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言宗綱要(黃繩曾)▪P2

  ..續本文上一頁叁毒之覆蓋,而登身、口、意,叁無盡莊嚴之寶所。轉固執實我之凡夫,而證見本來具足之佛德。至此,又何秘密之可言?至于如何洞開叁密之秘鍵,具詳本宗各聖典。

  4、本宗之聖典

  弘仁十四年(西紀八二叁年) 十月十日,弘法大師製定真言宗徒學習之規模。以“真言宗所學經律論目錄”,上進朝廷,此即現今簡稱之“叁學錄”是也。實一百八十八部,四百五十六卷。而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秘密部之經軌達六百十七部,九百六十叁卷之多。但本宗正所依之聖典,有“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即一般所稱兩部大經是也。

  “大日經”

  具雲“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弘法大師“大日經開題”雲:“此經總有叁本:一、法爾常恒本,諸佛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也。叁、略本,有叁千余頌”。現時流布之“大日經”乃善無畏叁藏于唐開元十二年(西紀七二四年) 至開元十叁年頃,所譯叁千余頌之略本,共七軸叁十六品。其後善無畏叁藏記憶十萬頌之廣本,而以其所譯之略本爲基礎,加以講述,由一行阿阇梨筆記之,遂成二十卷。題之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全七卷講譯,前六卷叁十一品注書。東密對于此疏,一脈相承。其住心品之疏,謂之“口疏”。具緣品以下之疏,謂之“奧疏”。皆事教二相之根本寶典也。此經卷七有供養次第法之注書,乃新羅僧不思議法師聞善無畏叁藏之口說而作。世稱“不思議疏”。而二十卷之疏則世稱“大疏”雲。

  “金剛頂經”

  “義訣”分“金剛頂經”爲法爾常恒本,塔內安置之無量頌本,分流之廣本,四千頌之略本。此乃金剛頂經之四種不同本也。現行之金剛頂經,乃第四種略本之節譯。如金剛智叁藏于開元十一年(西紀七二叁年) 所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及不空叁藏于天寶十二年(西紀七五叁年) 所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叁卷。皆真言密教肝心之經典也。

  叁部秘經與五部秘經

  真言宗有所謂“叁部秘經”與“五部秘經”者。列表如次:

  真言宗有此叁部五部秘經,猶淨土宗之有叁經也。

  雜部密教

  本宗乃大日如來所說密教,稱爲純密。至于釋尊所說顯教,亦雜有密教在內,稱爲雜密。此等雜部密教之法門所結集的經典,如預知良辰吉日之“星曜經”,祈願國土安穩四海甯谧之“仁王經”,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屬之。弘法大師“叁學錄”,將經藏分爲金剛頂宗經,胎藏宗經,雜部真言經。其雜部真言經,竟收載六十叁部之多。

  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

  弘法大師據如上經典撰述數十部章疏,所謂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爲後世之所稱道。列表如次:

  以上皆弘法大師所撰之章疏。

  理趣經及秘藏記

  本宗最多誦讀之經典,迨爲不空叁藏所譯之“般若理趣經”一卷,及惠果和尚口說,弘法大師筆錄之“秘藏記”一卷。皆屬重要之寶冊。前者果位之大日如來智身,住于因位之金剛薩埵叁昧,以說五秘密(金剛薩埵、欲、觸、愛、慢) 之內證境界。明迷相之一切衆生,具足五智。後者則凡事相、教相之種種事項,加以解說。

  修學之順序

  以上各經典,凡欲知曉真言宗者,非加以研究不可。學者先讀“大日經”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則讀“具緣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謂先學教相,後習事相是也。須知如斯教相,乃叁位祖師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爲弘法大師詳盡發揮。“釋摩诃衍論”,乃至“大日經疏”,弘法大師已將經論深義疏釋清楚。學者宜先以“十卷章”爲開始研究之目標,次則“釋摩诃衍論”,再次則“大日經疏”,更進而“五部密經”。然後進而探求野澤流諸派事相之秘奧,此乃學者基礎也。

  5、本宗之判教

  所謂宗派者,乃該宗派所占的獨立地位,以宣示該宗派獨特的見解,斯實爲必要之舉,並非以立門戶引鬥诤爲目的也。中國、日本之佛教各宗,皆系試圖顯明自己之立腳點,將佛之一代教義,分類整理,並對之作一種批判,此即佛教諸宗派祖師之判教論所由發。

  大師以前之顯密思想

  本宗由弘法大師判教,旗幟原極鮮明。但弘法大師之前,其在中國之祖師,如龍猛菩薩、不空叁藏、善無畏叁藏以次,既無判教的人,又並無判教之說。其顯教之祖師,則立叁乘教之說,而對密教之“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則列入大乘諸經中,以秘密教稱之。所謂叁乘教,乃指對一乘教而言,如果華嚴,天臺兩宗,列入一乘教,則弘法大師別立之真言密教,自然可以相容。

