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萬緣放下
莫以有得心企求無所得法
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謂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如何“明心見性”。
其實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學,乃至于科學,徹底而言,都有這個共同目標。在此大家都是中國人,又是學佛的,把“明心見性”這一句話往往聽得理所當然,習以爲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裏糊塗了,以致未能“好學深思”、“追根究底”,其實這四個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的真髓。換句話說,它涵蓋了一切世間的學問,關鍵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學,在這一個月嚴格的靜修下來,加上過去幾年的修學基礎,現在對于這一個佛法菩提正確修行之路,已有較清楚的認識,曉得要“明心見性”,或顯或密、或漸或頓等等,應該如何入手。
至于遠從中、南部拼命趕來參加的諸位居士們,大部分是宗教徒。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別的哦!你們以有所求之心而來,求個什麼呢?無非求菩薩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罷了。這種觀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觀念沒有兩樣,等于找個富貴人家做爲靠山,賴其權勢討些便宜而已。這絕不是真正學佛所應有的心態。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個上帝也好,覓個佛陀也罷,都在尋找一個對我有利的物件,就好象做生意謀利生財一樣,自己有了煩惱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難,萬事解決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給另外一個超越的力量來承擔,大家試想想看,這是真正的佛法嗎?佛法會是這樣嗎?!
再說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爲何來?只因佛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裏成佛了,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夠,根基淺,業力重,你發願死後往生彼處留學,將來可明心見性,成就菩提。但那是個方便法門,往生後仍有大事在啊!千萬不可以錯認那是學佛的終點。
再進一步說衆生各個的心理想法不同,你喜歡跟張先生交往,我覺得李大爺不錯,他卻看王老哥特別順眼,因緣喜好,千差萬別,所以,有人相信這個菩薩,有人相信那個如來,各依所願,各自追隨。因此密宗就産生了許多應機的辦法:想成佛又想發財,那不要緊!我有財神法,既要無上菩提,又要不離男女兩性的關系,好哇!我有雙修法。又想這樣,又想那樣,世出世間的好處都想占盡,沒問題,我有八萬四千各式各樣的法門。甚至幹了壞事,怕下地獄,還有閻羅王的修法。這是密宗的度生方便。然而我們學佛,一句話千萬要記住,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爲衆生有那麼多心性的不同,所以佛法也就産生那麼多差別的接引法門,但是其一切法門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卻又是不能不細察的。
作學生與兒子最好
你們一般學佛、學道的,爲了身體健康而刻意專修脈的,甚至以道家、密宗的打通任、督二脈、中脈、沖脈等等這些名堂,大作標榜,以此爲道;或者以此騙人,求名求利,這是修道人的本色嗎?我如果要賣這一套,早就發大財了。此外再加上一般人“好爲人師”的毛病,這種修道學佛的動機與行爲,早就離譜得很,去道日遠了。我再次聲明,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一輩子不做人師,你們客氣是你們的事。我有個願望,一輩子居“學人之位”,永遠當學生。我也常常告訴年輕人說,人生有兩件事最快樂,那就是一輩子做人家的兒子,一輩子做人家的學生。可是,我們做不到。現在,我在這個座位上,不得已權且充當一下老師,下了座,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們的恭敬謙虛,那是你們的道德。你們學佛,先要懂得把這些心態檢點清楚,認對路頭,那才談得上修道這回事。
氣脈不是道
氣脈之學是密宗和道家最注重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活著本來就有氣脈,你執持氣脈,到死的時候氣斷了,脈停了,還有個什麼氣脈不氣脈的呢!那是道嗎?那不過是個方便法門罷了,在修道的過程中;給你玩玩而已,終究要舍棄的。若知見不正,以此爲道,懵懵懂懂地去迷糊人家,盲人眼目,那罪過就大了。大丈夫于平常待人處事,“欺騙”二字都在所不爲,何況學佛之第一等事,那就更不能如此了。
觀心
從這個星期開始,我們將繼續前四期的用功,你們通通注意,所有的法門都擺下,走心地法門的路線。我給你們大家講一個新時代的禅宗法門,注意!從現在起,都如此去用功,無論打坐也好、走路也好、睡覺也好、吃飯也好,乃至上廁所拉屎、屙尿,就是觀心。怎麼觀呢?我們現在坐在這裏,還活著,有一口氣存在,就會有思想;這個思想,我常常講,只不過是個平常心理罷了,極其自然。所謂觀心,其實你也不要觀什麼,也不要參什麼話頭,也不要念什麼佛,或者作什麼觀想。你作觀想,也是你的心裏在想,你參話頭,也是你的心在參;你感覺氣脈動,也是你的心在動。一切都是你的心意識在作怪,不管你玩什麼花樣,無非這個思想、這個心念的起用。
