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世界各國的佛教

  世界各國的佛教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第一節 亞洲的佛教

  世界各國佛教的傳播,除了西方歐美是間接受中國的影響,南亞的緬甸與泰國,遠在印度阿育王時代,已經有初期小乘佛教的傳入,其余東方各國,如韓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地,都由中國的關系而傳入佛教,從曆史的觀念來說,韓國最早由中國傳入佛教,其次是日本,茲就其先後傳播的次序,作一簡述。

  一、 韓 國

  現在的韓國,舊稱朝鮮,它包括舊史所稱的高句麗、新羅、百濟叁國。當時佛教傳入叁國的年代並小一致,而以高句麗爲最早,在中國晉代之時,前秦符堅遣沙門順道,送上佛像經文一批,時高句麗王小獸林,便接受信奉,並創建了肖門寺,居奉順道法師,這是高麗最初傳入佛教,和創建佛寺的開始。過了十二年,印度沙門摩羅難陀,從東晉傳佛教到到百濟,百濟的枕流王備加尊禮,創建佛寺,並剃度出家僧衆,正式信奉佛教。再後五十年,才由高麗沙門墨胡子,傳佛教入新羅,但未經流行。百余年後,到了法興王時代,才開始大弘佛教,創立佛寺,佛教乃得盛行于新羅。

  此後百年間,正當中國武則滅時代,新羅國文武王滅高麗、百濟兩國,統一朝鮮。那時高僧元曉等,弘傳佛經華嚴宗旨,稱爲華嚴教,名僧大德輩出,佛法大興。到唐玄宗時代,王建興又滅新羅,複稱高麗。那時中國內部,因經曆五代的變化,佛教也受政治影響而衰退,但高麗卻承前朝余緒,佛學大盛,中國佛教的著作,如天臺章疏、華嚴經論,都靠高麗傳歸國內,使中土佛法,賴以再興。

  宋初,有高麗沙門叁十余人,來從永明寺智覺(延壽)禅師習受《宗鏡錄》,回歸以後,各化一方,這便是朝鮮傳入禅宗的開始。後來高麗王又派遣使臣,向宋朝求取官本的藏經,和他本國原有的前後兩藏經,與契丹藏本,合校刊刻版本,便是後世所稱有名的《高麗大藏經》,被公認爲研究佛教經典的善本藏經。韓鮮佛教,也以這個時期爲最盛。

  明初,李成桂又滅王氏的新羅,稱國號爲朝鮮,這時道家的思想和儒家的理學學說都大行于朝鮮,佛教反而退落,不如當初。總之,朝鮮的佛教,都由中國傳入,並無特別的自創宗派可言,只有專講華嚴佛學的賢首宗,與禅宗五家宗派之一的法眼宗而已。此外,僅有主張持戒、誦經等以種善因的漸派(也稱之謂“教宗”),與主張一心念佛,往生淨土的頓派(也稱之謂“心宗”)的兩大派別。到了清朝末葉,朝鮮既被割讓,日本的佛教,便隨軍事政治的力量而侵入,朝鮮本土的真正佛教精神,從此便衰頹不振。二十世紀以來,韓國的佛教,仍爲日本占領以後的變質佛教,現在韓國獨立,盡多高明之士,其原來的佛教當待重新規複,並力予振興了。

  二、日 本

  日本佛教的正式傳入,約當中國南朝梁末時期,在欽明天皇即位的第十叁年。當時百濟國王遣使至日本,並奉贈佛像經論等,從此日本王朝,才漸有崇佛的傾向。數十年後,聖德太子興起,佛教才得以發展。太子是日本當時的政教主,建寺弘法,極力宣揚佛教;他並製定了十七條憲法,成爲日本曆代帝室的法典。自著《勝鬟》、《維摩》、《法華》叁部佛經的疏述,也是日本後世佛教的範本,所以素爲日本人所尊崇以爲千載明王。

  再過百余年間,到了飛鳥、奈良兩朝,政教漸趨一致,陸續創建維摩、仁王、金光明等佛會,中國佛教的叁論、法相、華嚴、戒律、成實、俱舍各宗,也相繼在日本興起,這便是日本佛教有名的古京六宗。那時高僧輩出,佛教大行,慧灌僧正由高麗傳入叁論宗,後來又分爲元興、大安兩派。成實一宗,附庸于叁論。玄昉僧正由唐傳入法相宗,後又分爲南、北兩寺,互爭優劣。俱舍一宗,附庸于法相。道璿律師傳華嚴宗,鑒真和尚傳戒律宗,都淵源傳承自中國的佛教。

  從此再過百余年間,到了平安朝代,天臺宗的傳教大師最澄,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師空海,相繼而興。最澄大師開始弘揚佛教于比睿山,備受王室的信仰,後來又入唐求法,得受天臺、真言、禅、戒律等四宗的傳承而歸,因此便大張比睿山的規模,包羅臺、密、戒、禅四宗而立說,盡量發揮天臺宗的教義,聲望隆極一時。那時空海大師也與最澄先後入唐求學,從惠果阿阇黎受學真言宗,回國後,創方東寺,極力弘揚密宗的“金剛”、“胎藏”兩界法儀,聲勢彌盛,因此而開高野山永久的基業。這時日本的佛教,可謂是天臺、真言兩宗的天下了。

