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第叁章 般若妙用 第一節 菩薩境界

  第一節 菩薩境界

  上二章所釋,皆依般若波羅密多而顯之道相智,與一切智也。菩薩得此,屬受用境界矣。菩薩境界,原有淺深;本經意在與深般若波羅密多相應,克證法空真如者。既證法空,必兼生空;妙平二智亦充分發展;根本後得二智即寓其中。若只證生空真如者,其受用未能如下文雲雲也。

  菩薩境界,叁乘與一乘不同。依叁乘教:既證無生法忍者,不受分段身之纏縛;六塵境界無不如如;當境即是凡聖同居淨土。此身既滅,或乘願再來度生;或往方便有余淨土。此與淺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克證生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也。依一乘教:曆位上進者雖藉分段身而修習;而當破阿賴耶識時,即生得見方便淨土。當顯妙平二智時,即生得見莊嚴淨土。此身既滅,得長住華嚴勝境之中;隨緣示迹娑婆。此與深般若波羅密多相應,克證法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也。兩種境界,一只生空,一兼法空;皆般若妙用之行耳。

  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菩提薩埵,乃菩薩之具稱,詳見首節。無挂礙者,自在之別名。心有挂礙,則事事顧慮,煩惱叢生,殊不自在。生空智現前,我執淨盡,煩惱障失其巢穴,即破細惑;心可以無挂礙矣。然習氣猶存,非徹底自在。法空智現前,法執俱泯;所知障失其根據,則破極細惑,功夫到此,庶稱究竟自在,全無挂礙耳。

  心被牽纏謂之挂;心被阻滯謂之礙。挂礙之中,辄向幻迹考慮得失。于所欲得者,多方追求之;于所患失者,多方維持之;故不免煩惱叢生。心恒受煩惱驅使,即毫不自在矣。初步解脫法,在空此分段身。執此身爲實有,則成人我見;爲煩惱障之巢穴。我執淨盡,即生空智現前。阿賴耶識不行,得斷細惑;顯生空真如無礙境界。然習氣所結,每隨機緣發動;端由俱生法執未除。故必得法空智現前,盡破此執,乃能滅所知障之根據。煩惱習氣不行,得斷極細惑;顯法空真如無礙境界。此方真實自在,全無挂礙。能受用之者,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菩提薩埵也。

  世親攝論釋卷九雲:“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是依般若波羅蜜多,即依無分別智也。無分別智,初地菩薩得相應;然直到十地乃能成辦。中分根本後得二種,已見上章。

  攝大乘論,乃無著菩薩節取瑜伽師地論中大乘要旨之作也。依論作釋,有世親無性二菩薩;皆玄奘叁藏手譯,各十卷。今所引者,世親釋文也。般若是慧非智。其波羅蜜多則離識契性之靈明妙境,無所不照。智本于靈明中抉擇某種法性而印證之,或運用之。然無分別智重在離識,不重抉擇;與般若波羅蜜多等無有異;故釋論雲雲。此無分別智,按位漸增,初地得其一分;二地得其二分;乃至十地得圓滿十分。約印證曰根本;約運用曰後得。

  又卷八謂:“根本智能脫一切障,即消除種種障礙也。後得智非世法所染,即毀譽苦樂等八風吹不動也。”依般若波羅密多心所以無挂礙者,更可據此義釋之。

  根本無分別智,離相契性。一切障礙,皆識蘊留滯法相所致。相既盡離,種種障礙自當消除;故曰能脫一切障。後得無分別智,從真入俗。若于世法稍有沾染,便被八風吹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事也);故曰非世法所染。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得二種無分別智,即能脫一切障,及非世法所染;宜其心無挂礙也。

