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本尊准此)
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告阿难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此明体用互不相离,同时亦佛亦菩萨。勿误认已成佛时不复作菩萨;行菩萨道者不得名佛也。
三摩地,或略称三昧,义为等持,或正定。
三摩,义为平等;地,义为持;合名平等持,略称等持。三昧,乃梵语三摩之变相。即平等性之定相也。译曰正定,拣异外道凡夫等定也。基本三摩地,原名真如三昧。起信论云:“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又谓众生无此善根,虽勤修禅定,不免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定中所感之现象,约分十种:
(1)现恐怖之形相。
(2)现美丽男女相。
(3)现天相,菩萨相,乃至如来相。
(4)所见如来等相,或说陀罗尼;或说六波罗蜜;或说三解脱门;乃至说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5)令行者忽知过去未来之事。
(6)令行者忽得他心通,辩才无碍。
(7)使行者喜怒无恒,或多痴爱;或多睡多病。
(8)能使行者心忽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乃至疑多虑,终于不信。
(9)能使行者舍本胜行更修杂业。
(10)或令行者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此皆外道所得,非真三昧。其习凡夫定者,虽无种种魔事;充其量不过能生四禅天四空处而已。此等定境所以不能称三摩地者,以我见未除,失平等性智;不脱世间名利恭敬故。
【增注】奘公以独存我国之汉文大乘起信论转译梵文反哺印度,正符文化展转交流之道。论中列举十种邪定之相,严防学子误入歧途也。大乘正轨,首重般若波罗蜜多。必与此相应,学佛方能究竟耳。
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此正定之义也。
善者何?顺正理而益众生之道也。以契第一义谛者为至善(见菩萨璎珞经下)。若世间小善,殊非大乘意旨所在。唯识论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智度论所举善心,自然指第一义谛至善也。住心一处能不动,固是定境。而契第一义谛者,必契真如;故此境是真三昧。至所住之善心,则任何法性均得。
大乘义章二十云:“平等保持心。”此等持之义也。
大乘义章,乃隋僧慧远所撰,凡二十章,解释大小乘法相颇详。其以“平等保持心”释三摩地,能契梵语本义矣。
世尊入正法明三摩地,而引起当机菩萨名观自在者之出现;宣说深般若波罗蜜多妙义,终以真言总持之;是为本经缘起。
正法明三摩地,即于正定中流现观自在法性也。菩萨素修此行者,得世尊此番特别加持力,于是从座而起,宣扬正法明妙用。此位当机菩萨,即以观自在(或观世音)为名。当机者,与本尊法性相契之人也。宣说之经文,无非于般若波罗蜜多显示一切法皆归第一义谛。但欲闻者速获同等妙用,舍总持法门外,莫能当之!故以真言终焉。本经之缘起如是。
护译于菩萨众中不预列观自在之名。此约世尊未入三摩地前,此菩萨未承威神力加持,不见其殊异也。般若师之译,用意相用。
大乘诸经,对当机菩萨预列其名与否,原非一定。今于世尊未入三摩地前,诸菩萨孰为当机,尚未分晓,不必标出。护般二师所据梵本,同此旨也。
月师所译,序述较详。于常随众外,并及余大比丘都十万人。菩萨众译作七万七千人,以观世音菩萨为上首;并举文殊弥勒之名。以座中原有此等菩萨,不妨据实直书。
月师译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肉眼境界弥勒摄。天眼境界文殊摄。慧眼境界观音摄。法眼境界普贤摄。佛眼境界毗卢摄)。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此明观自在菩萨得佛护念(即加持)自入慧光三昧(实即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之略说)。然后由三昧安详而起,宣说本经。所谓护念等语,隐寓佛亦入此三昧矣。此文详细,足资参考。文殊弥勒,虽非本经说主,要皆能与此等三昧相应者;故并举之。
彼此序述,详略不同;各随意乐耳。
诸译序此三摩地,护般若二师偏述能加持者;月师独详被加持者;彼此可谓互相辉映。究实,所据梵本不同,非译者故为变更也。
《心经广义 开经》全文阅读结束。