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殘廢。胃是個吊住的袋子,它是會蠕動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還是會蠕動,結果胃的內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動都變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氣的,不是全空,就不會磨出血。你們不要看我有時不吃不睡就跟著我學,我不吃不睡還可以寫文章,還可以罵人。你學會了,我這個位置讓給你,還給你磕九個頭,因爲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亂學啊!
生命存在要吃飯,《維摩诘經》現在講到吃飯,吃飯是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道家很注重「辟谷休糧」,就是避吃五谷和其它糧食。漢初的張良協助漢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後他就去修道,據曆史上記載,他已經到了辟谷的階段,最後呂後強迫他吃好飲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學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飯,但是多半會出毛病。所以我們對于這一段經文要特別注意。這一段經文在中國文學上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後,經當在詩詞中看到「香積廚」這個名稱,把人家家庭中,尤其是廟子上的廚房,稱爲香積廚。香積就是本經的香積佛的國土,是上方世界,十方世界各有佛國土,上方是香積佛國土。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講的一段話,「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學佛是學解脫,飲食也是一種束縛。教理上講我們生命功能被五種大類蓋住了、遮住了,人的五蓋就是色、聲、香、味、觸,小的五蓋是男女飲食方面的:財、色、名、食、睡。我們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被這些遮住了。要解脫,就要解脫掉這些。我們學佛的人自己檢查一下,在這一方面解脫了多少?恐怕很難,能解脫一點點的幾乎連半個人都沒有。大的解脫更難,就是所謂的「八解脫」,又叫做「八背舍」,解脫就是抛棄,是與世間法違背的。學佛最基本就是要得八解脫,例如第一個要解脫的是身體,能不能解脫身見。大家打坐念佛,鬧了半天都在身體上鬧,身見不能解脫就身心都不能解脫。
所以維摩居士就對舍利弗說,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學佛是爲了達到八解脫,你親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究竟解脫了什麼?一餐飯遲了一點,還沒有吃,你就已經受不了了,你參雜有欲界的飲食觀念,又何必來研究佛法?換句我們現在的話講,維摩居士是教訓舍利弗,你修行修個半天,是修個什麼東西!這話罵得很嚴重。孔子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講「食色性也」,這都是欲界中人性存在的,這些不解脫是不能成道的。
不過維摩居士罵歸罵,人家來了總是客人,當然要請這幾萬人吃飯。此時,維摩居士就說,你等一下,我讓你吃到你從來沒吃過的飲食。
衆香國的佛與香
「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當時維摩居士就自己入定了。入定是普通話,定的境界太多了。衆生一起心動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諸佛菩薩定的境界,就有八萬四千叁昧不同。叁昧是梵音,「叁」這個音就是中文的「正」,叁昧就是正受。那種非常特別、非常超越的感受,就是定的境界。唐宋以後,叁昧這一句名詞就融入中國文學,指有超越的成就,有特殊的境界。有人特別會畫,就說是得繪畫叁昧;打拳打得好,就得武功叁昧。別的經典也有把叁昧翻成殊勝或勝境。勝不是勝利,是超越一切,沒法能比的意思。
維摩居士入定之後,就展現神通,神通都是要在定境中方發出來的。維摩居士展現了什麼呢?下面有交待。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一個太陽系統算一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只是其中一個星球而已。現代天文學證實,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在太空中不知道有多少,可見佛說的都對,其它宗教的天體觀念統統垮了。這裏說,維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而一粒沙等于一個佛的國土。一佛國土是叁千大千世界。你不要說像恒河這樣的大河有多少沙了,即使一條小河川,也有數不盡的沙子!所以究竟向上走了多遠,即使用現代科學光年的概念,也無法說得清。如果是我們,這一餐飯就吃不到了。
在那麼遠的上方世界,有個佛土名叫衆香,有位佛,名號叫香積,現今還在。即使到我們這個時代,這位佛還是存在的。當時講經距現在有二叁千年,在佛看來只是一彈指的事。那個世界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也不是無色界。像阿彌陀佛的國土和香積佛的國土等等,都是超出叁界的,所以那邊的境界是殊勝的,如何殊勝?看下文:
