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本尊准此)
大悲心陀羅尼經,佛告阿難雲:“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爲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此明體用互不相離,同時亦佛亦菩薩。勿誤認已成佛時不複作菩薩;行菩薩道者不得名佛也。
叁摩地,或略稱叁昧,義爲等持,或正定。
叁摩,義爲平等;地,義爲持;合名平等持,略稱等持。叁昧,乃梵語叁摩之變相。即平等性之定相也。譯曰正定,揀異外道凡夫等定也。基本叁摩地,原名真如叁昧。起信論雲:“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又謂衆生無此善根,雖勤修禅定,不免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定中所感之現象,約分十種:
(1)現恐怖之形相。
(2)現美麗男女相。
(3)現天相,菩薩相,乃至如來相。
(4)所見如來等相,或說陀羅尼;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叁解脫門;乃至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5)令行者忽知過去未來之事。
(6)令行者忽得他心通,辯才無礙。
(7)使行者喜怒無恒,或多癡愛;或多睡多病。
(8)能使行者心忽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乃至疑多慮,終于不信。
(9)能使行者舍本勝行更修雜業。
(10)或令行者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
此皆外道所得,非真叁昧。其習凡夫定者,雖無種種魔事;充其量不過能生四禅天四空處而已。此等定境所以不能稱叁摩地者,以我見未除,失平等性智;不脫世間名利恭敬故。
【增注】奘公以獨存我國之漢文大乘起信論轉譯梵文反哺印度,正符文化展轉交流之道。論中列舉十種邪定之相,嚴防學子誤入歧途也。大乘正軌,首重般若波羅蜜多。必與此相應,學佛方能究竟耳。
智度論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此正定之義也。
善者何?順正理而益衆生之道也。以契第一義谛者爲至善(見菩薩璎珞經下)。若世間小善,殊非大乘意旨所在。唯識論五雲:“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爲順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智度論所舉善心,自然指第一義谛至善也。住心一處能不動,固是定境。而契第一義谛者,必契真如;故此境是真叁昧。至所住之善心,則任何法性均得。
大乘義章二十雲:“平等保持心。”此等持之義也。
大乘義章,乃隋僧慧遠所撰,凡二十章,解釋大小乘法相頗詳。其以“平等保持心”釋叁摩地,能契梵語本義矣。
世尊入正法明叁摩地,而引起當機菩薩名觀自在者之出現;宣說深般若波羅蜜多妙義,終以真言總持之;是爲本經緣起。
正法明叁摩地,即于正定中流現觀自在法性也。菩薩素修此行者,得世尊此番特別加持力,于是從座而起,宣揚正法明妙用。此位當機菩薩,即以觀自在(或觀世音)爲名。當機者,與本尊法性相契之人也。宣說之經文,無非于般若波羅蜜多顯示一切法皆歸第一義谛。但欲聞者速獲同等妙用,舍總持法門外,莫能當之!故以真言終焉。本經之緣起如是。
護譯于菩薩衆中不預列觀自在之名。此約世尊未入叁摩地前,此菩薩未承威神力加持,不見其殊異也。般若師之譯,用意相用。
大乘諸經,對當機菩薩預列其名與否,原非一定。今于世尊未入叁摩地前,諸菩薩孰爲當機,尚未分曉,不必標出。護般二師所據梵本,同此旨也。
月師所譯,序述較詳。于常隨衆外,並及余大比丘都十萬人。菩薩衆譯作七萬七千人,以觀世音菩薩爲上首;並舉文殊彌勒之名。以座中原有此等菩薩,不妨據實直書。
月師譯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鹫山中,與大比丘衆滿百千人;菩薩摩诃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爲上首。皆得叁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肉眼境界彌勒攝。天眼境界文殊攝。慧眼境界觀音攝。法眼境界普賢攝。佛眼境界毗盧攝)。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在彼敷坐,于其衆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爲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衆生作大光明。于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叁昧正受……”。此明觀自在菩薩得佛護念(即加持)自入慧光叁昧(實即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之略說)。然後由叁昧安詳而起,宣說本經。所謂護念等語,隱寓佛亦入此叁昧矣。此文詳細,足資參考。文殊彌勒,雖非本經說主,要皆能與此等叁昧相應者;故並舉之。
彼此序述,詳略不同;各隨意樂耳。
諸譯序此叁摩地,護般若二師偏述能加持者;月師獨詳被加持者;彼此可謂互相輝映。究實,所據梵本不同,非譯者故爲變更也。
《心經廣義 開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