正自另一方走來,他們不但未贊美他,反而笑他的貧窮潦倒。當他抵達上師住處以後,便聊賴小碗糌粑的供養爲生。在另一個場合,他碰到藏王(上師的化身),藏王給了他諸多供養,他因此陶然自得地想道:「我似乎還有些名望。」之後,他的上師斥責他:自以爲有名而收到諸多供養,其實這是上師的慈悲所賜。當這位老師成爲DL喇嘛的親教師時,他發覺突然有不少人找上門來,並自答是他的親戚。
如果我們虔誠地修行,我們的力量和祝福就會源源而來。因爲喇嘛們和本尊等其他諸神皆會幫助虔誠的修道者,使他們永不餓死。釋迦牟尼佛將他六萬次轉世爲宇宙王的功德回向、供養給實修者。既使當饑荒發生:一鬥的珍珠只能換取一鬥米時,實修者也不會挨餓。在大寺院中的許多喇嘛慣于刻苦自勵,常常連續幾天斷糧,但他們都會堅持下去。
對該引以爲恥的行爲毫不在意,卻對不應介意之事感到羞恥,這是我愛之故。坦巴洛嘉上師曾說:「那些由我愛態度所造成的弊端,實在難以言盡。」
091
我們不曾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成就解脫和開悟之道。無始以來,我們放縱不正當與不善的行爲都是源于我愛的態度。
直到本詩偈爲止,我們都在談論我愛的缺失和認清它的種種缺點,現在讓我們向閻曼德迦明王祈求吧!
092
「啊!能比往昔更清楚地了解我愛的過失是多麼殊勝!真慶幸能認識您--偉大盛怒的閻曼德迦明王,您有一切優點去克服我愛及其傷害。結識如此一位有效率的伏魔者、一位具有極樂超身的自在解脫者,真是難能可貴!」
極樂超前的觀點是基于放棄二種煩惱:全知障礙和解脫障礙。而偉大的閻曼德迦明王具有極樂超前乃至無所不知的自由解脫。更肯定地說,閻曼德迦王喜空不二,具有諸佛的知見和智慧。
無我的智慧在顯密二道是普遍的,尤其對密乘最高思想而言,智慧是實現空性的最大喜悅,而粉碎我愛及我執的工具,是無我和喜空不二相結合的智慧,它藉著閻曼德迦王揮舞著鑲有頭顱的棍棒作爲表征。
我們懇求閻曼德迦王在他頭上揮舞叁次,依據一般解釋,第一次的揮動是粉碎我執。第二次是我執之果,即我愛的態度。第叁次則降服前二者所造成的染汙識蘊。而較不適修的說法爲:
這叁次揮動分別代表幻身、明光及總結合。
093
「啊!偉大的閻曼德迦明王,當您采取憤怒的站姿、張著尖牙、怒發沖冠時,請就此一次助我把我愛根除,並以無限的慈悲心保護我們,指引我們遠離痛苦。」所以我祈求偉大的閻曼德迦明王:「請將我及所有衆生,自我愛的果報中解救出來,于今始知此種態度是我們的死敵,請即刻將它從我的心中逐出。」
094
集聚世間一切的痛苦,將這些痛苦堆積在我愛的態度上,以便將之消除殆盡。在修練「施與受」的當時,自左鼻孔散發出強大光線施與衆生,而右鼻孔則吸入所有衆生的痛苦。把毒素等吸進以後,堆積在心中我愛的態度上,並將五惑囤積在我愛之上,此五惑即:貪、嗔、癡、慢、疑。
095
透過大慈悲的喇嘛和閻曼德迦明王,我們已能辯識出我愛的念頭是我們墮落的原因。我們已確知這種思想是我們的死敵。如果我們仍傾向于執持這種思想時,請幫助我們平息它,並令我們舍棄對它的擁護。
096
所有的退墮都應歸咎于我愛思想,而且責無旁貸。觀想所有衆生叁世以來都是善良的。由于過去世中所有的衆生都曾仁慈地協助我們完成德行,今生我們才能轉世爲寶貴的人身,所以應對一切衆生生起慈悲之念。基于此,我們應有效地修習「施與受」,代衆生受苦、受折磨並爲衆生的利益,經由呼吸的媒介將叁世的德行都回向給他們。如果我們能發起一念菩提心修習「施與受」,就有助于菩提心的發展。
097
孔雀因攝取鸠毒而健旺、美麗,將叁世衆生的惡業與妄念納入自己的意識流中,這些毒素會轉變成德行的助緣。爲了一切衆生,願我們能證悟!