「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香積佛國佛土的香,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什麼檀香、香水比得上的,而且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這個不是我們容易了解的,因爲我們人都很臭,不過聞慣了不覺得,所以要齋戒沐浴之後,才敢做最恭敬的事,在東西方都如此。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香積世界沒有小乘的人,也沒有小器的人,沒有聲聞衆阿羅漢,只有清淨的大菩薩衆,香積佛親自爲他們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在這個世界,有神通變化的亭臺樓閣,都是香作的,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建築形式,那裏打坐走路的地方,園林裏面,都是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那個世界的人還是要吃飯的,那邊食物的香氣,散布到十方無量世界。我們有沒有聞過?好像有些人打坐時,聞到點檀香味就覺得已經不得了了。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維摩居士一現神通,在他房間裏的幾萬人,立即看到香積國的景象,見到香積佛和他的弟子們,坐在那裏吃飯。
「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上方世界有諸天神,他們都叫作香嚴,都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只是還沒有證佛果而已。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養香積佛和諸位菩薩。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供養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種,供養長輩、衆生、佛菩薩。心的供養,最上品的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就是每一部經典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依據佛所教你的,很誠懇地聽話去實行。每部經典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最後一句都是「信受奉行」。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這真妙不可言,你看維摩居士在整人,大家在肚子餓,四大皆空,只有肚子這第五大空不了。維摩居士就現神通,讓他們看到香積佛正帶弟子們在吃飯,又香又好。當時恐怕很多人看了都在流口水。這還不算,維摩居士又問衆菩薩,他還不問小乘的羅漢,低年級生不問。他問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這真把大家整慘了。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文殊師利菩薩是領頭的,他不表示意見,其它的菩薩們,包括觀世音菩薩等,都不講話。其實這些菩薩們都做得到,是在和維摩居士唱雙簧,來教訓低年級的小乘羅漢們。
「維摩诘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這句話罵得嚴重了,維摩居士就說,在座諸位太可恥了吧!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這時文殊菩薩開口頂回去了,他就對維摩居士說,老哥,請注意,佛教導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一個衆生,乃至一條蟲、一頭牛,都不該輕視,這是東方文化儒釋道共通的。不要因爲人家是初學者,而輕視他。這裏是用未學,有的經典用末學,也是一樣。你們有時寫信給我,信中自稱愚生,這用錯了。愚是老師、長輩的謙稱,我們年輕時,有的老師寫信給我們,他會謙稱自己爲愚兄;我的娘舅寫信給我,會自稱愚舅;哥哥寫給弟弟,也可以用愚兄;學生寫信給老師,自稱愚生就不可以。你是愚生的話,我這老師就該死。我講了多少年了,你們還是有人寫信用愚生,真是愚不可及,這個愚字是不能亂用的。
我了解你們自己覺得笨,所以用愚。其實用愚字是假謙虛的。你是愚生,幹脆稱我笨師好了。你寫信給前輩,人家身份地位高,但是又同你沒有什麼特別的關系,也不是親戚、長官、師長,就自稱末學。還有人自稱後學,這又不同,後學是一般的謙稱,比末學還高些。出家人外出參訪善知識,但也不是老師,就可以自稱學人某某合十,或學人某某頂禮。到了現在學人又不能用了,以前講學人是說自己還在學習階段,還沒到果位。現在自稱學人,不懂的人反而會罵你竟敢如此傲慢。所以我們老輩子的人,活到這時代真不知幹嘛!
《瑜伽師地論》大乘菩薩戒,第一條就是戒自贊毀他,那是根本重戒。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是絕對的謙虛,不輕視任何一個人。換言之,不輕視任何一個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維摩居士在這裏犯了一條戒,他罵這些菩薩們太可恥了,文殊菩薩馬上糾正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文殊菩薩和諸大菩薩,是故意把神通壓住,等維摩居士表演,因爲他才是這部戲的主角。
好!這一下誰去拿飯?你們想修到不吃飯的境界,問題都在這裏頭,怎麼才做得到?最近要你們看憨山大師的年譜,他一入定就好多天不吃飯,那只是初步,真要做到入定不需要吃飯,談何容易!那要做到段食和觸食都不需要了,到了只有思食和識食的境界。我們普通人是四種都要吃的,像所謂的精神食糧就是思食,知識分子不讀書就難過,這就是第叁種飯,一定要吃。你們有些人既不讀經,又不研究,你叁餐飯都不吃會長大嗎?不想看書,光聽經,只用耳朵來吃是靠不住的,你沒有吃進去的!
這一段經文,讀起來好像是神話境界,其實是真實的。前面講的八解脫中,第一個就是色身解脫,色身就是我們的肉體,由四大合攏而來。色身的解脫不是由功夫來的,還是靠智慧。借用道家的說法,是到了「身外有身」,或是得了《楞伽經》所講的「意生身」,那麼可以得到五陰解脫。色身是最難解脫的,我先把這個秘密講穿了,然後再看這一段經文,就知…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香積佛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