  大師之判釋

  因此,弘法大師所著作之“辯顯密二教論”二卷,對佛教的顯教與密教,厘然大別。所謂密教者,限指真言宗。其他佛教各宗,則屬之于顯教。此可概括的豎立顯密二教之不同立場,並顯明此顯密二教之特征。弘法大師所著之“十住心論”十卷,及“秘藏寶鑰”叁卷,乃述出人類宗教心向上趨進過程的十種區分。當其時,所存在之一切宗教,及道德思想,不祗佛教各宗,連儒教、道教、印度思想,均加以網羅,裁定其地位,作一大判釋。最後,就人類之宗教心理終極的傾向,以真言密教爲大乘佛教中最勝宗教,作微細的闡明。前者謂之橫的判教,後者謂之豎的判教。

  6、顯教與密教

  弘法大師立教開宗之最大用意,爲將顯密二教,嚴加判別,使學者不至迷其歸趨。大師以釋尊所說教法,判爲顯教;顯教以外,更樹密教幢旗。如斯判別顯密,所謂橫的判教也。釋尊所說:如法相、叁論、天臺、華嚴四家大乘之顯教,可以概括之。而真言密教,則直與顯教比較對辯。此大師“辯顯密二教論”之骨子概說。

  一、能說之佛身

  弘法大師“辯顯密二教論”開卷第一,即曰:“夫佛有叁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顯教契經,部有百億。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叁、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爲宗,告成叁大爲限。是則大聖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秘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叁乘教法,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叁密門,謂之密教。此叁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能升堂?故地論釋論稱其離機根,唯識中觀,歎言斷心滅。如是絕離,並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余全錄此段文,擬引學者興趣,延請博通各宗之大善知識,詳加講說。余爲真言宗弟子,應避賣花贊花香之嫌也。

  約略言之、弘法大師謂佛有法身、報身、應身、叁身之不同,報身、應身,逗衆生之根機,而說方便之顯教。但法身所直超越根機,即將衆生納入法身如來自性證得真實具體活動的境界。故謂之密教。前者是耳聞教化而開悟,後者是循設計的方法,用心力證得之最高理想,前者能說之佛身是報身、應身。後者能說之佛身、是法身,即大日如來是也。

  二、所說之教法

  顯教諸宗的教法,皆是就生死迷界(因分) 而說的,其于悟界(果分) 之風光,全不說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也。果分不可說,法身不可思議,人皆知之,但學者對宗教向上趨進之強烈要求,豈能就此而止?必也,對此絕對的境地,離言說的世界,乃至如何到達的生活行爲本質,發生無限的向往。于此真言密教,則直以果分作立腳地,俾學者直至其地,領受果分之風光,獲自證之法樂。故弘法大師主張:以真言密教爲最優良之法門也。

  叁、成佛之遲速

  顯教之修行者,要曆盡多世生死,經叁大無數劫,(即無限長時間) ,積無數之難行苦行,方能逐漸一一滅除煩惱,以完成其修行者的人格。但真言密教之修行者,藉叁密不思議的加持力,得成就其一點一滴的願望,即憑現在父母所生血肉之身,而達到成佛的最大願望。此弘法大師所持成佛之理論,及修行之方法,其意特強調真言密教所存之特質。欲更詳求義蘊,請讀弘法大師所著之“即身成佛義”一卷。

  四、教益之勝劣

  弘法大師引“六波羅密經”下卷,謂:對真言陀羅尼法門,能一生信念者,設使犯重罪,亦能銷滅,且對解脫生死,能究竟悟得。皆因叁密加持之法門,其力甚強,故能成就甚深功德。此點實爲顯教所不及。弘法大師在其所著“梵網經開題”及“性靈集”第十,皆開示真言密教之教益,超越余教。

  弘法大師之顯密思想,繼承之者有興教大師,覺鍐上人。上人所著“五輪九字明秘密釋”,“顯密不同章”,“顯密不同頌”,皆于此方面細爲闡釋者也。

  7、十住心

  弘法大師于天長年中(西紀八二四-八叁叁) ,著『十住心論”十卷,于是建立顯密二教橫的判教。表示如下:

  十住心之宗趣

  此十住心法門,就其所顯示的義趣,古來所說,皆謂修行者的淨菩提心,向上轉趨,展開十種階段的曆程。“大日經”中,“如實知自心”一句。弘法大師蓋就如實知自心的種種相狀,淺深之次第,建立體系。但一面觀“如實知自心”的次第轉升,亦必須將宗教道德逐一包容,而加以教義上優劣差別的批判。弘法大師“十住心論”第十,對“如實知自心”一句的解釋雲:“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重之淺深,橫示塵數之廣多。”又此“十住心論”第一雲:“今依此經(大日經)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可見一般人類之實際生活,自我發現對宗教向上的順序,而同時亦可測定顯密諸教之勝劣淺深,作爲判教之用焉。

  8、十住心之大要

  十住心之解釋,其說甚繁。今以弘法大師之“秘藏寶鑰”爲基礎,以概觀各住心之思想內容,而作九顯一密之對辯。表示如下:弘法大師最初建立十住心之名稱,隨即附以極簡單的說明。

  第一異生羝羊心:“凡夫狂醉,不悟吾非。但念淫食,如彼羝羊”。

  第二愚童持齋心:“由外因緣,忽思節食。施心萌動,如谷遇緣”。

  …

《真言宗綱要(黃繩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