你現在不要把心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兩腳一盤,姿勢正確,時間坐久了,氣脈一定發動。發動無所謂,不理它!身體和氣脈不是道啊!肉體總歸要死的。你要修道,肉體不死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那不是大家所能夠得到的。所以,要緊先把心地了了,丟開人事的一切糾葛,千般俗物一起放下,這個思想,這個心念,你不要去壓製它,不要去放任它,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可以清請楚楚地知道。
並且,于此念頭的起落,勉強可分成叁節,譬如:“啪”(師大力拍案一記)聽到啦?!這個聲音,一下沒有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未來的還沒有來。那麼你這個心念呢?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中間,很自然的擺著。假使還有個思想,這又是個前念,如電光火石般的過去了!而未來還是沒有來。你的心就依目前這個樣子平正地擺著,就那麼把它看清楚就是了!如此慢慢的連續七天安詳自然地看清楚它。這個念頭過去了,過去不追;未來的未到,不去引發;而現在呢?不屬空也不屬有,很自然輕松地坦然而住。如果身上氣脈動了,那是感覺,感覺即是思想,別理它。感覺就感覺吧!不必丟掉它,你丟不掉的;也不要抓它,根本是抓不住的。你要睡,你就坐著讓它睡好了,睡也是心念在睡啊!睡夠了,它自然會醒來,醒也是心念在醒嘛!如此如此,不即不離,每一個心念悠然而逝,絲絲心念了無蹤迹!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說的話呀?!(書院同學答:懶殘禅師。)
怎麼講的啊?(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無改換,無事何須論一段;直心無散亂,他事不須斷;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
下一句呢?(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
對啊!“過去已過去”,這個念頭過去了,你講過就過去了,什麼都沒有。“未來猶莫算”,沒有來的就是沒有來,你去想它幹什麼呢?明天還有明天在嗎?算不定明天我已不在世間,何必挂慮明天呢?甚至連下一秒鍾我都不管,算不定一下就死啦!那也沒怎麼樣嘛!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兀然無事坐,......”同學接著念:“何曾有人喚?”不錯!就是這樣,坦然無所牽挂坐在這裏,什麼都無所謂;也不修道,也不成佛;佛都不做,亦不做凡夫,魔更別談,就是就是如此那麼無爲、安泰、單純。再來,“何曾有人喚?”(同學念:“向外覓功夫,總是癡頑漢。”)
對啊!你另外想找個東西、得一個境界,那就走樣啦!我們第一步且先就這樣行去。走也好、坐也好,隨時隨地作到“直心是道場”。直心哪裏去找呢?!坦然而住就是!“坦然而住”只是一句方便話,切莫不要住啊!你要住在那裏?別又作繭自縛了。有一個住的境界豈不又執著一個念!此念本空,無所謂住與不住。“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未來它還沒有來,當我們說個“來了”,“來了”已成過去。在這中間,又有什麼散亂?!什麼叫昏沈?!那是小乘方便的說法,散亂也是一念過去了,昏沈也是一念過去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們不要說學佛,平常連讀書都不通的。孔子不也是一位大有成就的修行人嗎?他早就對你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在河邊,對學生們說:你看吧!水在流,看到沒有?每一個念頭、思想,都像流水一樣,一個浪潮接一個浪潮地過去了。同時也告訴顔回:“回也!交臂非故。”這個人從我前面過來,我要過去,兩人在路上碰面了;一來一往,彼此交臂,兩個膀子這麼一碰,“非故”就不是原來那一下子。前一秒鍾早就不知其如之何了,所以他有“逝者如斯”之歎,一切如河水遷流,刹那不住。妄念如流水不斷地來來去去,來時于你何礙?去了于你又何損?驚鴻一瞥,一下不又沒了?“江水東流去不回”,如此坦然而住便是了。
你看自己心性之流,它在亂流啊!無休無止。然後,輕輕地看著、看著!慢慢、慢慢地,突然“通”一下!把它切斷了。前念已是,到了這步田地,就後念不起,當體即空即淨,一切便無不成就了。
你們求氣脈,只要如此修去,氣脈自然就來,不要給氣脈騙了。身上任督二脈通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的心性愈定,氣脈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氣脈動了,就糊裏糊塗跟著氣脈走,那不是個大笨蛋嗎?雖曰“坦然而住”,但念頭還真有所住嗎?別忘了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現在開始,我們修這個心地法門。我講的話都是如“筏喻”者,如鳥掠長空,過去的就過去了!你聽了,記住了死死地放在心裏,那你又中毒了,你只要有一句話留在心裏中,此心已經被攪亂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未來何足挂懷;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悠然而住,無爲而住,無所謂住與不住。不要以爲自己打坐,是在修道,那是自欺欺人,終無所得,這又何苦呢?
坦然而住
(行香時,師將香板…
《觀心--萬緣放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