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附錄: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社會▪P5

  ..續本文上一頁叫做“江湖寮”。最普通的過路挂褡也要招待一宿叁餐,等于歸家穩坐,絕無歧視之處。如遇參學遊方的,有些比較大的叢林,在他臨行時,還要送些路費,叫做“草鞋錢”。倘要久住些的,便要隨大衆上殿念經,參加做事,雖然居在客位,勞逸平均,仍然不能特別。

  (2)要想長住的,便叫作“討褡”。要住進禅堂內修學的,便叫作“討海褡”。討了海褡,就算本寺的正式清衆了。這必須要先挂褡,住些時日,經過知客師及各執事們的考查,認爲可以,才能討得海褡長住,舊製稱爲“安褡”。常住的僧衆,每年春秋兩次,各發一次衣布,或衣單錢,以備縫製衣服之用。除了施主的布施以外,常住每季,還發一次零用錢,也叫做“襯錢”。

  凡是已經受戒,持有度牒,而且是常住的大衆,身份與生活,便一律平等,上至住持和尚,下至執勞役的僧衆,都是一樣。對于衣、食、住、行方面,都要嚴守佛家的戒律,和叢林的清規。如果犯了戒律和清規,輕則罰跪香或執苦役,重則依律處罰或擯棄,便是俗稱“趕出山門”了。

  衣:普通都穿唐、宋時代遺製的長袍,習禅打坐也是如此。作勞役時便穿短褂,這些就是流傳到現在的僧衣。遇有禮貌上的必要時,便穿大袍,現在僧衆們叫它爲“海青”。上殿念經,禮佛,或聽經,說法的時候,便披上袈裟。中國僧衆們的袈裟,都已經過唐、宋時代的改製並非印度原來的樣式。到了現在,只有在僧衆的長袍大褂上,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雍容博大的氣息,窺見上國衣冠的風度。僧衆們的穿衣,折疊,都有一定的規矩,都是訓練修養有素,就是千人行路,也難得聽到衣角飄忽的風聲。

  食:依照佛教的戒律,每日只有早晨、中午兩餐,爲了種種正確的理由,過午便不食了。食時是用缽盂,以匙挑飯,並不像印度人用手抓飯來吃。但到了中國,已經改用碗筷,和普通人一樣。不過,完全實行大乘佛教,一律終生素食,而且是過午不食的。除了少數擔任勞役的苦役僧,因恐體力不濟,晚上一餐,還只是作醫治餓病之想,才敢取食。凡吃飯的時候,一律都在齋堂(食堂),又叫作“觀堂”,是取佛經上在飯食時,作治病觀想,勿貪口腹而恣欲之意。這個規矩,大家必須一致遵守,雖上至住持和尚,也不能例外設食,這就名爲“過堂”。如有外客,便由知客陪同在客堂吃飯,住持和尚于不得已時,也可以陪同客人飯食。大衆食時都有一定的規矩,雖有千僧或更多的人,一聽雲板報響,便知已經到了食時。大家穿上大袍,順序排列,魚貫無聲地走入膳堂,一一依次也好。碗筷菜盤,都有一定次序放置。各人端容正坐,不可隨便俯伏桌上。左手端碗,右手持箸,不得有飲啜嚼吃之聲。添飯上菜,都有一定的規矩,另有執役僧衆侍候,不得說話呼喊。齋堂中間上首,便是住持和尚的坐位,住持開始取碗舉箸,大家便也同時開始吃食了。等到全體飯畢,義同時寂然魚貫回寮。住持和尚如有事情向大衆講話,正當大衆飯食之時,他先停止吃飯,向大衆講話,這便名爲“表堂”。每逢月之初一、十五便加菜勞衆。或遇信衆施主齋僧布施,也要加菜的。

  住:在禅堂專志修習禅定的僧衆,便名爲“清衆”,旦暮起居,都在禅堂。其余各人都有寮房,有一人一間,或數人一間的,依照佛教戒律和叢林規矩,除早晚上殿念經作功課,以及聽經聽法以外,無事寮房靜坐,不得趱寮閑談,不得閑遊各處,無故不得叁人聚論及大聲喊叫。如遇住持和尚或班首執事,以及年長有德者經過,就必肅然合掌起立,表示問訊起居。

  行:各人行走,或隨衆排列,必須依照戒律規矩,兩手當胸平放,安詳徐步,垂睑緘默,不得左顧右盼,不得高視闊步。如要有事外出,必須到客堂向知客師告假,回寺時又須到客堂銷假,不得隨便出外。即使住持方丈,或班首執事出寺入寺,也須在客堂說明,告假幾天,同時還須向佛像前告假和銷假。其余生活各事,如沐浴、洗衣,各有規定。病時大叢林中,自有藥局處方,告假居房養息,不必隨衆上殿過堂。倘若病重,進住如意堂,便有自甘執役護病的僧衆來侍奉,如意堂,也就是舊製的安樂堂。死了,便移入涅槃堂,舉行荼毗(俗名“遷化”),然後收拾骨灰,裝進靈骨塔(即俗稱“骨灰塔”)。

  總之,真正的叢林集團牛活,絕對是作到處處平等,事事有規矩。由一日而到千百年,由管理自己的身心開始,並及大衆,都是循規蹈矩。至于詳細細則,還不止此。所以宋代大儒程伊川,看了叢林的僧衆生活,便歎說:“叁代禮樂,盡在是矣。”