  附錄:無著世親菩薩略史

  北印度有丈夫國。距今約一千六百年前,有婆羅門姓憍屍迦者,身爲國師;生叁子,皆從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後叁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別立者。分一切法爲有爲無爲二種。有爲叁世,無爲離世,其體皆有。且一一說明其因由爲宗。乃小乘部中最盛者);皆名世親。伯子後作大乘空觀有契,特名無著。季子依母,特名比鄰持子,早證阿羅漢果。惟仲子專名世親,或譯天親。無著具大根性,初修離欲定有得;而思維生空之義不能入,欲自殺身。時賓頭羅尊者在東勝神洲演化,以天眼觀見而愍之;即從東洲來,爲說小乘空觀之旨,遂見道。然意猶未足,理應有更深者;以禅定力乘神通上兜率谘問彌勒菩薩,得聞大乘空觀之道。還閻浮提,如說思維,大悟!地六種動。從此能無住生心,故改名無著。爾後數上兜率,廣聞彌勒大乘教義;隨以所得還爲閻浮提人說。聞者不信。無著乃懇請彌勒降閻浮提,親說大乘以釋群疑。彌勒如其所願,夜間下降(有說降阿輸阇國大講堂)放大光明。廣集有緣聚于說法堂,誦出十七地經:(即是五識身相應地至無余依地)隨誦隨解,經四閱月,誦解乃竟。無著獨坐近彌勒,聽聞最切,晝間複爲諸衆詳說,敘成瑜伽師地論等五大部。又遵教修日光叁摩地。既成,昔所未解,悉能通達,有所見聞,永憶不忘,于佛所說華嚴等大乘諸經,悉達其義。後乃造大乘諸論以攝大教要理。攝大乘論者,即攝取瑜伽論中大乘部之要領也。其他尚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集論,雜集論,習定論等,皆此土所既譯者也。世親出家後,博學多聞,神思俊朗,戒行清高,迥超群衆,嘗從覺親法師學教義。覺親晚年在阿輸阇國(舍衛國附庸義爲無生)爲外道所屈,受鞭背之辱。外道得國王正勒日賞金叁十萬,大施國人,而自舍身成石。時世親遠遊異國,還聞此事,憤懑填胸,特造七十真實論,專破外道僧佉論(即數論),爲師雪恥。外道被破,體無完膚,徒衆瓦解,佛徒大悅。國王複以叁十萬金賞世親,世親即以此金建叁大寺于阿輸阇:(一)比丘尼寺,(二)一切有寺,(叁)大乘寺。複成立正法,造俱舍論六百偈,擊鼓宣令,無能破者。罽賓國毗婆沙論諸師,以偈語玄深,不能盡解,饷以金百斤,作長行釋之。正勒日逝世,新日王母子,皆皈依世親,留住阿輸阇供養。新日王妹夫習外道毗伽羅論(聲明記論)與世親互相破,不勝。王母子複以叁十萬金奉世親。乃以此金于丈夫,罽賓,阿輸阇,叁國各造一寺。由是聲譽極高,莫敢與抗。但執小乘爲是,不信大乘。無著恐其造論破大乘,詐稱疾笃,促世親即來丈夫國相見,因以大乘之道曉之。世親始悟小乘,確非究竟,遂欲斷舌忏悔。無著雲:“縱斷千舌,亦不能滅汝謗法之罪,何不仍借此舌弘揚大乘耶?”世親然之。無著既滅,即繼造大乘論,解釋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經,複取攝大乘論釋之。又著唯識諸論,百法明門論,發菩提心論,十地經論,往生論,以及其他種種,不遑悉舉。印度及余邊土學大小乘人,皆以世親所造爲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莫不畏伏,八十而終。   無著筆述彌勒菩薩說,分爲五部大論:(一)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未譯),(叁)大乘莊嚴經論(十叁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四)辨中邊論頌(一卷唐玄奘譯),(五)金剛般若論(二卷,秦羅什譯)。

  經雲: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略分兩種:一曰身境上之恐怖。如感身命將有危險,或財産將有損失,雖未必見諸事實;而心當顧慮之時,已大起恐怖矣。二曰修行上之恐怖。如素習小乘教者,忽聞殊異之大乘;素習叁乘教者,忽聞超絕之一乘;因教義互相沖突,縱不敢毀謗,而恐怖心驟然興矣。會得生空,心略無挂礙;得免身境上恐怖。會得法空,心更無挂礙;得免修行上恐怖。然只一念相應,未能淨除習氣者,仍不免兩種恐怖心之流露也。

  所固守者將被搖動,則恐怖起焉;此凡夫習氣也。恐怖之主因,不外二執:一曰我執,不忘我及我所之見。如自身或眷屬之生命,資財或余事之主權,一向執爲己所實有;苟有不利消息,則恐所守難保,怖心遂生。二曰法執,笃信本師所傳之法。如小乘習于歸真之道,聞大乘入俗度生。權教習于種種禁戒,聞實教不必拘忌;皆格格不相入。且恐所守被奪,怖心亦生。能斷俱生我執,身境上之恐怖乃不複起。能斷俱生法執,修行上之恐怖乃不複起。但一時暫伏,未能永斷者,恐怖之習仍不免乘機遽起耳。

  傳燈錄卷四載禅宗四祖訪法融禅師故事雲:“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雲: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適見什麼?師無語。少選,祖卻于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祖曰:猶有這個在。”融師道行素高,時感百鳥銜花供養;對虎狼圍繞其庵,毫不介意;是能免身境上恐怖者。惟睹座上佛字則竦然,是叁乘精習使然。不免修行上恐怖也。四祖舉手作怖勢,遊戲耳!豈四祖猶有挂礙之心耶?

  禅乃禅那之略稱,義爲靜慮;即心定一境,靜起思慮以審現量細境也。本爲色界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禅宗之禅,直依妙平二智起用,不同叁乘禅之僅溯源于賴耶識或異熟識也。以超叁乘教義之上,故稱教外別傳。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經宋王安石親見于翰苑,其中多談帝王事佛之法;故不流通民間)。雲:“大梵王至靈山,以金色優缽羅花(蓮之一種)獻佛,舍身爲床坐,而請說最上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皆不知佛旨所在;唯摩诃迦葉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見宗門雜錄梅溪集等)。梵王長于禅定,但以離欲爲本。舍身爲床座者,將此定爲基礎而求向上也。最上之禅,從空出有;如蓮花之清淨不染。釋尊即以所獻金花示衆,看誰能領會其旨。迦葉獨契涅槃妙心開出清淨蓮花,是真具正法眼者。釋尊遂以此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之。世稱爲禅宗初祖。

  迦葉再傳阿難,叁傳商那和修,四傳優波毱多,五傳提多迦,六傳彌遮迦,七傳婆須蜜,八傳佛陀難提,九傳伏馱蜜多,十傳脅,十一傳富那夜奢,十二傳馬鳴,十叁傳迦毗摩羅,十四傳能樹,十五傳迦那提婆,十六傳羅睺羅多,十七傳僧伽難提,十八傳伽耶舍多(一作僧伽耶舍),十九傳鸠摩羅多,二十傳阇夜多,二十一傳婆修盤頭(一作婆修盤陀),二十二傳摩拏羅,二十叁傳鶴勒那,二十四傳師子…

《心經廣義 第叁章 般若妙用 第一節 菩薩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