  最澄大師所傳天臺宗的內容,包括兼攝佛學的“顯教”和“密宗”兩部,所以又稱爲“臺密”。後來他的弟子圓仁、圓珍,又相繼入唐求學,臺密宗派更加暢揚,與空海大師所創的東寺密教,所謂“東密”的法門對峙。後來因徒衆的不和,又分爲山門、寺門兩派,從此支流繁多,各自傳授。總之,當時的密教勢力,極爲普遍,不論日本何種宗派的佛法,都帶有這種神秘的色彩,信衆大都注重祈禱,比較靈驗,佛教便一變而爲神異的、奇迹的秘密神教,形成大衆社會各階層間的一大勢力,所以流弊百出,有違佛教原旨本色。當時又因日本政治社會變亂不安,影響一般人心,易于趨向厭世,空也上人便在這段時期,努山提倡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良忍上人也從而提倡融通念佛的教義,創立融通念佛派。日本史上,這時正有源、平兩氏的內戰,他們大事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所以法然、親鸾和尚所倡依仗他力念佛的教門,也就乘時而興了。

  到了鐮倉時代,正當中國的南宋時期,日本佛教的新興教派,舉如:淨土宗、真宗、時宗、禅宗、日蓮宗等,都應運而起,而且名僧疊出,振興佛教,大暢宗風。淨土法門,由法然上人開始,獨創一宗,他本受學于比睿山,後來因仰慕中國善導大師的法系,大倡淨土念佛一門。他的門弟子,英才衆多,所以後來傳下的流派也不少。親鸾上人,便是他的得意高足,他秉承法然大師的意旨,特別主張出家人可以娶妻食肉,認爲唯仗發揮信仰的願力,但可絕對得到佛力的加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他的教義通俗易行,所以能夠深攬人心,獨成一格,因此便名爲淨土真宗。它的勢力廣被,直到現在還盛行不衰。此外,如一遍上人的遊行念佛,創立時宗,也是法然大師門的流派。

  禅宗的法門,本來早已流傳日本,但至榮西、道元兩家,才開始建立專宗。他們兩人都曾入宋求法,分傳臨濟、曹洞兩派的禅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相號召,極適合于當時人們的需要,便普遍流傳。因禅宗以了生脫死爲話頭,後來便影響到日本人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並且對于他們生活藝術的栽花種竹,詩情畫意,都大有裨益,處處以禅意相號召了。

  此外,有名的日蓮宗,原由日本本土的天臺宗蛻變而興,爲日蓮上人所開創,乃是主張以唱念《妙法蓮華經》的經題,便可見性成佛的法門。上人生性豪邁,爲人剛正,以英雄的氣質,行佛慈的教化,且具精力充沛,畢生以“自度度他”爲職事,所以教法大行,確爲日本僧史中的特殊人物。弟子人才輩出,益使法門大張。此時新興宗派,相繼興起,古宗、平宗兩地原有的名宗,也受到激發而振興起來,便形成日本佛教最爲興盛的時代。

  再後至吉野、室町時代,正當中國明朝時期,日本佛教,以禅宗的臨濟宗最爲盛行,京師、關東之間,有五山十刹,二十四流之繁衍。曹洞宗則在東北邊隅僅自苟延而已。日蓮宗因有日蓮上人的倡導,起初傳教于京都,後來又盛行于東西各地,流派更多。其他如淨土宗,有白旗、名越兩派的興盛。真宗有蓮如上人的中興運動。但從此便逢“戰國”之亂,佛教各宗命運,也隨政治的沒落,以致瀕于衰敗。

  過此以往,到了德川時代,正當中國明清時期,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之後,他想憑藉宗教的力量,以收攬劫余的人心,所以極力提倡佛教,因此佛教勢力,聲威重振,便有各家“學舍”和“談林”等的創設,但此一時期,佛教學術思想的轉變,可比之如中國兩晉的玄談,漢唐的疏釋。舉例說來,如華嚴,有風潭上人的新說;如臨濟,有白隱禅師的宗風;天臺宗,大興其安樂律;真言宗,行施其正法律。另外,如真宗有東西本願寺的分立;日蓮宗,有教系的爭議。同時中國隱元禅師東渡,開立黃蘖一宗;而曹洞宗,也于此時再度必起。因此佛教學術思想大盛,並且都以俱舍、唯識爲其共通的修學基礎,這便是日本人所稱“佛教的注解時代”。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日本“明治維新”勵精圖治,首先接受西洋的新觀念,國家政治思想,以及學術教育等一切施爲,大有由東而西,改途換轍之勢。因此佛教方面,雖然仍舊保有其俨然國教的地位,但天皇皇權神授的思想,和舊有神通設教的精神,也同時崛起。于是日

  本佛教便又別開生面,而轉向于兩個道路,那就是:

  (一)佛教神道不分的民間社會,宗派普遍繁興,以與軍閥們的軍國主義,密切聯系。

  (二)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治學方法,重新研究佛學思想,由宗教們信仰轉變爲哲學的探討。同時又以懷疑的態度,考據佛經學說。

  但無論如何,在學術思想上,佛法反因此而昌明,且大行于日本,數十年後,直到二十世紀之間,其影響于中國佛學界,也最爲有力。在佛教徒的僧衆方面,也受時代潮流的刺激,興立各級佛學學校,印訂藏經,努力從事社會弘法事業,也益形發達。

  及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軍國主義的思想沒落,軍閥幹政的權力也悉被摒除,在戰後悔過自新的日本,國人爲了生存的需要,大量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移民,因此佛教文化也連帶輸出,而進了新大陸的美國。現在美國已有佛教寺院的創建,和出家僧衆的雛形,說實在話,這些都是得力于戰後日本人的灌輸。此外,專門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弘揚禅學的日本學者,如鈴木大拙,使日本禅學的風氣,在二、叁十年間,便傳遍全世界,日本政府,現在封他爲“國寶”。這樣一來,從此西方國家,只知禅在日本,不知禅宗的傳…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世界各國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