  2.勞役平等,福利經濟。

  百丈創製叢林,最要緊的,便是改變比丘不自生産,專靠乞食爲生的製度。原始的佛教戒律,比丘不可以耕田種植,恐怕傷生害命,那在印度某些地方,可以行得通,到了中國,素來重視農耕,這是萬萬行不通,而且更不能維持久遠的。所以百丈不顧別人的責難,毅然建立叢林製度,開墾山林農田,以自耕自食爲主,以募化所得爲副。耕種收獲,也如普通平民一樣,依照政府法令規定,還要完糧納稅,既不是特殊階級,也不是化外之比。平日于專心一聲修行求證佛法以外,每有農作或勞動的事情,便由僧值師(發號司儀者)宣布,無論上下,就須一致參加勞動。遇到這種事情,叢林術語便名爲“出坡”,舊製叫作“普請”。出坡的時候,住持和尚,還須躬先領頭,爲人表率。百丈禅師到了晚年,還自己操作不休,他的弟子們,過意不去,就偷偷地把他的農作工具藏了起米。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沒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飯,所以禅門傳誦百丈高風,便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並且以此勉勵後世,由此可見他人格偉大的感召了。現代的虛雲和尚年屆一百二十歲,還是身體力行,終生奉此不變的。

  叢林的經濟,一切收入與支出,要絕對公開,術名便稱爲“公衆”。收入項目,悉數都爲全寺大衆的生活,盡量爲大衆謀求福利,還有盈余,便添購田地財産,希望供養更多的天下僧衆。一班執事等人,多半公私分明,絕對不敢私自動用常住一草一木,因爲僧衆們在製度以外,更是絕對信仰因果報應的。平時經常傳爲寶訓的,便有:“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因此,他們對于在禅堂裏真實修持的僧衆,都是極力愛護,不肯使他們受到絲毫驚擾,希望他們成道,以報天下、國家、社會上和施主們的恩德。從前有一位寶壽禅師,在五祖寺庫房執事,那時的住持和尚戒公,偶然因病服藥,需用生姜,侍者就到庫房裏取用。寶壽便叱之使去。戒公知之,令拿錢去回買,寶壽才付給他。後來洞山缺人住持,郡守來信,托戒公找人住持。戒公便說:賦個賣生姜的漢子去得。他便去作洞山的住持,所以後世有“寶壽生姜辣萬年”的句子,相傳爲禅門的佳話。民國叁十年間,筆者在成都的時候,見過一位新都寶光寺的退院老和尚,其人如蒼松古柏,道貌岸然可敬。住持大寺數十年,來時只帶一個衣裳包袱,退位的時候,仍然只帶這個破包袱。對于常住物事從來不敢私用分毫,自稱德行不足以風衆,背不起因果。相對數言,便令人起思古之幽懷,這便是叢林大和尚的風格。

  3.信仰平等,言行守律。

  所謂“叢林”,顧名思義,是取志在山林之意,其實,它具有此中明道修行者,有如麻似粟、叢集如林的意思。他們都是堅定地信仰佛教的佛法,尤其更信仰禅宗心地成佛的法門。要住叢林,便是爲了專心一志地修證心地成佛法門,所以他們除了恪守叢林的清規以外,在寺內更笃守佛教的戒律。相傳過去天臺國清寺有一得道高僧,已經有了神通。有一天晚上,在禅堂裏坐禅,下座的時候,他偷偷問隔座的僧衆說:你的肚子餓了嗎

  大家不敢答話。有一僧說:餓了怎麼辦

  規定大家過午不食,誰又敢去犯戒?即使要吃,廚房裏都沒有東西,那裏有吃的呢?他說:不要緊,你要吃,我替你弄來,廚房裏還有鍋粑呢!他說了,便伸右手入左手的袖子裏,一會兒,就拿出一大把鍋耙來請這僧吃。這時,那個住特和尚也有神通的,他嚴守戒律,決不肯輕現神通。到了次日清晨,住持和尚便向大衆宣布,昨天夜裏,禅堂裏有兩位僧人犯戒,依律擯斥出院。那個有神通的僧人便伸手拿起包袱,向住持拜倒,自己承認犯戒,由此就被趕出山門了。南宋時,大慧宗杲禅師,他未經得法時,依止湛堂禅師,有一天,湛堂看了他的指甲一眼,便說:近來東司頭的籌子,不是你洗的吧!他便知道師父是責他好逸惡勞,立即剪去養長了的指甲,去替黃龍忠道者作淨頭(清除廁所)九個月。由于這些例舉的一二操行,就可知他們的規矩和戒律,言行和身教,是多麼的自然和嚴整啊!

  4.衆生平等,天下爲家。

  佛教的宗旨,不但視人人爲平等,它確要做到民胞物與,視一切衆生,都是性相平等的,爲了適合時代和國情,百丈禅師創立了叢林製度,從表面上看,叢林的清規與佛的戒律,似乎不同。實際上,清規是以佛的戒律作骨子的,所以它的內部,仍以嚴守戒律爲主。即如舉足動步,也不敢足踏蝼蟲螞蟻,何況殺生害命。因爲它的信仰和宗旨,是慈悲平等的,所以叢林便有天下一家的作風。僧衆行腳遍宇內,不論州縣鄉村,只要有叢林,你能懂得規矩,都可挂褡安居。此風普及,及至鄉鎮小廟,或是子孫私産也都可以挂褡。從前的僧衆們,行腳遍天下,身邊就不需帶一分錢。既使無寺廟可住,大不了,樹下安禅也可過了一日。元、明以後,佛道兩家好像各有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某些方而,又如一家。例如道士,到了沒有道觀的地方,可以跑到和尚寺裏去挂褡。和尚也是如此,必要時可以跑到道觀裏去挂褡。每遇上殿念經的時候,也須隨衆照例上殿,不過各念各的經,只要守規矩,便不會對他歧視的。僧尼之間,事實上,也可以互相挂褡。不過,其中戒律和規矩更要嚴些。例如男衆到女衆處挂褡,清規嚴格的寺院,就只能在大殿上打坐一宵。稍稍通…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附錄: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