098
我們也應該常常把奉獻的祈禱文擴及一切。一只烏鴉吃了毒藥幾乎致死,幸好及時發現解藥。「願我們散發的德行,同樣能令所有衆生受益。他們的善根瀕臨崩潰,是因爲被業力及妄想所淹覆,因而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願所有衆生在我們的關愛下能發起這兩種菩提心並獲證。」我們如此無私的禱告。
099
「當我們和所有曾爲我們母親的衆生居于色究竟天的淨域時,藉著菩薩廣大的功德,願我們能成就無上正覺。願所有正被業力及敵意所支配而輪回于六道的衆生,能彼此相親相愛。願他們互爲彼此成就證悟的因緣。」
這是最上乘的禱詞。
100
以下是鼓勵祈禱詞:「直到我成佛爲止,既使爲了一只虱子,我也必須墮入惡道,願我能欣然接受。當我身陷惡道幫助他人時,不寄望于任何的協助,也不離廣大菩薩道。願我能引導所有衆生離開惡道。」爲了利益衆生,我們應該這樣如此大膽的祈願,因爲它遲早會兌現,所以不需要太膽怯。
101
在地獄折磨他人的獄卒,在見到我進入地獄最熾熱的一層時,他們憤恨的情緒終會被降服。願他們能視我如上師一般。當他們問及:「尊者您爲何來此
」我回答說:「此地衆生正遭受極苦,所以我必須前來拯救他們。」聞此,獄卒們遂釋放被俘者並終止對受刑人用刑,衆多如雨般的武器皆變成香花雨,高溫的火花也化成一片清涼,願所有的衆生都被清涼所包圍,此爲菩提心的果報。
102
藉著我的力量,願諸地獄衆生,能收攝到五神通的威力;願他們能轉世爲神或人,並能爲衆生發願證悟;願他們實踐菩薩道的六度波羅蜜及四攝法。藉著回向功德,願他們常住于
清涼的菩提心與廣大的行願中並接受我爲他們的上師,並且以正當無偏的態度與我交往,願他們能圓滿次第、成就佛道。
103
願我能象利益地獄衆生一樣嘉惠一切衆生。當我爲他們努力時,但願他們也能盡一份力幫助他人,不因爲世俗的欲樂而分心和滿足于安逸。願我也因認知此兩者空無自性的真理,並了解世俗的存在與自我滿足的安甯是平等不二的。
104
若能如此,我們就能降服自已的成見和敵人,但若反其道而行,就絕不能壓製我愛的思想。共同修習大安樂法和無我的智慧行,一定會到達大圓滿。當所有因緣會聚時,果報就會出現。
直到本詩偈爲止,我愛的害處和利他的優點都已說明。因此應著重于「自他互換」的修習,並加強回向衆生的心。但是,縱使我們具有清淨無瑕的世俗菩提心,而不修習勝義菩提心,還是無法獲得最上乘的果報。二者缺一就象鳥缺一翅,絕對飛不起來。
本書作者法護大師是唯識學家,他基本上偏重于開悟思想的鑽研,但他對空性具有自發性的領悟,並已成就初地菩薩位。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者是開悟所必備的條件,以下諸詩偈是有關勝義菩提心及對空性的領悟。
105
我執、我愛的思想能同時引發種種的成見,一切都依賴因緣而互爲因果。緣起相關性是指所有現象都只是表面上的存在,它們並沒有任何實體。
上述諸事都因緣起而有,然而對緣起不了解的人,一聽到「空」字,即聯想到虛無或斷滅。如
果我們了解緣起,就較容易看透空性。例如:我們提及西藏圖書館,它有玄關、柱子、橫梁等等。當這些都被湊合在一起時,才被稱爲圖書館,而單獨各部分卻無法構成圖書館。同樣地,當我們說一個人的存在時,意指他依賴五蘊或部分的五蘊存在,所有的現象都可以以此類推。
一物可能轉變成另一物,因爲它沒有實體的存在。如果萬物皆單獨存在,就無互爲交換的可能性。例如:當天空布滿黑雲時,我們稱它爲陰天。雲層消失後,我們即說它是晴天。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因爲緣起而來,是因爲天空和雲皆無實體。當我們揮動火把時,火輪就出現
了。同樣地,所有現象僅是「表象」而已《菩提行經》雲:「若無此道,則叁解脫或叁成就都不可能,此道即是了解空性的智慧。」
106
一塊濕透的木材是無用的,因它不能發揮木材的功用,而且不久就會腐朽掉。我們的生命正在逆境中迅速消失,所以如果不及早啓發世俗及勝義菩提心,我們就平白辜負了此生。就如水泡易于破滅,生命也會倏然終止。我們不能期盼長久或永恒的生命,我們頂多能活到七、八十歲而已。
山中的霧看似乎實存,但我們一接近它時,它卻無處可覓。機能上的現象乍看似實存的,但分析後也無一物。對感官認知的存在而言,就如熱沙、陽光、流水浮現在海市蜃樓中,一旦接近它,卻一滴水也沒有。同樣地,由因緣而産生的機能現象,看似具體實有,但一經分析後並非如此。
107
當我們不加以分析、細察本體時,看起來它似乎具有實體的存在,但一經檢查後卻什麼都沒有。
當一面毫無瑕疵的鏡子與人的面孔湊在一起時,看起來臉孔就像是在鏡子裏。實際上,鏡子裏並沒有臉孔的存在。所以盡管所有現象看似真實,但就它們本身而言,在幾分鍾內就消失了。機能上的現象看似不變,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事實上它們是時刻都在起伏不定。
我執有如我們的敵人,我愛思想有如屠夫。我執的對象就是世俗所謂的「我」,看來都似有實體的存在,但如果觀察它就會發現它們…
《劍輪修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